深思顿悟谈冬泳
图20、著名的清华大学耄耋冬泳队(每位队员年纪都在80岁以上)
冬 泳 感 悟
数九寒天,破冰击水,已30年,得三点感悟,愿诉诸泳友,并就教于热爱运动健身者。
——冬泳容易秋泳难
冬泳与秋泳,都是反季节的低温水中运动。以中原以北地区的习惯,通常水温20度(摄氏,下同)以上是夏泳,10度至20度是秋泳,10度以下就是冬泳了(因地域不同,冬泳水温无统一规定,例如广西南宁在冬季水温16度时游泳也叫冬泳)。虽然四季中冬泳水温最低,但我的体会是冬泳容易秋泳难。首先是作为恒温动物的人,一旦裸身进入20度以下的秋水中,生理与心理都会产生“排斥”反应。冬泳是秋泳的继续,经过数月秋泳,“排斥”已锻炼成“适应”,并成为一种几不可缺的“冷瘾”;“排斥——适应——冷瘾”这是享受冬泳的规律。秋泳是冬泳的前奏,秋泳初始,“排斥”骤临,特别难受,这正是绝大多数夏泳者难以秋泳,无缘冬泳的因由,也应了万事开头难的俗语。
其次是秋天昼夜温差大。白天秋泳时,气温高于水温,人入水是从较高的凉爽气温进入不舒服的低温,即由暖转凉。而冬泳则气温低于水温。虽然人体对气温与水温的耐受绝不相同,但相对讲,入水时会有一种进入“温水”的舒服感。我冬泳30年,大多在中原、华北两地。例如开封市的龙亭湖,2004年10月22日(重阳节)中午气温19度,水温15度,入水时体感温度低了4度;加之水中散温快,会很不舒服。当年入冬后的12月22日(冬至次日)午后气温零下8度,天降暴雪,湖面正在结冰,湖表面水温接近1度(深水4度),尽管水中散温快,但入水时体感温度升高9度,由冷转“暖”的感觉十分明显。再如北京市(清华大学西湖泳池)2011年9月22日中午气温25度,水温15度,入水时体感温度下降达10度; 2013年1月1日(二九第3天),我在清华大学西湖泳池参加“北京市第34届冬泳大会暨世界华人运动会北京赛区冬泳比赛”,当时寒潮骤至,北风5级,气温零下7.5度,比赛的深水泳池水温5度(另有西边的浅水泳池冰封,不能比赛使用;平时冬泳前,要用钢钎、铁钩砸冰和清除碎冰),入水时体感温度上升12度多。物理知识表明,水的液态温度不会到零下。难怪冬泳者越是气温零下,天寒冰冻,越会高兴:“今儿个容易下水!”(但气温低,上水后露天穿衣时要挨冻;曾去哈尔滨,那里松花江的冬泳者,都是在岸边有取暖设施的船舱里更换泳衣泳裤)。试想在哈尔滨气温零下几十度时,冬泳者入水时体感温度会升高几十度,怎能不爽!——冬泳有时真奇妙。
再说,漫长的秋泳也是对人的意志的磨砺。人战胜“自我”最难,许多秋泳者“熬”不到冬泳,就尝不到“冬泳容易”的甜果。这也是冬泳的魅力所在。
——持续容易断续难
和任何健身运动一样,冬泳也须“长流水不断线”,才能获益。有生理学专家研究表明,冬泳者在冰冷的水中运动后,其脑下垂体会分泌一种内啡肽,这是一种强烈的兴奋剂,使人有长时间的欣快感。冬泳者的身体会因此形成一种“生物钟”,每天冬泳就像每天有一顿美食大餐一样融入生命节律中,否则,那种肉体与心理的“饥饿感”着实让人“憋”得慌。因此,每天坚持,顺理成章,十分畅快。如果间断,打破规律,尤其中断三四天以上,就像一时饿过劲儿,大减食欲一样,再下水就难了,甚至有畏水之感。所以,大多数冬泳者最不愿间断。天天下水,如饥时得饭,心安体健。如果老是间断,下水之难就会葬送冬泳。这也就能理解,北京的泳友,有的家住石景山、陶然亭一带,每天都要“长途跋涉”,赶来城北的清华园冬泳。开封有泳友,居住在东郊化肥厂、苹果园等地以及南郊制药厂、禹王台附近,每天也不辞辛劳前往西郊金明池坚持冬泳。
但凡事皆有例外。身边就有少数冬泳泳友无奈间断。有的因工作需要冬季要到南方或北方外地出差三四天,无冬泳条件。他们回来后再接续冬泳,都会做好冷水适应活动。有的在家中先冷水浴一两次,冬泳前,再作充分的裸身准备活动;下水后少游些,一两天后就可照常冬泳了。
有极个别的泳友在间断一二十天后,仍能下水冬泳。清华大学冬泳协会会长李教授,2009年初(65岁)寒假时回故乡河南封丘农村探亲,间断冬泳半个多月。1月23日春节前回到清华园,次日上午(1月24日,四九第8天,腊月廿九),他即来到西湖泳池,一番岸上活动后,就跳下凿开冰封的泳池游起来。开封泳友,空军转业的老王,去年(2019年,78岁)回湖南浏阳故乡过春节,来回中断冬泳20多天,回开封后仍是正月寒天,也毅然在冰封湖面的金明池,跳下近岸被砸开的10×20米的水面,又开始冬泳。他俩超乎常人,属于个例。
——超量容易适量难
冬泳既非为了竞赛,也非挑战生理极限,目的是健身,必须适量。怎样适量?当前卫生界、体育界有关人士的一致意见是“水温几度就游几分钟”,即水温5度,游5分钟左右,水温1度,游1分钟左右。然而冬泳时,常易超量。因为初入水时是“觉冷期”,皮肉骤紧,心跳呼吸加快,心脏强健的搏动,使热血在内脏与皮肉组织间迅速流动,表皮血管继尔充血,抵御冷水。接着,身体进入“发热期”。我的体会是游动20秒后,呼吸稳定,躯干发热,不适感渐消,畅快感油然而生,其持续时间随水温降低而减少;水温1度时,能持续两三分钟(随年岁增大而减少)上下。随后,尽管奋力游动,但手、脚掌产生的麻木感,逐渐沿小臂、小腿上移。此时即应结束冬泳,恰到好处;上岸擦身穿衣,那种经络血脉通达,心情振奋欢快的感觉难以言表。如果乘兴多游,就会进入“受寒期”,动作开始僵硬,呼吸不畅,出现身体颤抖,有损健康了。一些在湖水中冬泳者进入“发热期”后,常恋水不舍,趁着心情畅快,动作舒展,越游越远;待到“发热期”后段,手、脚麻木感加重,再回游时,就超量而不利于健身了。
冬泳如何适量,泳友都有“各自为战”的办法:有的佩带防水表,有的以划水次数判定时间,有的以堤岸树木、灯杆等作游程标志推测时间。当然,每次下水都应了解水温,“水温几度就游几分钟”,这是界内公认的健康冬泳准则。
清华大学冬泳协会在2017年协会成立30周年时,总结了科学冬泳、健康冬泳、安全冬泳、长寿冬泳等经验体会。其中对老年冬泳者有个建议,即60岁上下畅游(通常水温几度游几分钟),70岁后少游(以分钟计,冬泳时间比水温少一些),80岁后慎游,90岁后(仍在冬泳者)逐渐停游。截止今年(2020年),包括著名的“耄耋冬泳队”(队员年纪80周岁以上)在内的几十位年过“古稀”(70岁)的冬泳者,都在享受冬泳,健康生活。 (全文完)
图21、2018年1月5日(小寒),我在开封市金明池砸冰游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