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1年的第一个工作日,祝大家工作顺利,万事胜意!
看了一篇文章,不算长,但非常有价值,很多内容值得深思和探讨。
1
商业模式的竞争
互联网的加速发展改变了我们的世界,改变了我们传统的商业模式,产品销售单纯赚价差的时代在慢慢改变,“流量为王”、“数据为王”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未来的竞争会越来越充分,而当竞争绝对充分的时候,一切利润都会无限接近于0。产品只是价值的载体,未来会有很多商家会用低利润(甚至0利润/负利润)的产品去交换“数据”,然后利用另外一套隐含的逻辑去挣钱,让利润后延。袜子原料采购成本1元/双,其他成本、费用0.8元/双,合计成本1.8元/双,目前销售1.9元/双,利润0.1元/双。笔者问该老板,如果1.7元/双销售,是不是可以扩大市场份额,增强竞争力?笔者跟上:如果1.7元/双销售,还可以赚0.1元/双呢?关键是如何在1.8的成本上按照1.7的价格销售,还能赚回0.1元?我们的企业观点是通过销售价差来获取利润,但现在风口已变,需要另外一套逻辑去盈利:我们可以通过供应链金融的工具打通企业的上下游,改变贸易的部分环节来创造供应链基础上的增值,这就是利润后延模式。定规则者赢天下。强势的核心企业基本不会容忍任何一个围绕他的对象有丝毫的决定权,包括银行或其他资方在内,更别提上下游中小企业。甚者,让中小企业向表面体系外实际体系内的保理公司来买断自己的应付,再赚一道保理的费用。还有,银行通过切割核心企业自身额度到供应链,采取应付保兑、商票保贴等业务,从中分杯利润羹。核心企业赚保理的利润、银行赚保贴的利润,N家中小企业不但没有改变弱势地位,反而可能会增加成本,咬牙坚持。由于各家核心企业对自身供应链有自己的标准和要求,对于服务于不同核心企业的供应商疲于应付多个版本的平台和操作系统,关键又不兼容供应链融资。满眼看市场,央企、国企都在建立自己的供应链平台,让银行或资方配合他们在做属于自己的供应链金融,比如:云信、建信。。。连票交所发行的中石油供票也不能用在其他核心企业的平台流通或融资。将来的供应链应该是区块链框架下的生态链,需要形成标准化才能提高效率。金融本身的属性有两点:1、流通;2、杠杆。只有测算出合理的高周转高流通的前提下,配置匹配的杠杆才能达到资本收益最大化。既然核心企业强势,那我们就打破传统供应链金融的思维,没有“1”,只有“N”,做增值服务的创新。如何在1.8的成本上按照1.7的价格销售,还能赚回0.1元?支付环节的创新。供应链中的B从供应商A购买原料,原来需要付现金1元,现在改变支付模式为付出1.03元的承兑,公司A贴现后同样收到1元现金的货款。但公司B就多出了0.02元的承兑收益。该模式中,本该的“羊毛”是出在“羊”公司B身上,需要支付1元现金,但却是“羊”实际支付不足1元的“羊毛”,多出来的收益0.02承兑在银行“狗”身上了。公司B是“羊”,实际付出的“羊毛”应该是1元现金-0.02承兑,这个0.02承兑不在'羊“身上,利润出在银行“狗”身上;银行“狗”既有了存款,就有了贴现信贷业务,创造了中收;不是“狗”来买单!袜子企业的老板如果按照1.7来销售,这这个环节已经比竞争对手多了0.02承兑的利润,这个利润不是来自于贸易销售的价差,而是来自于金融市场的利差后延。这是改变供应链支付端传统工具的创新运用!这只是其中一个最简单的环节,另外还有在此基础上流通环节的增值、杠杆的运用,都可以无风险的再创造额外的利润。该袜子企业的产品50%是出口,由于近期美元的贬值导致贸易的汇兑损益大幅增加,老板对账上美元舍不得结汇,但又缺乏流动资金去付原料款,又问笔者怎么办?其实,同样的道理,那就回到我们的存美贷人(或其他结构)的业务结构上来。同样的业务结构图,但中间涉及不同币种的转换和操作:3、同时根据远期汇率选择锁汇、掉期、期权的衍生品;如果按照6.5汇率,1美金结汇成6.5元人民币,按照上述操作,1美金可以拿到6.83收益。增加:(6.83-6.5)/6.5=5%。没错,增加5%收益,比我们大宗商品贸易的价差收益都高!袜子企业增加5%收益,就是1.7*0.05=0.085,比第一步采购端的额外收益再高大概2%左右。如果再结合境外离岸公司,对应收外币进行NRA和境内联动,还会增加收益1%左右。再来分析销售端中“羊”、“羊毛”、“狗”、“猪”的逻辑。袜子企业“羊”收到客户的美金金额不变,收益却增加;收益表面还是出在银行“狗”身上,但“狗”实际也没损失,同样有收益。“猪”是来自于金融市场的汇差空间,是存在即远期的汇差后延!综合以上,袜子企业如果1元采购原材料,1.7元/双进行销售,最终的收益肯定超过0.1元。未来的生产是全开放式的,价格没有最低,只有更低。竞争加剧,市场上流量产品越来越多,产品本身不盈利甚至亏本,供应链金融中利润后延的盈利模式,让“羊毛”出在“狗”身上,寻找“猪“来买单,才能建立壁垒,形成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