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当父母需要考试了?好父母5大原则,中3条以上,孩子长大必有出息! ​

作者/C妈   来源/CC爸妈(ID:cc-bama)

编辑/绘本学堂主创团队

日本小说家伊坂幸太郎曾说过一句很经典的话:一想到,为人父母居然不用经过考试,就觉得真是太可怕了。
现在,他的顾虑有解了,或许,“父母持证上岗”将成为现实。

—— 绘本学堂主创团队

就在最近#浙江将试行家长学习积分制#、#家长将试行父母持证上岗#的相关微博话题登上热搜。
浙江省教育厅根据杭州上城区“星级家长执照”的经验,作出推广“父母持证上岗”的建议。
根据建议,全省将于2021年秋季学期开始推行“家长学习积分制”。积分达到一定分数的家长予以认证,并颁发不同等级“家长执照”。
好家伙,以后当爹/妈要有门槛了?
可是好父母真的有标准答案吗?
肯定是没有的!
但是,好父母那些被公认的特质,却超越种族、社会经济地位、教育水平、信仰和国籍,得到了空前一致的认可。
他们都具备非常明显的几个养育原则:
协调原则:能够蹲下来,看见孩子的世界
好的父母第一个原则,降低自己的高度,站在孩子的视角看世界。
就是字面意思,在和孩子对话时,确保自己跟他一样高、一样大(心理年龄)。
好父母知道,一个幼小的孩子满足外界的要求并不容易,所以在孩子小的时候,应该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教养,而不是站在成人的角度。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德华·桑代克说:
“父母只有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才能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不武断地下结论,才能减少与孩子的冲突,赢得孩子的信任。”
如果不知道怎么管孩子,就把孩子想像成年少的自己,把自己想象成当时的父母:
“表妹是客人,把你的芭比娃娃让给她玩一下怎么了?家里还有那么多玩具你不能先玩别的吗?怎么那么小气?”
——(小时候的我们)这些娃娃虽然看上去只是玩具,但每一个都是我心爱的,都是我的朋友,表妹下手没轻重,给我扯断腿、扯坏衣服怎么办?
说好的看完一集动画片就写作业,你怎么回事,说话不算话谁还信你,明天一集都不许看了!
——(小时候的我们)也不是故意不写作业,就是那个结尾卡点很吸引人嘛,就是觉得还有时间,感觉看一集再写也来得及嘛,没想到就是控制不住自己了~
只有懂了孩子,才能有效地管教他。
同理心原则:明白孩子再小的事,也是大事,而不是责怪他小题大做
孩子生活总是围绕着小事打转,虽然在成人眼里是鸡毛蒜皮,但这对于他们来说,却都是“天大的事”。
自己会叠了一件衣服,都能让他们激动大声尖叫;
突然的大雨不能下楼玩滑梯,也能让他们难过得失声痛哭。
好父母是非常明智的,他们不会因为孩子的异想天开、无中生有加以责备,他们知道孩子的每个情绪都有原因,不在大小。
所以,他们能对孩子感同身受,而不是责怪他小题大做。
  • 当孩子为地上的小水坑兴奋不已时,他们也会跟着兴奋。
  • 当孩子为一只不合脚的袜子伤心难过时,他们也会跟着难过。
这很大程度上也影响着孩子未来善解人意,处理难题的能力。
记得头几次带CC去打疫苗,这家伙总是刚到医院看到穿白大褂医生就开始嚎,怎么劝都没有用。
彼时新手父母的我十分火大,而且不能理解——明明每次打完问她,都说不怎么疼,为什么每次打之前都要这样呢?
C爸嘲笑我说:“你上次拔牙打麻药之前,还怕这怕那跟我直墨迹呢,这样不是很正常。”
的确也是,第一次拔牙我也担心来着,麻药使不上劲儿怎么办?中途麻药没了怎么办?
其实并不是真正的害怕,只是对那种未知感到恐惧。
理解之后,我便不再「只用」理智去看问题,哪怕后来“一打疫苗就哭”的经历重复了几十遍,我每次都会耐着性子去理解、去安抚。
直到有一天,DD也开始打疫苗了,CC拉着DD的小手说:
“姐姐知道你很害怕,害怕你就使劲攥紧我的手,如果还是怕,你还可以很大声得哭,当你耳朵里只能听见自己的哭声,你就能忘了打针这件事。”
那一刻,我才真的被治愈了,觉得那么多年坚持去理解她,是有意义的。
谅解原则:即使他错了,也不用“不可饶恕”的态度惩罚他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更何况是未经世事的孩子呢?
话虽如此,孩子一旦犯错,也免不了得到一阵数落或者责罚,仿佛唯有这样才能起到教育的意义。
好父母的第三个原则是,懂得原谅孩子。
即使做错了也不要用错误的方式惩罚,也不用不可饶恕的态度羞辱他。
最近,我被一条“妈妈两次将女儿扔进垃圾桶”的新闻震惊了。
一个女孩放学回家想让妈妈给她买冰淇淋。
当时妈妈正忙着做饭,就耐心解释并答应她做好饭就去。
结果小女孩不依不饶一直吵着现在就要,还在地上打滚。
妈妈的火气一下就上来了,拽起女儿就往外走,一边吼着“这么不听话,养你干什么”,一边把她扔进了垃圾桶。
丝毫不顾垃圾桶里的酸臭腐烂物和乱飞的苍蝇。
好心人把孩子拉出来后,妈妈又再次把她丢了进去,还拿塑料袋套住了女孩的头。
直到有人提出报警,妈妈才妥协。
事后,有网友一针见血指出:这不是教育,而是对孩子身体和精神上的双重侮辱。
这恐怕会成为女孩一生抹不去的阴影了吧。
难道好的父母就从来不发脾气吗?
当然不是,只是他们知道,孩子犯错时,也是父母最容易犯错的时候。再气再急也不要过度惩罚他,让他觉得自己“罪不可恕”。
哪怕犯错,也要坚持继续塑造孩子的良知,这样孩子才能学会自我谅解,不会因为犯了错误就折磨自己、厌恶自己、自我摧残。
不会在事情一团糟时,想要自我了断。
如何在犯错中塑造孩子的良知?
就需要你对孩子的负面行为,给出合理的解释。
不喜欢弟弟/妹妹——这是正常的,我们都喜欢固定的相处模式,新出来一个家庭成员,还要分走父母的关注,可以理解,但慢慢你会发现,好处也是无可替代的。
想要摧毁一切,甚至毁掉父母——当一个人暴怒的时候,会有冲动的想法,但是,冷静想想,如果一切都没了,痛苦确实可以消失,但那些美好也就没有了~
孩子犯错不可怕,可怕是被断了向善、向好、相信自己可以改好的念想。
包容原则:允许孩子“有点怪”,不乱贴标签断

为什么其他孩子喜欢一群人疯玩,我的孩子就喜欢自娱自乐?
为什么其他孩子见人就打招呼,我的孩子见人往后躲?
每个孩子都会有些跟其他孩子不太一样的行为。
很多人会因为自家孩子和别人家孩子不一样感到不安,其实这就是“从众”心理在起作用。
好的父母第四个原则,并不是所有“问题”都是问题,允许孩子和别人不一样,给他足够的自由,去建立自我认同。
他们相信,只要孩子的心智正常,孩子的行为就有合理的解释。
纪录片《零零后》里一个男孩子锡坤,他喜欢科学实验。
但妈妈担心他老闷头工作,体验不到与人交往的乐趣,便尝试改变他。
强迫孩子和小朋友交往,报语言培训班、英语夏令营、逼他当众表演魔术,都不见成效。
妈妈总是觉得孩子没有闪光点,可却从来没看到过,儿子在做科学实验、玩魔术时,脸上绽放出的那种胸有成竹的自信。
就像几米说的:
当我变得和你的期待不一样时,请爱我原来的样子,疼我原来的样子,赞美我原来的样子。
不求回报原则:不要带着牺牲感养孩子,给孩子不求回报的爱

好父母不寻求平衡对等的亲子关系,而是乐于单方面的付出。
有个朋友跟我说了件小事,说自己的孩子特别不爱吃饭,每次做好的饭孩子都找各种理由不愿吃。
她总是一边生气一边下次继续改进,每天都花空心思变着花样地去忙碌,为了就是让孩子多吃点。
结果饭端上来之后,孩子还是会找出各种理由挑剔。
她说:“我又气又急,这事儿真的无解了……”
虽然不愿承认,但很多时候,作为父母,我们心中始终拿着把尺子在衡量付出与所得:
我这么花心思在给你做饭了,你就该好好吃;
我很辛苦给你报兴趣班了,你就该好好学。
你带着牺牲感去养孩子,就会觉得又累又难。
不追求对等关系的父母,则是这样想的:我做饭,是因为喜欢给孩子做饭,不是为了她多吃/报班,是希望孩子能获得快乐,不是逼着出成就。
你越是爱得纯粹,你越不容易焦虑,孩子越是没有压力,反而能表现得出人意料。
爱的本质是给孩子足够的体谅、温柔与耐心。
互  动  分  享
就像胡适对儿子说的:
我养育你,并非恩情,只是血缘使然的生物本能;所以,我既然无恩于你,你便无需报答我,反而,我要感谢你,因为有你的参与,我的生命才更完整。
为人父母后,才深刻意识到最需要成长的,不是孩子而是自己。
好父母五大原则,你做到了几条?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