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旧事‖第四十二回 ·西宁百姓建生祠祀张溶丨粥棚灾民表真情跪冉德

第四十二回

西宁百姓建生祠祀张溶

粥棚灾民表真情跪冉德

西宁文笔山(严景明摄)

话说袁承秦和张溶两位知县在九星岩里流连往返,竟然没有发觉已到黄昏,直到月色洒满了群山,打更的梆子响起,二人才回到了县衙。

晚饭时,袁承秦说:“东安八景,还剩下绀岭层岚、天马雄腾、碧虚夜月没有游玩,明天一并游玩好了。”张溶寻思了一会,似乎只对东安的石山感兴趣,至于大绀山、天马山,他觉得还不如西宁的山好。于是说:“去碧虚岩看看吧。”

袁承秦说:“碧虚岩最好是月夜去。说实在的,我在东安任知县这么多年,也没有在晚上去过碧虚岩。今晚我们一起去看看如何?”

张溶听了,心有点动。但又想:“晚上去能看到什么?”加上今天跑了一天,已经很累。于是对袁承秦说:“今天太累了,明天早上去吧。参观完碧虚岩我就直接回西宁了。”

是夜,张溶住在东安县的公馆。虽然比较累,但诗情难抑,于是写下《游九星岩》一诗:

古洞阴深六月寒,青苔翠壑坐相看。

到来法界身疑小,涤去尘怀眼欲宽。

石角有声通九曜,云根无恙湿千盘。

同游胜引浑忘暮,柝响城头月照峦。

诗的大意是:

九星岩古洞六月也让人觉得凉快生寒,

我坐看碧绿如苔的山壑山壑也把我看。

到这里感受到宇宙万物和自己的渺小,

把世俗的意念洗涤干净心胸骤然拓宽。

岩洞中的石角曾被瑶人吹得震天价响,

瑶乱平息山石苍翠湿润山道曲曲弯弯。

与袁知县游玩不知不觉中就到了黄昏,

打更的梆子响起但见月色洒满了群山。

诗歌写完后,张溶匆匆上床就寝。疲劳是最好的安眠药,只一会,张溶就呼呼入睡了。

第二天一早,袁承秦和张溶从县衙出发,沿路从不同的角度,远远地欣赏了大绀山的绀岭层岚。如此走走停停,停停说说,将近一个时辰,才看见碧虚岩。

碧虚岩山形像一只大田螺,因此民间叫它为田螺岩。田螺岩在东安城东面,离县城五里多,周围都是碧绿的水田。远远望去,张溶立即联想到唐人刘禹锡《望洞庭》中的“白银盘里一青螺”诗句,然后稍作修改,以“碧玉盘里一青螺”来形容眼前这座碧虚岩。

来到碧虚岩,袁承秦介绍说:“碧虚岩的岩洞宽阔,高有十多丈,洞顶有一孔,日光透入,好像星星照耀。”

参观完碧虚岩,张溶觉得,在东安八景的石山中,要说山形,碧虚岩最为形象,但说岩洞,碧虚岩是最没有内涵的一个。

从碧虚岩出来,张溶就准备取道回西宁了。张溶盛情邀请袁承秦到西宁作客。张溶说:“东安山水,以山为胜,山以石为胜,石以题刻为胜。至于西宁山水,我真的不知道如何概括。这也许就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缘故吧。希望袁知县到西宁来游玩,把我们西宁山水的特点给概括出来。”

袁承秦说:“一定,一定。”

光阴似箭,不知不觉来到了康熙三十年(1691年),这一年,张溶卸任西宁知县,依依不舍地离开这片他倾注了8年心血的土地。西宁百姓更是不舍这位为西宁政治、经济、文化建设作出了杰出贡献的父母官。因此,在张溶离任后2年,即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县里的百姓在文昌阁旁建成了张公祠,奉祀张溶。当时张溶还健在,也即是说,张公祠是一座生祠。在古代为活着的人建祠奉祀,其对象都是深得民心的官员。在西宁历史上,建生祠奉祀一位官员,非常罕见。

张溶离任后,陈廷扆代理了一年西宁县知县,陈廷扆是山西泽州人,岁贡生。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冉德担任西宁县知县。

冉德,号慎庵,四川广元人,丙午年(1666年)乡试中举,最初是担任直隶三河县知县,后来被任命为江南溧阳县知县,因为丁忧去职,丧期满后被任命为西宁县知县。

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是冉德担任西宁县知县的第六个年头,这一年,西宁发生了严重的春旱,田里无水,稻秧无法插下。到了七八月间,又发生严重的秋旱,春秋二季都几乎绝收。严重的饥荒让西宁百姓无法活下去,路上尽是衣衫褴楼,瘦骨嶙嶙的逃荒者。要问他们逃荒到哪里去,他们谁也不知道,只是希望到没有灾荒的附近州县讨口饭吃,让一家大小能活下来。

无论大人和小孩,那种饥饿的眼神,无时无刻都深深地扎进冉德的心。从春末到夏末,在城内到城外,在繁华的都城墟、连滩墟到边远的镇南都,冉德都走遍了,面对的都是这样一幅流民图,冉德心如刀割。

县里公帑有限,无法购买粮食赈济沿路灾民,冉德就把自己的薪俸全部拿出来,并向县里的富有人家募捐,购买粮食。好在县里的绅士都不是为富不仁的家伙,颇有爱心。冉徳于是让他们分别在都城、连滩、罗旁水口和县城,搭起粥棚,每个粥棚架起3口大镬,每天熬粥,向过路和附近灾民施粥。但灾民实在太多,3镬稀粥不过是杯水车薪。在都城墟,冉德看到早上熬出的稀粥,不到半个时辰就分完了,有一半的灾民连粥汤也没有分到。冉德无法,再向都城墟的商户募捐,由每天3镬稀粥增加为5镬。

这一年春夏,冉德每天都几乎来到不同的施粥点视察,尽力解决人多粥少的问题。在连滩,一位60多岁的老伯在粥棚里晕倒,医术颇精的冉德上前把脉,对家属说:“饿的,等会粥开了,先给点粥汤喝,然后再喂粥吧。”随即吩咐粥棚的工作人员,留一碗粥给老伯。

一会,粥熟了,半碗粥汤下肚后,老伯渐渐苏醒,有气无力地对冉德说:“知县大老爷,不是您爱民如子,这里不知要死多少人了!我们都知道大老爷您尽力了,因此您不必难过。如果我死了,我会在阴间要求阎王延长大老爷的阳寿的。”

老伯一番话,让粥棚里的灾民感动万分,其中一位长者带头下跪,给冉德磕头,随即所有灾民也都跪下磕头。冉德见此,急忙制止:“各位父老乡亲,万万使不得,我冉德何德何能,哪里受得起你们这样下跪磕头?快起来!快起来!不然,你们会让我更加觉得对不起你们的!”

度过了春夏的饥荒,又面临秋冬的饥荒,西宁人更加雪上加霜。

虽然在饥荒中,冉德不遗余力去赈济,救活了很多人,但他总觉得自己身为知县,没有做好备荒工作,是严重的失职。因此大灾过后,冉德立即着手修建义仓。

其实早在赵震阳担任知县之前,县里就在城守官署的左边设置了预备仓,用来贮存丰年购买的粮食,以备灾荒。但预备仓年久失修,赵震阳于是捐资重修。后任因为主观或客观原因,并没有坚持下去。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朝廷要求各地设置常平仓,规定大县存谷1万石,中县存8000石,小县存6000石。也许是因为地处山区,西宁县经常发生饥荒,常平仓贮存的稻谷入不敷出,因此,到了冉德的时候,仓库空空如也。

经历了一年的饥荒,冉德决定发动大家捐款建义仓贮粮。他在动员各位乡绅时说:“我担任西宁县知县这么多年,看见你们平时为借债所苦,荒年总是逃荒外地,流离失所,不如建立社仓,丰年贮存稻谷,防备灾害。”大家听冉德知县这么一说,纷纷鼓掌支持。冉德随即说:“既然大家如此支持,请大家尽自己所能,踊跃捐款,建设义仓。”与会者于是纷纷认捐。

冉德利用捐款所得,在公馆两边的厢房建仓库4间,购买了600石稻谷贮存。然后推举正直的绅士和勤快的乡民齐心协力管理。

康熙三十九年(1700)重阳日,冉德终于静下心来,为西宁义仓撰写了一篇《建义仓碑记》,内容与他动员乡绅捐款时说的基本一样。

西宁确实是多灾多难,刚刚度过饥荒,瑶乱又起。康熙三十年(1698年),瑶族首领盘萼英到广西岑溪一带抢劫,梧州协千总杨士辉率军进剿,却被盘萼英打败。两广总督石琳于是委任罗定州吏目熊文衍监军前往围剿,熊文衍设诚招抚,本县都门、南山的瑶乱于是被平定。随后,两广总督石琳派梧州、西宁、罗定州3营士兵与盘萼英再战,最终获胜。

如今回头说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的事情。这一年,一位90岁的秀才请求把自己的学籍从广西岑溪县学宫转到到西宁县学宫,并定居城内。

这位90岁的秀才名叫王宾,字国祥,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出生,原籍西宁排阜,其父入籍广西岑溪。王宾12岁就在岑溪考中秀才,一时传为佳话。顺治三年(1646年),朱由榔在广东肇庆登基,听说王宾的名字,谕旨委托他募集团练,与徐泓、徐海一起镇守岑溪县的城池,因为守城有功,被授予监军道官职。清朝统治两广后,王宾不喜欢当官。岑溪七乡的百姓推荐他为孝廉方正,他也极力推却。但叶落归根,90岁那年,王宾决定回到西宁,定居县城,于是把秀才的学籍从广西岑溪县学转到到西宁县学。

回到西宁这一年的生日,王宾家里给他举行寿宴,邀请知县冉德出席。冉德十分高兴,给他送去了一块匾额,上书“双享期颐”。期颐乃百岁之人的意思。“双享期颐”,是祝福王宾夫妻二人都能活到100岁!当时王宾妻子还在世,88岁。冉徳认为,在西宁提出尊老爱幼,是社会风气建设的重要内容,不但自己要带头做,还有官府引导。遗憾的是,到了年底,王宾的妻子去世,王宾也就在第二年去世,享年91岁。

且说都城乃西宁第一大镇,其与县城的关系,犹如如今上海与首都北京的关系。宋朝时,都城乡的象山脚已是居民聚集之地,进士李熙载的家就在这里。知县王钺康熙十二年(1673年)招民创建建隆墟时,也以此作为发祥地,以后才逐步向上游发展。后人不知道历史,竟把先后次序颠倒了过来,称象山脚下一带为“下墟”,后来发展的地方被称为“街头”,令人大有沧海桑田之叹。

闲话休说,言归正传。都城墟的象山位于西江的拐弯处,对岸是广阔的沙滩,人称圆头沙。在秋日的阳光照射下,圆头沙金黄的沙子熠熠生辉。站在象山上,放眼西江,但见秋水如练,烟波渺渺,红蓼摇曳,白鸥飞翔,帆影参差,时或渔歌与竹枝词飘来,让人如痴如醉。

为振兴都城的文运,续写宋代李熙载的辉煌,冉德知县决定向都城商绅士集资,在象山兴建一座文昌宫。

文昌宫是供奉文昌帝君的神庙。文昌帝君为道家二十八宿中的文曲星,主司科举,世间有“北孔子,南文昌”之说。元明以后,随着科举制度的规模化和制度化,对于文昌帝君的奉祀也逐渐普遍,各地都建有文昌宫或文昌祠,一些乡间书院和私塾也都供奉起文昌神像或神位。文昌帝君身边总有2位童子,一个叫天聋,一个叫地哑,以示不泄漏考试秘密。

冉德在都城象山建起了文昌宫后,由于每年都被洪水淹浸,过了10多年,后任知县史笔不得不进行重修。但不久又被西江洪水冲毁前殿。同治5年(1866年),都城商绅集资砌筑石头修复。光绪5年(1879),文昌宫被洪水淹没,十三、十五两都的绅士和年老有声望的人于是选择新址重建,在距离旧址100多丈的汛地后面。但这是后话,在此按下不提。

在修建文昌宫的同时,冉德还在文昌宫的左侧修建了观音庙。

观音庙是供奉观音菩萨的神庙。观音即观世音,是佛教中慈悲和智慧的象征,观世音菩萨具有平等无私的广大悲愿,众生遇到任何困难和苦痛,只要至诚称念观世音菩萨,就会得到菩萨的救护。而且,观世音菩萨最能适应众生的要求,对不同的众生会现化出不同的身相,说不同的法门。在佛教的众多菩萨中,观世音菩萨最为民间熟知和信仰,有“家家阿弥陀,户户观世音”之说。

冉徳在象山修建观音庙,用意十分明显,就是让观音菩萨保佑都城百姓。冉德说:“都城人烟稠密,城市人物,有古代淳朴的风气,是西宁县的大都会,不能没有观音菩萨保佑。”

文昌宫和观音庙依山结构,栋宇巍峨,鸟革翚飞,互相辉映焉。人们登上象山,远眺对岸,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巍巍华表石,回看象山另一边,则是夫子井、夫子墓,真的是一个骚人词客流连讽咏的地方!

冉德似乎对建庙建宫很感兴趣。康熙三十八年,又决定重建连滩城隍庙。

连滩是罗定洲的咽喉,洪武十八年(1385年)在这里建立了晋康巡检司,其后因屡毁于寇,成化十五年(1479年)参将杨广奏请筑城,并建成城隍庙。

晋康巡检司城墙周长130丈,有弓兵70名。万历五年(1577)设罗定直隶州,割德庆州西江以南的晋康都地给罗定州,晋康巡检司于是改属罗定。

晋康巡检司地属西宁,但管理权属罗定州,因此历史上曾造成很多混乱。如思和、荡村、河口3堡,本来是由西宁县典史管辖治安的,但由于罗定州属下的晋康司驻扎在连滩,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这3个堡遇到田地方面的词讼,就到县里上告;遇到编户口、查户口的事情和命案、盗窃案、拐卖案等,则到罗定州办理、控诉审理。后来罗定州认为这3个堡的田赋归西宁县,遇到命案、盗案也发回西宁县办理。但西宁县命差役前去拘捕涉案人,这里的百姓却认为他们不是西宁县的户口,不接受拘传。致使西宁的知县、典史无端受到上级的责备。嘉庆七年至十八年(1802—1813年),经过知县沈宝善、魏德畹多次请示,才改变这种管理混乱的局面,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知县曾楹吉向上级请示,终于同意思和、荡村、河口这3个堡的一切命、盗杂案,编查保甲,都归西宁县管理。管理体制才理顺。

冉德重建的连滩城隍庙,其实是晋康巡检司城的城隍庙,连滩从来没有筑过城,没有城何来城隍庙?只是后来晋康巡检司城坍塌不修,而城隍庙还在,又是在连滩,人们才称此城隍庙为连滩城隍庙。

继冉德重建连滩城隍庙后,因为年久失修,乾隆十六年(1751年),连滩绅士集资对该庙进行了重修,庙中增加祭祀医灵大帝、观音菩萨、关圣帝君、金花夫人这些神灵,庙已不是专门为城隍设立了,但还是叫城隍庙。到了嘉庆8年(1803)翻新庙宇,又增加祭祀财帛星君。这些都是后话,不提。

行文至此,作者有所感矣。参将杨广奏请在连滩修筑晋康巡检司城,既是为了保卫泷州、高凉,也是为了保卫连滩。连滩人感激杨广的筑城之恩,建杨广庙祭祀他。历史本来十分清晰,但后人不了解历史,也不钻研历史,竟然把杨广讹为杨文广,把祭祀杨广的庙讹为文广庙。当代郁南、云浮的一些缺乏严肃治学态度的所谓文人,更是穿凿附会,编造故事,说北宋名将杨延昭之子、杨业之孙杨文广如何辗转来到西宁连滩平瑶,如何造福连滩百姓,然后连滩百姓修建文广庙纪念杨文广。历史在他们手里,完全成为了一位任由他们打扮的小姑娘。

冉德在都城修建了文昌宫、观音庙,在连滩重建了城隍庙,心情大好。但没想到,一天,罗定州知州金绵祖以其父71大寿为名,向冉德索要贺礼白银300两!

未知金绵祖向冉德索要贺礼白银300两是否得逞,且听下回分解。

敬告读者

《西宁旧事》以章回体小说形式叙述从明朝万历五年(1577年)建立西宁县起,到民国三年(1914)西宁县易名为郁南县止的一段历史。书中主要以今存的明万历二十年,清康熙六年、二十六年、五十七年,道光十年5本《西宁县志》和民国二十六年《旧西宁县志》所载事实为依据,参照今存的明清诗文、族谱等材料,坚持“七分史实,三分演义”的原则,力图为读者展现这337年波澜壮阔的郁南历史画卷。限于作者水平,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敬请读者指正。

《西宁旧事》欢迎读者转发。但如果在本公众号外的其他公众号和载体转载、使用,必须获得作者本人的书面授权,否则视为侵权。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