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军“卖烟”,不仅解决了“弹尽粮绝”的窘境,还满足了战士们的需求皖南事变后,
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
皖南事变后,新四军成立了淮南军区,由张云逸兼任军区司令员,此外,张云逸还担任新四军副军长、新四军第二师师长等职务。当时淮南军区有四万将士,由于敌人封锁,解放区的物资匮乏,而新四军又不能像日军或国军一样劫掠百姓,抢了百姓的口粮。
在这种情况下,张云逸遵照中央的指示,一边打日寇,一边开荒种植、养猪种菜,如此才十分勉强解决了战士们的温饱问题,但坚持了一年后,也马上揭不开锅了。直到1942年。
那是1942年夏天,新四军组织了一次会议,会议室里的门窗虽然大开,却仍然烟雾缭绕,张云逸被呛的连连咳嗽,仔细一看,原来是官兵们在用树叶、麻叶卷成的喇叭烟抽,甚至还有一些战士会在会后捡烟蒂抽。
张云逸看了非常心酸,战士们出生入死,随时都有可能丧生,想靠抽烟来解乏,却连一根烟都抽不到,这怎么行呢?于是,张云逸当场决定,要自己搞烟厂、抽自己的烟。
经过调查,张云逸了解到,淮南地区的烤烟闻名国内外,但农民生产出来的烟叶却被日伪统治区的客商以低价收购,再高价卖出。这样一进一出,淮南的烟农受到剥削,而解放区的资金在外流,战士们没有烟抽,所以有些烟瘾大的战士就只能将树叶、麻叶卷起来抽。这一番调查,更加坚定了张云逸办烟厂的决心。
之后,张云逸找来了供给部部长胡弼亮,特批42元淮南票(可买一头猪),要求他尽快办烟厂。新四军攻克(安徽)天长县桐城镇后,镇子上就有一家烟厂,但因为遭到国民党当局的各种剥削,加之被买办们倒卖的进口外国烟挤压,这家小烟厂已濒临倒闭。
新四军随即和这个小烟厂合作,由部队参资入股,人员资金全由部队出,烟厂的原老板可管可不管,坐享五分之一的利润。到了1943年上半年,“新的”烟厂终于建成投产了,厂址设在桐城镇西街李家长庄,厂名为新群烟厂。
1943年5月,新群烟厂终于生产出了香烟,每天可以生产600余条香烟,并按规定分配给战士。香烟生产出来了,叫什么名字好呢?大家思来想去,最后还是张云逸根据淮南日报社“秀才们”的提议,将烟名定为“飞马”,烟的图案是胡弼亮请淮南日报社的两名秀才设计的,并由美术编辑高志平设计了彩色图案——一匹骏马张开两支翅膀,在大海上飞腾。
香烟生产出来了,但解放区没有印刷包装的设备,于是,胡弼亮派人潜入上海,通过大业印钞厂的一位爱国工程师精心制作了数副套色锡版,并秘密印刷了十万枚“飞马”牌香烟的壳子。大名鼎鼎的“飞马”牌香烟由此诞生。
一开始,新群烟厂每天能生产600余条香烟,后来产量逐渐上升,在满足官兵需求后,剩余的就拿到市场上卖,走平民路线,打破高价洋烟的垄断,让普通百姓也能抽到烟。至于广告词也很简单——人民应该吸自己的香烟。
由于新群烟厂是部队办的,有纪律加成,按军工标准,每个环节都要认真对待,而且还从定远、凤阳、泗县购买全国最好的烟叶,所以飞马牌香烟的质量相当之高。不仅官兵、群众爱抽,就连上海的商人和伪军都爱抽。
为了让飞马烟能进入敌占区,张云逸想到了一个“冒名顶替”的法子,他派人从上海印刷了大量“大英”牌香烟的空盒子运到桐城,在里面装上飞马烟,再卖出去。自此,飞马烟开始飞遍淮南,一举突破日军对我根据地出口商品的封锁,名扬南京、上海等敌占城市,换回了大量的粮食、布匹、药品和弹药,甚至还换回了不少情报。例如,新四军二师的地下党员居长玉,他就用飞马烟和伪军队长陆建华搭上关系,一开始用五包飞马烟换一套军装,后来又用两条烟换了一支手枪,甚至后来陆建华还向居长玉透露,说津点据点的日军30多人过两天要到盱眙、龙山方向抢粮。得知这一情报,罗炳辉当即布置二师四旅两个营设伏……
飞马烟的出现,不仅解决了温饱,解决了战士们的需求,还让部队的装备更新换代,部队的装备丝毫不逊于八路军,一些部队的装备甚至还胜过八路军。比如皖江根据地的第七师,伙食标准最高,每个月10元,有大米吃,还有一支牙膏和三包香烟;军装最整齐,是全军中唯一用进口龙头细布缝制的;装备最好,基本都是日式装备,总兵力三万。
建国后,上海中华烟草公司接产飞马香烟,图案没变,色彩略有变化;1954年,经改版的上海卷烟厂生产的飞马烟图案取消了马背上的翅膀,变成了一匹强劲有力的骏马腾空而起。老烟标也随之退出历史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