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两度从军,三次入狱,四次逃婚,晚年漂泊,最后结局令人意外……

谢冰莹,湖南冷水江走出来的辣妹子,天生具有果敢性格,在同龄人学习纺织刺绣时,她已奔走在抗日战争的最前线,拿起枪是女战士,握住笔是女作家。
她与宋美龄等7位女性一道,被国民政府授衔为女将军,用自己的人生书写了传奇。
▲ 谢冰莹先生
谢冰莹的身体里有着倔强叛逆的不安分因子,这就注定了她的一生都要与命运进行抗争,与困难进行搏斗。
为了争取自己上学的机会,谢冰莹以绝食三天的方式来要挟母亲;为了表达自己对封建包办婚姻的不满之意,她反抗父命,外出求学,与当时那种温婉柔弱的大家闺秀全然不同。
1926年,北伐军创办了中央军事政治学校,首次招收女兵。女生们对此大都持观望态度,谢冰莹却一往无前,毅然报名。
在校长徐特立和二哥谢焕文的大力支持下,谢冰莹成为现代历史上第一批真正意义上的女兵中的一员。
在参加北伐期间,谢冰莹著作了《从军日记》,该日记一经发表,立刻在海内外引起强烈反响!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罗曼·罗兰,在读到翻译的《从军日记》时,曾满怀激动的心情写信给她,开头便是“年轻而勇敢的中国朋友,你是一个努力奋斗的新女性”。由于他的热情鼓励,谢冰莹有了继续创作下去的动力。
很快,时间就辗转到了1937年,在这一年,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出现了——一声炮响,七七事变拉开了帷幕,侵略者蚕食我们的国土,战争的硝烟遍布每一个角落。这一年,31岁的谢冰莹为挽救祖国危难再次奔赴战场。
她亲上前线,组织“战地妇女服务团”。作为团长,她不怕苦,不怕累,在火线上救助了大批伤员。与此同时,她还做了大量的宣传鼓动工作,她通过自己的笔,将战场上的所见所闻整理成册,写成了后世熟悉的《抗战日记》。
北伐战争结束后,女兵全部解散,谢冰莹被迫回到家乡,她面对的是专制的母亲和封建包办的婚姻。
眼看大事不好,谢冰莹准备出逃,她设计了三次逃脱计划,无奈均被识破,被绑着上了花轿。
新婚当日,谢冰莹和“未婚夫”萧明连讲了三天三夜她关于自由恋爱的想法。她在那里侃侃而谈,萧明默默听着,一言不发,两人就这样面对面地“硬挺”着。
最终谢冰莹利用外出教书的机会逃了出来,登报与萧明解除婚约。在谢冰莹的极力争取下,第四次逃婚终于成功。
当她来到上海时,《晨报》编辑孙伏园先生感叹地说 :“你到底逃出来了!我们庆祝你! 从今天起,你获得了自由,开始了新的生活!”
然而,在谢冰莹此后的人生旅途中,婚恋经历复杂又坎坷。她先后和八位男性有过爱情关系,曾和几位男性同居,还经历了三段正式婚姻。
1929年5月谢冰莹与武汉黄埔分校的同学符号结婚,婚后生了个女儿叫符冰,又取名小号兵。
符号为了改善一家三口拮据的生活,只身到天津北方书店去找工作,该书店是地下机构,符号受到牵连被捕,关进了天津第三监狱。
谢冰莹得知符号在短期内没有出狱的希望,她的生活陷入了一片混乱。在这种情况下,她迫于无奈离开北平,带着孩子投奔了婆婆。
在婆家生活难以为继,谢冰莹动了带着孩子回湖南老家的念头。但婆婆担心她会带着孩子一去不返,于是在车站将她拦截并强行带走小号兵。
孩子被婆家带走,又怕母亲强迫她另嫁他人,谢冰莹没敢回老家,只身去了上海,开启了苦涩的“沪漂”生涯。
▲  谢冰莹戎装照
1933年9月,谢冰莹到厦门省立中学任教,与从事教育工作的黄维特相识,她忘记了在监狱里生死未卜的符号,也忘记了说要等他一生一世的誓言,迅速与黄维特同居。
1936年,谢冰莹在日本因抨击溥仪卖国行为而与黄维特双双被捕入狱,这已是她第三次入狱了。
在她刚从家乡逃到长沙时,因被怀疑是激进分子被捕入狱,第二次是由于所租的房子是绑票匪徒住过的,阴差阳错被捕。
三次入狱,谢冰莹受到了非人的刑罚折磨,尝遍了饥寒交迫之苦。但她没被打垮,反而还放言“苦难是智慧的磨刀石”。
1937年,黄维特到南昌一家医学院任教,而谢冰莹则投入了抗日救亡斗争,两人就此分开,谢冰莹结束了短暂的第二段婚姻。
1940年,谢冰莹与从英国留学归来的化学专家贾伊箴结婚。结婚时,有人对谢冰莹进行人身抨击,说她“太浪漫”。
谢冰莹坦然地对贾伊箴说:“老贾,人家骂我知道不知道?”
贾伊箴回答说:“我知道,随人家骂去,你根本不是那种人!”
在艰难坎坷的人生历程中,他们履行了自己的誓言,共同生活了51年。两人感情深厚,白头偕老。
而符号在天津监狱被折磨了五年之后,好不容易回到武汉,与母亲和女儿重逢。没有见到日夜思念的爱人谢冰莹,痴情的他只有一个念头:等。
符号苦苦等了八年,才终于打听到谢冰莹的消息。此时谢冰莹早已另嫁他人,符号便默默地与另外一位女子结婚了。
1942年,谢冰莹想将小号兵带到自己身边,13岁的小号兵与母亲久别重逢后抱头痛哭,却不愿与她共同生活,那是母女分开后的第一次见面,也是最后一次见面。
1966年,小号兵因母亲谢冰莹在海外的关系,被迫害致死,160万字的日记也被付之一炬。
对比小号兵的不幸,谢冰莹和贾伊箴生的两男一女,则要幸运得多,他们都在美国担任大学教授或其他高级职务,有着和谐美满的人生。
谢冰莹一生笔耕不辍,是个高产的女作家。读她不同阶段的文章可以发现,随着时间推移,她的文章风格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谢冰莹的思想以1948年赴台为界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她在祖国生活时期的思想充满着激情,富有革命的战斗精神,赴台后由于生活环境及自身原因,思想则显得消沉矛盾悲观。
从谢冰莹前后的婚姻追求和人生追求也不难看出 ,她所走的是一条从倡导个性到个性逐渐消弭的道路 。
谢冰莹在少年时代喜欢读水浒,她佩服水浒里的英雄好汉,他们那种勇敢侠义的精神深深影响了她,她后来走上从军之路也与此有关。
她最不喜欢读圣经,认为人才是创造世界的上帝,什么都要靠自己。然而到了1956年,谢冰莹却皈依佛门,每天念佛经,还先后出版了《仁慈的鹿王》、《善光公主》等佛经故事。
她在前期反抗封建包办婚姻,四次逃婚,最后离家出走,这种勇敢的行动曾激励过许多青年男女。
可到了后期她自己则表示了深深的悔恨,觉得对不住自己的母亲,觉得自己是个不孝子,是个真正有负于心的罪人,因此,她的心中永远留有遗憾。
这种矛盾忧郁的形象和之前那个为了爱情奋不顾身、“人狠话不多”的女性形象相比,简直天差地别!
▲ 谢冰莹(中)与丈夫贾贾伊箴(右)及他们的三名儿女
谢冰莹的一生,是跌宕起伏的一生。
但是相比最终爱情的美满,谢冰莹的人生仍然留着遗憾。1947年,谢冰莹顺应局势转移到了美国,但是后续随着时间的发展,海峡两岸的纷争越来越显著,条件根本不允许她回到大陆去探亲。
日子一天天的过去,远离故土的谢冰莹也越来越消沉,家庭身体的双重压力,2000年1月5日,谢冰莹最终在美国旧金山然长逝,享年93岁。
逝世后人们按照她“如果我不幸地死在美国,就要火化,然后把骨灰撒在金门大桥下,让太平洋的海水把我飘回去”的遗嘱,将她的骨灰撒入江海,圆了她的还乡梦。
她的一生,活出了自我,纵有遗憾纵有妥协,希望祖国统一的心愿未改。
她还是那个初心不变的“女兵”。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