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有月小说《骗不死人》(七)

三江有月小说《骗不死人》(七)

作者:三江有月
副处级和尚慧思在莫山宣扬佛家大义,干一些号称是普渡众生的活计,银子也赚得足够。前面说过,有钱的人瑞都善于赚钱,而慧思本来就蛮有钱。钱多了,自然就要视金钱如粪土的意思,懒得用心去赚了,觉睡得多了一些,后世天台宗有关记载中对这个的解释是,慧思在莫山初步建立了他重佛理不重行为的特点。
据我所知,慧思的重理不重行,为天台宗即将到来的繁荣鼎盛争取了时间,但也给天台宗日后的衰落埋下了伏笔。
说到视金钱如粪土或者名利与我如浮云这样的话,似乎是很令人神往的。其实,说第一句话的往往是些政治地位或者艺术等级还不够的大财主,说第二句的就是那些财主当官了、成了艺术家或者是当官的和艺术家又当上了财主。当然,这些人都应该是人瑞。
说以上两句话的一定是个人瑞,但不是只要是人瑞就可以说这样的话的。比如当时的慧思就不能说第二句;再比如我这个人瑞,现阶段就只敢说“视金钱为金钱、视名利为名利,虽不强求,来也不拒”这样的话;再比如,我所在的工地里那个可以一顿不要菜就干掉十个馒头的人瑞民工,纵然他读过几年书,知道这两句话,但连想一想这两句话都是大逆不道的。
对于这个情况,我也是打过油的。
强求无益任由它,
名利来时使劲抓,
妄语浮云生众怒:
这般人瑞是人渣。
这天,很久没有走出禅房的慧思突然决定开坛讲经。
前面说到五斗米教,实际上,五斗米教是张陵开创的中华道教无限责任公司的第一个经济实体,也是道教多年的主教。
张陵,更多时候被叫作张道陵,江苏沛县人,因为是个著名的大道士,中间就加了个道字以示身份,此人就是后来大家都知道的张天师。
张陵早先是个江湖游医,靠给人看病混几个饭钱,据说还经常吃不饱,大体只能算个盲流。但他后来居然成功发迹了,在四川鹤鸣山和青城山一带,通过一些巫术,吸收了不少信徒,成立了一个类似今天保险公司功能的民间互助组织,信徒交五斗信米而后入教,故称五斗米教,并建立了完整的级别体系。张陵比较干脆,他的建制中直接就把天师定为最高领袖,并且以“治”为单位,每治万人。各治立治官祭酒,统领信道教众,组织相当严密,魏夫人最早干的就是这个祭酒的角色。新入道的信徒名“鬼卒”,成为骨干后,由他统领一众新教徒,则升为“祭酒”,祭酒还负责在要道路口设立“义舍”,为过往行人准备食物,同时开设政治课。据说那些上政治课的祭酒主要是讲解《老子》也就是那五千字的《道德经》,后来把祭酒们的讲义整理出一本名为《老子想尔注》的书。书中主张信徒努力修道,“各安其位”,以达到“治国令太平”的理想;要求教徒遵守“忠孝城信、行善积德”的道诫,“奉道诫,积善成功,积精成神,神成仙寿”等等。
(不过,我一直怀疑祭酒们讲得更多的却是他们的政治主张什么的。实际上,作为哲学家的老子如果听过张天师以及他那帮祭酒们神神秘秘、鬼鬼祟祟而又心怀叵测的煽动演讲,估计一定会气得死去活来好几回。)
任何东西一旦建立了等级制度,就开始准备进入传统了。
而进入传统最好的办法就是先反了传统,然后及时地和平共处,并一起打击新的反传统。

说到青城山,我倒去过几回,第一回是专门去游玩的,第二回去山脚下开会,终究没有上山,后来再去却主要是做个陪同说话的角色,基本没有什么参观游览的心思。
青城山名头够大,素有“洞天福地”、“人间仙境”、“青城天下幽”的说法。青城山方圆二百余里,高峰海拔一千六百多公尺,为邛来山脉的分支,北接岷山,连峰北绝,山林青翠,景色青幽。城外诸峰环绕,山上树木茂盛,山路两旁古木参天,浓荫覆地,群峰环抱,四季常青,有所谓三十六峰、八大洞、七十二小洞、一百零八处胜景。
说到青城山名字的来历,比较公认的一说是这里阴阳三十六峰呈环状排列,林木葱笼,空翠四合,宛如一个绿色城郭,故名“青城”。
还有一说是青城山原名清城山,出自中国古神话“清虚以守神”、“清都、紫微,天帝所居也”,在汉晋时期到慧思那个时代一直就叫清城山,唐玄宗颁诏决定将清城山归还道教时,因为思念死去的杨贵妃,多灌了几盅黄汤,将清字写掉三点水。皇帝错了,自然谁也不敢说,从此那山就成为“青城山”了。这个和杭州灵隐寺故事颇为相似,但不同的是,杭州灵隐寺至今仍然叫灵隐寺,几乎没人认同乾隆皇帝整的那个云林禅寺的名号,哪怕那匾一直就挂在山门之上。
其实,更早的时候,青城山还有个名字丈人山。前面说过黄帝青城求师,就跟这名字大有关联。传说黄帝和蚩尤打仗吃亏了,听说青城山有个叫宁封的家伙能履蹈烈焰,随烟上下,又能驾御风云,就跑来拜师请出山,宁封帮助黄帝学会龙跷飞行之术,打败了蚩尤,统一华夏,宁封也就趁势做了黄帝的官,进入了体制内,被黄帝封为统领五岳的五岳丈人,这山自然就叫丈人山了。亦为道教第五洞天,全称是洞天第五宝仙九室之天。道教的十大洞天都有一位最高领导也叫主治神仙的,宁封便是青城山的最高领导,到了宋朝,皇帝又加封蜀州青城山丈人观九天丈人、储福定命真君,也算风光好几时。
当然,前面也说过,黄帝时候并没有五岳的建制,自然就不会有统领五岳的官。所以,我一直怀疑这不过是张天师或其门徒们设计的一个漂亮的广告创意。
青城山历代宫观林立,至今尚存遗迹三十多处,现存主要宫观有建福宫、天师洞、朝阳洞、祖师殿、上清宫、圆明宫、玉清宫等;文物古迹众多,有掷笔槽、试剑石、天师手植银杏树、天师池、唐玄宗手诏碑、唐雕三皇石像、唐铸飞龙铁鼎、杜光庭读书台、唐薛昌丹井、五代天师像等等,反正蛮乱乎的。 
按照我去名山的惯例,第一回那天也下着小雨,也雾兮兮的,但文物和人实在太多了,杂乱不堪,一直爬到顶,也没有多少幽的感觉。顿时有些想艺术的念头,心中泛起一联:“阶上苔沉谁迹重,山中气溢我心轻”,当然,这个轻,却是看轻的意思,跟道教的清举什么的毫无关系,更不会是犯了类似唐明皇之类的错误。回来后凑成了一首七律:
久慕幽居第一名,但披微雨至青城。
荫天梁竹和风响,匝地诗联寄道荣。
阶上苔沉谁迹重,山中气溢我心轻。
慵然一哂当挥别,福地群峰莫住笙。
青城山在中国道教历史里占有无比重要的地位,东汉顺帝汉安二年 (公元一百四十三年),在大邑鹤鸣山修道的张陵,来到青城山赤城崖创立道教也就是天师道。天师道经过张陵及其子孙也就是历代天师的创建和发展,逐渐扩及全国,晋隋时期,天师道有北天师道和南天师道的兴起和地区教派的产生。青城山所传属于南天师道的正一教派(好名字,正宗、唯一,和当今那些门面招牌颇有异曲同工之妙)。至唐末,著名道士杜光庭来青城山,天师道传统乃与上清宗也就是茅山宗结合。杜光庭后来在前蜀做官,官至光禄大夫尚书户部侍郎,封上柱国蔡国公,晚年居青城山近三十年,着书立说,对道教的发展影响很大。到南宋时,青城山道士李少微等人创清微派。城头变幻大王旗,明代,青城山道教所传又属于全真道龙门派,开始要求修道者出家投师,住庵当道士,不娶妻室,不吃荤腥了。明朝末年,张献忠杀来,战乱不止,青城山道士逃走,直到清康熙八年,武当山全真道龙门派道士陈清觉来青城山主持教务,又使局面重新改观。后来陈在四川官员的帮助下,得到康熙皇帝的钦赐御书“丹台碧洞”,并封他为碧洞真人。从此,青城山道系属于全真道龙门派丹台碧洞宗。建国以后,青城山吸收了各地道士,原来丹台碧洞宗的格局有所改变,但其在道教中仍是很有影响的一支。中国道教协会历代会长、副会长等大人物中必然要有青城山的道士。
一开始就说过,入了名山怕空回,想到道教在这里的历史实在渊源,又听说这里的大当家还喜欢写点诗词什么的,而且当时我人瑞的感觉也比较浓,就起了找大当家喝喝茶论论道的念头,就想把当时弄出的“阶上苔沉谁迹重,山中气溢我心轻”那一联作为名帖,请导游找个道士联系一下。结果被人家毫不客气的以“无此先例”拒绝了。
倒是一路上有不少道士或者伪道士跟我推荐他们高深的占卜算卦和相面之述,心里略感扫兴的本人瑞自然懒得跟他们理论,就一句“我是轩辕重来”打发。看到那帮人无一例外的鄂然不解状,大笑而去。后有诗云:
轩辕或好丈人青,雨洗丹梯我亦行。
声壮子规催理耳,林蓁古殿自彰瓴。
五千年后存残月,七十洞中添巨星。
每遇结茅传道客,戏称旧主不须听。
再后来我把这首诗拿出来给别人看的时候,很少有人注意到理耳、彰瓴用了李耳和张陵的谐音,不免每次都不厌其烦地给人家解释半天,郁闷或者得意了好多回。

爬到山顶的老君阁顶上的时候,雾还是很大,导游怕我继续扫兴,安慰我说:虽然这里是看全景的好地方,但其实也没什么看的,不过是一些低一些的山峰环绕着而已。
我正人瑞得性起,就指了指四周,随口放了一句:这青城山胆子也忒大,我来居然敢不拜。
说来也巧,我的话音刚落,那云雾就慢慢散开,很快诸峰俱现,而残存的一些淡云状如轻纱,沿峰而上,很是漂亮。大概持续了一分钟左右,又开始浓密起来,一会就什么也看不见了。
回过头去,那导游有些傻了,用敬畏的眼神看着我,嘴里喃喃说着从来没有看到过这样的景致之类。不由大笑,口占一绝:
青幽绝径洞天家,
但罪城君不奉茶。
指点雨烟开一瞬,
千峰俱服着云爬。
比张陵晚一点的张角在发动黄巾起义之前,也搞了个经济实体,叫太平道的,机构设置和五斗米教差不多,但规模更大一些。略有所区别的是,他们一万人的单位不叫治而叫方。
但张角显然就太急于反传统了,不如张天师的韬光养晦。他率先起兵造反,搞了个所谓的黄巾起义,虽然几乎成功,甚至基本消灭了汉朝,但最后还是把江山让给了曹操、刘备和孙权一干人等,自己却死无葬身之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所谓反动邪教的头目。
阴险的五斗米教(真正的第一个反动邪教)也参加了黄巾起义,但不过是占了些地盘,美孜孜地让张鲁、张绣等人当了几个政教合一的地方诸侯,然后都归顺了曹操,虽然付出了张绣婶婶的身躯,毕竟后来成了晋朝最大的民间组织,逐渐洗白。最后,则通过上层路线,注册为正式的国有企业。
后来,几乎所有的晋朝名门望族都是五斗米教的员工或员工家属。
再后来,本是邪教出身、以造反和敛财为目的的道教经过不断扩充完善,居然能够经常成为国教,在我们这个国家最被后人夸耀的唐宋两朝都占有无比崇高的地位。尤其是在唐朝,夺了天下的拓拔鲜卑人李渊、李世民等,为了给自己找个汉族出身,居然把祖宗认到了李耳名下,而号称是李耳名下的道教自然也就拥有至高无上的宗教地位了。
对这个事情,我曾经在和一位道士论道的时候是这样说的:
张角怎如张道陵,
时兴不比万年兴。
黄巾事后事传统,
五斗米知装几层?
张陵和张角的故事,慧思是知道的。从这里,我们也知道,慧思是个韬光养晦的人。
一般来说,善于韬光养晦的人是决不会放过任何一个机会的。
所以,慧思准备开坛了。
前面说过,慧思的师父是慧文,慧文是北齐有名的和尚,号称北齐尊者,由于级别高至副部级,自然声名远震,连那个后来深受广大文人士大夫、武术爱好者和地痞流氓喜欢和崇拜的禅宗东土始祖达摩好不容易开创的禅宗祖庭少林寺也被他抢来作了修行之地(也有说这事根本就没发生过),把禅宗的后辈都轰到安徽大别山也就是古南岳的天柱山一带去了。
这个事情,让禅宗和天台宗很结了一些仇怨,后世他们就一直争斗不休,把一些名庙折腾得鸡飞狗跳。
慧文从龙树的《大智度论》“道种智”、“一切智”和“一切种智”之文,悟解到三智“一心中得”的道理,又结合三是偈:“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确立了一心中观空、观假、观中的“一心三观”理论。
这个理论自然是传到慧思这里来的,慧思开坛一般就说这个东西,后来觉得话有些少,就添了不少内容,他结合《妙法莲华经》要义,又建立了“十如”的诸法实相说,这个十如,分别是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这个就是以后天台宗止观双修的起缘。
这天,慧思开坛,闭着眼睛就开始讲《大品般若经》。讲完了《大品般若经》,他睁开眼睛,就开始讲龙树、慧文以及前面说的诸法实相。
突然,慧思停住了,他走下讲坛,直接走到听众的最后一排,拉起一个年轻的和尚。
我在第一次看到这个故事的时候,曾经说:慧思这一拉,拉起的是中国佛教的历史。
那个和尚当时二十二岁,俗姓陈,字德安,祖籍颖川(今河南许昌),后迁往荆州华容,其父为南陈的护国大将军,算得上皇室了。十八岁时,依长沙果愿寺法绪出家,二十岁受具足戒。法号智顗,后世人称智者大师。
慧思把智顗拉上讲坛,叹道:前世在灵山与你共赴法会,共听佛祖释迦牟尼讲说《法华经》。今世你我重又相逢,这真可以说是宿缘啊!
遂令智顗代他讲经。
智顗当时讲的就是这个《法华经》,据说,天台宗也因此被叫做法华宗。
老子英雄儿好汉,虽然人们并不完全认同,但总是下意识的认同。这样的故事历史上并不少见,比如文人因国难投水,著名的就有殷商的彭咸、战国的屈原,近代的刘天华,可是大家还总记得的就只有那个屈原和端午节了。
这个原因,到我这样聪明的人的脑子里,道理倒也简单:
彭咸身后有天华,
都是悲歌赴冷沙。
借问独尊屈子故,
英雄苗裔帝王家。
记得那首著名的《离骚》是这样开篇的: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翻译成现代语言大体就是:我屈原,根正苗红,是著名的高阳大帝的如假包换的后代,我的父亲是个德才兼备的皇室长者。
这个和后来三国那个刘备的说法差不多,只是到了刘备那个时代,庸这个字成了贬义,不再代表德才兼备,而他的父亲又只是个混混,不好拿出来宣扬,只能说什么中山靖王之后N代云云,也不管那位声名狼藉的中山靖王毫不吝啬的生过两百多个儿子(其实刘备是管了的,因为太多,才好混)。

其实,就是每年这个端午节,除了那些叫诗人的人瑞们还喋喋不休地重复着几句相同意思的韵语,还有几个记得屈原的事情么?
我曾经这样说:
七律—戏笔
又到端阳未避愁,满江旗帜客如流。
有传粽子源屈子,无计龙舟通九州?
半损毒衣邻舍继,新编彩缕自家丢。
平凡因久趋神圣,谁问当初甚起头。
再深一点说,在屈原还没投江的时候,端午节划龙舟的习俗就已经存在了,跟屈原扯到一起,似乎也是个广告创意,(而端午节的来历,我们后面也要说的。)
就算这个屈原,似乎也不如大家普遍知道的那么优秀,文字写得不错是真的,但治国的能力,恐怕也和后来那位著名的文人郭沫若差不多。
而我们对屈原能力的误会,那位郭文人倒起了重要的作用,屈原甚至还入选了老外搞的四大文人系列。
屈原其实应该姓熊,跟楚国的国王同宗,因为他的祖上被封于屈,便以屈为姓,屈家当时是楚国四大家族之一,自然应该算是个大大的贵族。那个时候,当官主要看出身,因为出身好,长得也够漂亮,读的书不少,文章写得不错,屈原在二十多岁的时候就受到当时的国君也就是楚怀王的重用,当了左徒的大官,负责起草法令,还经常参加各项外交活动。但屈原这个人具有文人的通病,喜欢吹牛,他总把他为楚怀王起草的但经过楚怀王修订的政令说成自己的功劳,但那些政令一旦有些不合适的地方,他就把罪过推到楚怀王身上。跟国人这么说也问题不大,但屈原偏偏好几次在外交场合也这么说,自然让楚怀王很不高兴。再加上少年得志的屈原,从来不把其它大臣放在眼里,几乎把楚国的重臣都得罪光了,那些重臣自然要去楚怀王那里告屈原的状,一来二去,楚怀王就不大喜欢屈原了,便免了他左徒的官,让他干了个三闾大夫的闲职。所谓三闾大夫,实际上是掌管除国君一支以外的王族也就是昭、屈、景三姓的事务,负责宗庙祭祀和贵族子弟的教育,确实有些靠边站了,但地位还是蛮高的。
后来,楚怀王还是想起用屈原的,他派屈原出使齐国,修复被秦国张仪破坏的齐楚联盟,但结果很是糟糕,不光联盟没得到修复,楚国之后不久竟然遭到秦、齐等四国联盟的攻击,吃了大败仗,楚怀王一怒之下,把屈原给流放汉北了,(实际上,齐楚不和是秦得天下的主要原因)。当然,流放不多久他就回去了。
屈原是坚定要和秦国干到底的人,所以,楚怀王三十年,秦国诱楚怀王会于武关的时候,屈原是极力阻止过的,但因为其它人赞同楚怀王去赴约而未果。结果,楚怀王入秦被扣,三年后死在秦国。
这样的事情发生,大家心里肯定都不好过,屈原要是不提,人们肯定要念屈原的好,也许他就此东山再起了。可这家伙一向眼高过顶,这回可逮着机会,就到处拼命说接了楚怀王位的顷襄王和任令尹(相当于宰相)的顷襄王亲弟弟子兰等人的不是,甚至在大殿上破口大骂。顷襄王七年,楚国为了暂时苟安,准备与秦结为婚姻,屈原极为反对,不光大骂,指斥顷襄王、子兰等人对怀王的屈辱而死负有责任,还写文章攻击,甚至在民众中间搞起了串联,据说还组织静坐、示威等活动。一开始,念在屈原身份高贵,在楚国也有点小名气,拥有一批粉丝,顷襄王他们还忍着,可屈原这一折腾就是五、六年,丝毫没有罢手的意思,搞得楚国人心一直就不稳定。顷襄王十三年前后,屈原终于再次被流放,这次流放是到沅、湘一带,直到楚国将亡的顷襄王二十一年,屈原跳了汨罗江,也没有再回来。可见楚国上层人物们对屈原的愤恨程度。
当然,我们今天所知道屈原的优秀,多半是在他名下那些不知道是谁写的文学作品中得知的。而我们也知道,通常情况的文学作品,尤其是那些诗词歌赋,多半就没几句真话的。要不换个说法,自古以来,那些会写点诗词歌赋的人,往往都自我感觉极其良好,他们以为会写那么几个无病呻吟的破韵文,就天下所有事情都门清了,天下自然应该把他们供奉起来,聆听他们的教诲。
屈原自然也未能免俗。
所以,屈原到底是什么样的能力,我们还得让那些文字剥去伪装才好。换句话讲,诗人往往只会写点诗,别的方面往往就算不是弱智水平也并不会怎样。
当然,也有一些个别情况,那些人还真的有些本事,顺带还会写一些诗。这是我真正想进入的圈子。
实际上,关于屈原的争论,在两汉期间扯得一塌糊涂,有批评,也有赞扬,说什么的都有,甚至惊动了汉武帝刘彻、淮南王刘安、班固、贾谊、司马迁、扬雄、王逸、刘勰这些大人物,最后因为皇室的强悍,不顾屈原那一肚子怨愤都写在纸上的作为和露才扬己的嘴脸,才勉强给了个先进的称号,后来比较牛是因为被诗教拖去做了太上远祖造成的。
屈原据说是姊归人,郭文人就倡导在姊归县城搞了个屈原祠,还入了省级文物,后来修葛洲坝的时候,就往山坡上移了一下,(好在没什么文物,倒也不复杂),可惜移得不够远,搞三峡的时候,他还得继续当移民,搬到三峡大坝前的姊归新县城边的凤凰山上,准备给三峡工程添些光彩。
但我这个曾经的三峡建设者却一直不曾去过那个凤凰山,别人问起来,我是这样回答的:
屈子嘉名甚,
拟移居凤凰。
念其非我辈,
未必岁时禳。
当然,姊归那个屈原祠我是去过的,好大一片橘林后面的祠堂里,似乎也就几尊破败塑像立着和一些文字贴着,光线不大好,路也相当难走。那时我还在搞三峡工程,某次休假,坐着游轮上行,刚好在那里停了许久,考虑到屈原也算个移民,也花了我们不少的移民费用,就去巡视了一下,顺便问了他几个问题:
七律—过屈原祠
微雨生涛夜下船,橘林索尽问先贤:
离骚已是亡秦后,修德惟彰缀赋前?
尚且盖棺延两汉,何嘘奉庙作重迁?
夷邦有语君名列,四大文人值几钱?
实际上,我后来的不去凤凰山,是怕屈原答不出来,见了我可能会不好意思。就算他不会不好意思,我却又觉得无趣了。

远山星际作者
仰斋刘梦芙三江有月 金水 周冠钧  十方  伴梅斋  燕河 何其三  蔡淑萍楚儿  阿蛮  懒蛾眉  桑葚    辛夷 广陵芍药  夏婉墨   梦烟霏 枕夢憐琴 邓世广 半梦庐 逸卿  卢象贤 雪语  江南雨  江南兰  高凉 卷子 古求能 于文政  周燕婷  和轩  顾从山  杨无过  八胡   亦思替非  月白  开峻风中飞羽君心如玉  可儿  御春  绿野   王永江  服媚天然秀  楚家冲  染素衣  桃花岛主  天一听竹主人  梅林  木白   河西旧侣  锦上花溪  扫叶仙人  叶红菱 李汝启 林看云   秋扇 残荷 半夏 贾惠格  風竹秋韻漠漠轻寒  一千  惜梦缘 绿烟  小南 周薇 虞山抱琴客  林夕儿 月亮河 纤纤羽梦    莫雨涵  王翼奇  曹阳 我本山人 水墨  桃熟流丹 蓼青  羲音  发初覆眉   掬泉拾韵  木樨  松庐居士  柳青  飘然寒霄  柴玉芸  奚晓琳 雨季 邢哲夫 楊啟宇  陈楚明卿云子 胡長虹  赵丽 忘齋 倚云 辛幼轩 梦语 涂信之 杨新跃 陈仕玲 月晓风 安全东 箐芸梅子卿卿 龚福绅 吴奎 子蘅 王鲁直金锐 何秀荣 赵春秋月河边的玉儿  华仔 姜美玲  冰山雪莲 红叶 萧雨涵 李静鳳蔺君 徐朝伟  清淡逸致  邓寿康  和月摘梅 薛箩衣  挚殊  独孤食肉兽 路易十四 翠袖 挂挂 王明侠 李梦痴 章治萍  杨逸明 柳生 陈乐平 黄云  沈塵色 胡家炳  松盦 望星空 任雨读 马斗全 平溪慧子师红儒 绿烟 平子 邵鹤庭 天许
(0)

相关推荐

  • 闲话青城山

    青城山地处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西南部,群峰起伏,林木葱茏,享有"青城天下幽"的美誉. 传说轩辕黄帝时有个叫宁封子的人在青城山修道,曾经向黄帝传授御风云的"龙跻之术&quo ...

  • 成都:青城天下幽

            四川青城山景区是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5A级旅游景区.         青城山在<山海经>中被称为"成都载天山&qu ...

  • 道教起初在民间秘密传教,何时才在社会上公开化和官方化?

    道教是我国的本土宗教,其主要以春秋时期老子的道家思想为依据,承袭战国以来的神仙方术衍化形成. 道教最早的组织出现在东汉末年,著名的两大道教组织分布是由张角创立的太平道.张道陵创立的五斗米道. 张角创立 ...

  • '道'行天下一一问'道'青城山

    来自话题 #旅行过程中的风光大片 5983篇 端午节小长假期间,有幸去了四川青城山,但迟迟没有制作有关青城山的美篇,原因是头脑中有关道教的知识甚少,陸续做了一些功课,有了感受,便制作了<'道'行 ...

  • 三江有月:骗不死人(二十六)

    三江有月:骗不死人(二十六) 十五  襄 让我们再一次回到那个著名的隆中对上来,前面我们说过这个隆中对可能并不靠谱,也提到过传说中比较笨笨的鲁肃也有过一个比诸葛版隆中对早的类似隆中对,那么,我们就系统 ...

  • 三江有月:骗不死人(二十五)

    遠山之巔,星穹之下. 邂逅君子,温其如玉. 三江有月:骗不死人(二十五) 整理一下. 当周天子把熊绎封在中原边角的丹阳,楚国那时是什么样子其实并不重要,它对历史没有什么了不得的影响,所以我们姑且可以认 ...

  • 三江有月:骗不死人(二十四)

    三江有月:骗不死人(二十四) 十四.蛮 我们把楚都到底在哪里这事先放一放,继续说楚国历史. 楚武王之后是楚文王熊赀.熊赀在位时间虽然只有十五年(公元前六百八十九年到公元前六百七十五年),但那是楚国极力 ...

  • 三江有月:骗不死人(二十三)

    三江有月:骗不死人(二十三) 还有一件事情忘了说,在<东周列国志>里,那个出戏诸侯主意被赏了千金的人叫虢石父,他是周幽王委以重任的敛财卿士(和荣夷公好象),等到犬戎进攻镐京的时候,他带着两 ...

  • 三江有月:骗不死人(二十二)

    三江有月:骗不死人(二十二) 十三.城 前面我们说过,中国文化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具有极强的不确定性. 我们很多时候无法用答案来判别事情的高低和对错,一方面,叠床架屋的学术体系和各种说法的延伸研究让各种事 ...

  • 三江有月:骗不死人(二十一)

    三江有月:骗不死人 (二十一) 十二.级 伟大的周昭王为了中原的发展英勇殉职了,接替皇位的是他的儿子姬满. 这个姬满的名气很大,历史评价似乎也远远高过他的父亲,但也有人说他经常不务正业去旅游和泡妞,他 ...

  • 三江有月:骗不死人(二十)

    三江有月:骗不死人(二十) 十一.阶 我们前面提到老莱子,这个人的事其实非常有趣. 一般人知道老莱子(实际上,在当下知道这个人的就很不一般了)是从<二十四孝>中来的,故事大概是这样的: 楚 ...

  • 三江有月:骗不死人(十八)

    三江有月:骗不死人(十八) 三江有月:骗不死人(十七) 三江有月:骗不死人(十六) 十.谶 王莽和刘歆死前没见上面,也不是一起死的,但有人一起死时见上了,还说过类似我臆想的话. 前面说过,石崇曾经举办 ...

  • 三江有月:骗不死人(十七)

    三江有月:骗不死人(十七) 三江有月:骗不死人(十六) 三江有月:骗不死人(十五) 三江有月:骗不死人(十四) 三江有月:骗不死人(十三) 三江有月:骗不死人(十二) 刘歆字子骏,是刘向的小儿子,生年 ...

  • 三江有月:骗不死人(十五)

    三江有月:骗不死人(十五) 八.数 少年刘秀理想的话题再说下去也许也有些尴尬,大概我比这些史官高明一些,所以我们先打住. 但尴尬还要继续. 在公元二十五年刘秀称帝之前,说到刘秀这个名字,人们第一个想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