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与考试|状元崔曙夺魁命题诗《奉试明堂火珠诗》,竟是让人脊背发凉的一语成谶
在唐代参加科举考试,因为诗写得好而进士及第,这不稀奇。因为一首命题诗写得特别好,而拿了状元的事情,就比较罕见了。开元二十六年(738年)进士科,就发生了这样的事情。
本科进士第一名,也就是状元得主,乃宋州(今河南商丘市)人氏崔曙。关于崔曙的祖籍,还有博陵(今河北安平县)之说。
崔曙家境贫寒,小时候日子过得很苦。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少年崔曙是个懂事明理、志向远大的孩子。他在早出晚归、为生计操劳的同时,学习十分自觉刻苦。“少孤贫,苦读书”,有的史籍这样评价崔曙。
为了潜心钻研学问,崔曙曾隐居于太室山中,与薛据等名士交游往来,相互切磋。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多年的寒窗苦读,崔曙终于在本科独占鳌头,一举成名天下知。由于史料没有关于崔曙出生年月的记载,他此时多大岁数不得而知。但此时的崔曙,已经是个拖家带口的成年人这一点,是确定无疑的事情。
本科考试举行的时候,正值唐玄宗李隆基坐天下。李隆基这个皇帝,比较富有小资情调,喜欢附庸风雅。这一点,也为崔曙夺得状元称号,提供了一定的便利条件。可以这么说,崔曙之所以能中状元,是因为他在参加本科诗赋考试过程中,写了一首比较有名,并且特别被李隆基喜欢的命题诗。
史料关于崔曙的生平事迹记载甚少。他之所以能够留名于历史,全赖他写的那首诗,以及与之相关联的一段科举故事。在本科的诗赋考试中,官方要求考生以“明堂火珠”为题赋诗一首。据清代学者纪晓岚考证,“明堂”为唐代皇宫中的一座建筑,“火珠”为这座建筑上的铜制装饰物。
考试结束后,崔曙写的《奉试明堂火珠诗》,最受李隆基欣赏。这首诗是这样写的:
正位开重屋,凌空出火珠。
夜来双月满,曙后一星孤。
天净光难灭,云生望欲无。
遥知太平代,国宝在名都。
唐代科举诗赋考试,写诗的格式,一般要求六韵十二句或八韵十六句排律。而流传下来的崔曙这首诗,却是四韵八句,不知原因为何。
这首《奉试明堂火珠诗》,虽然是崔曙在考场上的应景之作,但手法纯熟老到,艺术水准颇高。因而,它的价值远远超出考场之外,具有了永久的生命力。尤其是其中的“夜来双月满,曙后一星孤”两句,更是让李隆基大为叫绝,叹为神来之笔,认为无人能出其右。于是,状元头衔就归了崔曙。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皇帝既然那么喜欢,别人也就没法再去争了。
“夜来双月满,曙后一星孤”这两句诗,确实反映出作者敏锐的观察力和出色的想象力。矗立于明堂顶上的硕大火珠,在明月照耀之下,宛如又升起一轮与之争辉的皎月。月落破晓之后,它又像孤悬天边的启明星,熠熠生辉,光华夺目。即兴创作的一首诗,不仅让作者拿了状元,还成为千古流传的名作,崔曙也算是创造了一个考场奇迹。
俗语道,乐极易生悲。这话用在崔曙身上,再恰当不过。前边说过,崔曙中状元的时候,已经是个拖家带口的人了。他有一个女儿,乳名唤作星星。崔曙是个苦命的悲情状元,科场折桂后只有一年多的时间,就不幸因病去世。这个时候,估计他金榜题名的喜庆劲儿,还没有完全过去呢。
因为崔曙的遭遇,当时的人们就把他《明堂火珠诗》中的一句话,看作是他命运的自谶之语。这句话,就是“曙后一星孤”。在这句诗中,不仅隐含了崔曙自己和女儿的名字“曙”、“星”,而且还有“后”和“孤”这样两个关键字。“曙后”,可以理解为崔曙的身后,也就是去世以后。而“一星孤”,则可以理解为他那个名叫星星的女儿,成了一个孤儿。这样的巧合确实诡异,令人有些匪夷所思,细品不免让人有些脊背发凉。
在科技不发达的古代,人们普遍信命。对于人生经历中一些无法解释的诡异巧合,大家就会认为是命中注定。所以,“曙后一星孤”这句诗,自然会被人们视为崔曙一语成谶。
崔曙也是个有一定知名度的唐代诗人。从其存世不多的作品中可以看出,崔曙在诗歌创作方面颇具功力,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遗庙宿阴阴,孤峰映绿林。步随仙路远,意入道门深。涧水流年月,山云变古今。只闻风竹里,犹有凤笙音。”这首《缑山庙》,就写得意境幽深,很有韵味。尤其是“涧水流年月,山云变古今”两句,更是意味深长,充满了世事无常、时代变幻的沧桑感,令人感慨无限。
壹点号谷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