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形》其实一直只有一部
在《异形:契约》上映前,回溯一下1979-1997期间,四个不同的大导,执导的四部《异形》。但其实,《异形》一直只有一部。
《异形》这部电影。是的,我称其为“部”而非系列。是因为此系列的第一部,不论是在年代上还是在影片系列上,都是一种成果。这种成果甚至已经超过了产业化或者艺术化。它同时是文化的,也是工业的,甚至还是艺术或者哲学的。
▲《异形》
异形的第一部拍摄于1979年,放到现在来看也依旧不过时,它的独特性在于,那影片前一个小时中都隐没在黑暗中的怪物,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未知的魅力。
未知是什么?它是黑色电影中的蛇蝎女人,她从来没有爱,却又让你感觉她确实是爱你的。她可以抚弄你,你却不能触及她。
▲《异形》
放之在科幻片里,这种未知成为了一种沟通,走向社会机器的情感。工业化的到来让科技变得触手可及,曾经的妄想都几近实现。但无论齿轮咬合得多么完美,蒸汽的热度鸣透整个大陆的冬雾,光缆铺设整个海底,粒子在我们脚下轰然对撞。这种种的一切,都只是效率的胜利。人在效率之外更有渴求,这便是未知的魅力。
▲《异形》
对于未知,常常会有两种立场。乐观与悲观,你可以在这两种态度之前冠上任何形容词。《异形》毫无疑问是后者,影片一开头那缓慢旋转的星舰就透出了一种末世感。这场对未知的探索私人而孤独,人永远是自己的主体,没有客体可以依托。这种态度在船员们百无聊赖的颓靡当中充分地体现了出来,到后部分和异形战斗中体现出来的猜忌、不安、恐惧、贪婪既依托又对应。尤其是到最后,导演没有给雷普利安排任何“伙伴”,而是让她独自战斗-——人始终孤独,这便是悲观主义者的立场。
但这只止步于雷德利·斯科特的异形。
在詹姆斯·卡梅隆接棒《异形2》以后,异形实实在在的变成了一部科幻动作片,最后的高潮场景还加入了机器人,倒是够好看够燃,但却失去了异形系列的精髓。比起被骂死的大卫·芬奇的《异形3》,我到觉得卡梅隆的2是最不异形的异形。
▲《异形2》
到了《异形3》,诡异的机位和奇奇怪怪的床戏让本片饱受诟病,大概是处女作的原因,大卫·芬奇既想要在其中插入个人元素,又有些束手束脚,导致影片的整体逻辑和人物可拓展空间都太过狭窄。但其中的快速剪辑,异形的主观视角等还是能看到强烈的芬奇的个人风格。而最后女主成为异形女王的宿主,陷入对自身物种认同的迷惑,原本算是一个亮点,但也和影片中的宗教元素一样,没有得到更深的挖掘。
▲《异形3》
最让人无法接受的是,大卫·芬奇不仅在影片开头杀死了小女孩,还在最后杀死了女主角。赔钱货啊!主角都死了异形系列还怎么去骗钱?
结果在《异形4》里,让·皮尔·热内还是克隆了一个雷普利出来。以处女作《黑店狂想曲》的癫狂逗趣而拿下凯撒奖的他,在这部异形里用法式的柔情和眼光来扩大了科幻的黑色气质,让4和整个系列中的所有片子都非常不同。
▲《异形4》
片中对雷普利和新生异形之间的“纽带”或者“母女”关系的暧昧不清的刻画充满了未知的宿命感。雷普利杀死异形的段落是混合了恐惧、母性和伤感的绝望时刻,杀掉异形就像杀掉自己的孩子,颤抖和战栗不只是异形的,也是作为“母亲”的雷普利和观众的。
▲《异形4》
科幻在带有未知魅力的同时也兼具末世感,这可能是科技狂热者的心态,好比《人工智能》里面所想表达的那样,只是在《异形》系列中,场景被置换到了太空。这是一个脱离社会固有体系的地方,在一切还未发生之时,还能假惺惺的维持矜持的井然有序。但当异形这个“异质”出现之后,一切常规轰然倒塌,这也隐喻着科技毁灭论中,当科技发展到巅峰之时对人类社会的毁灭性冲击。一切都可以被重构,黑暗尽头即是光明新世界。
所以当《异形4》最后回到地球,新生的异形已经具有了人的形态,被注入了人的血液,也开始懂得人、被重构之后,既是对前作的一种致敬,同时异形系列也算是拍到尽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