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滞、血瘀、寒凝、痰浊均可诱发冠心病,国医大师李振华的理法方药不得不知!
2019.1.8悦读中医
小编导读
冠心病是生活中比较常见的一种心血管疾病,有人给其冠以“人类健康第一杀手”的名号。同样的冠心病,其实病因各不相同。今天就看看首届国医大师李振华治疗冠心病的经验吧!字字句句皆妙法!
李振华教授在六十余年的行医生涯中活人无数,尤其是对疑难杂症的诊治见解独到,疗效显著。现仅将李老对冠心病的认识及治疗经验做一简要介绍。
李老认为冠心病是由于人体正气内虚,加之劳逸不当,或恣食膏粱厚味,或七情内伤,致气血运行失畅,痰浊瘀血痹阻心络而成。其病机为本虚标实,本虚为心阴心阳偏虚,标实为痰浊和瘀血阻滞。正如《圣济总录·胸痹门》所言:“胸痹短气者,由脏腑虚弱,阴阳不和,风冷邪气,攻注胸中。其脉太过与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极虚故也。”
1阳脱证
多见于老年人突然心肌梗死,心功能衰竭或逐渐心衰之危症。症见心绞痛不止,胸闷气短,甚至倚息不得卧,大汗出,四肢厥冷,语言无力,甚至神智、视力不清,脉沉细欲绝。本证为心脏阳气衰竭,血行失畅,血瘀气闭,气血难以温煦四肢,乃阴阳离绝之证。急以峻补阳气,并加活血通脉,促使气通血活为先务,可急用王清任《医林改错》之“急救回阳汤”。药用人参、干姜、白术、桃仁、红花、甘草,重用制附子。附子要先煎2~3小时,后加入余药,水煎取汁频服。
2气阴两虚证
本证临床多见。症见心胸隐痛,时作时休,心悸气短,动则益甚,伴倦怠无力,声息低微,面色白,易汗出,舌质绛红,舌体胖而边有齿痕,苔薄白,脉虚细缓或结代。证属心气不足,阴血亏耗,血行瘀滞,治以益气养阴,活血通脉。宜生脉饮合丹参饮为主方,加茯神、远志、酸枣仁、节菖蒲。气虚较甚,损及心阳者,可酌加黄芪、桂枝、薤白、延胡索、檀香以通阳宽胸,理气活血;阴虚偏重者,可选加龙齿、枸杞子、黄精、山茱萸、元参、女贞子、旱莲草等。
3气虚血瘀证
胸痛多为持续隐痛,兼短暂刺痛,部位固定,每因劳累而诱发或加重,伴心悸、气短、胸中窒闷、善太息,以深吸气为快,头晕目眩,面色无华,舌质淡,舌体胖大或有瘀斑,脉涩或沉细或结代。治以益气活血,可用归脾汤酌加桂枝、薤白、丹参、红花、檀香等。自汗多者可加浮小麦、麻黄根、牡蛎以止汗。
4气滞血瘀证
症见心痛如刺,痛有定处,舌暗红有瘀斑,苔薄,脉弦涩或结代。治宜活血化瘀,通脉止痛,可用逍遥散,酌加香附、枳壳、檀香、丹参、延胡索以行气活血,加节菖蒲、酸枣仁、远志、龙齿以强心安神。肝郁化热可改用丹栀逍遥散加味。
5痰湿阻滞证
症见心痛胸闷,精神郁闷,失眠多梦,脘胁胀痛,口苦呕恶,纳少倦怠,舌苔白腻而干或黄腻,脉弦滑。治宜豁痰利湿,祛瘀通脉,方用加味温胆汤加桂枝、薤白、丹参、川芎、苍白术、川朴等。
案1
张某,女,62岁,退休干部。2009年3月3日初诊。
心前区憋闷疼痛,胸闷气短,乏力,遇寒或劳累则症状加重,平时易感冒,口干咽燥,舌质暗有瘀斑,舌苔白,脉沉细。心电图提示心肌缺血。辨证:心气亏虚,脉络瘀阻。治则:益气养心,化瘀通脉。
处方:黄芪20g,白干参10g,寸冬15g,生地15g,五味子10g,丹参15g,桂枝4g,茯神10g,酸枣仁15g,远志10g,节菖蒲10g,龙齿15g,檀香10g,知母10g,炙甘草3g。每日1剂,水煎分两次服。
2009年3月28日二诊:服上药14剂,心痛、胸闷气短、乏力均较前明显改善,睡眠不佳,前方去白干参,加西洋参10g,合欢皮15g,延胡索10g,继服14剂。
2009年4月14日三诊:心前区疼痛未再发作,胸闷气短乏力亦不明显,守上方继服14剂以巩固疗效。
案2
刘某,男,60岁,郑州市人。2009年5月5日初诊。
自述心前区憋闷疼痛,胸闷气短,动则尤甚,倦怠乏力,行走不到50米就会发作心绞痛。冠脉造影提示:AM90%,OM199%,OM299%,建议放置冠脉支架。本人不愿接受,遂来李老处寻求中医治疗。观其舌质暗红,脉象沉细。辨证:气阴两虚,脉络瘀阻。治则:益气养阴,化瘀通脉。
处方:红参8g,寸冬15g,五味子10g,枸杞子15g,黄精15g,丹参18g,桂枝4g,茯神10g,酸枣仁15g,远志10g,节菖蒲10g,延胡索10g,檀香10g,薤白10g,炙甘草5g,山楂15g。每日1剂,水煎分两次服。另以红参、藏红花、三七磨细粉,装0号胶囊,每日3次,每次3粒,口服。
2009年5月26日二诊:服上药14剂,心前区疼痛消失,可行走500米左右,但活动后有胸闷。前方改红参为10g,另加龙齿15g,川芎8g。每日1剂,水煎分两次服。停服胶囊。
2009年7月25日三诊:上药间断服用40剂,心前区疼痛未发,活动量加大,可从事一般家务劳动。停用中药煎剂,改服首诊之胶囊善后。
案3
李某,男,86岁,2009年7月21日初诊。
慢性气管炎病史20余年,高血压、冠心病病史9年,冠脉支架置入四枚。一年前开始出现心前区及后背部发冷,穿衣亦不能缓解,来诊时虽天气炎热仍身穿毛衣。自述心悸胸痛,呼吸困难,自汗,精神不振。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辨证:胸阳痹阻,脉络不通。治则:温补心阳,宣痹通络。
处方:白干参10g,白术10g,茯苓15g,泽泻15g,桂枝6g,川朴10g,附子10g,酸枣仁15g,节菖蒲10g,远志10g,龙齿15g,麻黄根9g,檀香10g,薤白10g,丹参15g,甘草3g。每日1剂,水煎分两次服。另以红参、藏红花、三七磨细粉,装0号胶囊,每日3次,每次3粒,口服。
2009年8月1日二诊:服上药10剂,心前区及后背部发冷明显减轻,已经脱下毛衣,出汗较前减少,仍有心悸、胸闷、气短,舌脉同前。前方去泽泻,加黄芪20g,砂仁8g,每日1剂,水煎分两次服。所配胶囊继服。
2009年8月25日三诊:服上药14剂,心悸、胸闷、气短均明显改善,嘱其继服汤药以巩固疗效。处方:红参10g,五味子10g,寸冬15g,黄精15g,山茱萸18g,桂枝6g,附子12g,酸枣仁15g,节菖蒲10g,龙齿18g,麻黄根9g,檀香10g,薤白10g,丹参15g,黄芪25g,炙甘草6g。
冠心病患者多年老体弱,气阴亏虚。阳气不足,则鼓动无力,使血行迟缓,心脉不畅,胸阳痹阻,故心痛胸闷时作;阴血不足,则血脉失充,气血不能荣运周身,则气短乏力。治当益气养阴,化瘀通脉。临证之时,当根据正气的强弱,阴阳气血的盛衰,气滞、血瘀、寒凝、痰浊的不同而辨证施治。
案1为气阴两虚,气虚偏重,故方中重用黄芪、白干参以益气养心。案2为气阴两虚,而血瘀偏重,故方中用红参、枸杞子、黄精益气养阴;重用丹参、延胡索、山楂活血化瘀,疏通心脉。案3为心阳虚甚,故重用附子、桂枝温通心阳,通脉散结。
冠心病患者多因心阳衰竭而致死亡,尤以冬季严寒、黎明阴盛之时居多,故李老治疗冠心病,既重视活血以通脉,更重视心阳的强弱。李老认为,如心阳强盛,虽心脏功能不全,或血管狭窄,亦可使心脏供血不致衰竭;如心阳衰弱,虽心脏血管狭窄不甚,亦可因心阳虚弱而致气虚血瘀而促使衰竭。因此在治疗冠心病时,李老主张在辨证的基础上使用助心阳之品,以使心脏鼓动有力,血行通畅。冠心病特别是心肌梗死,虽有气阴两虚、气虚血瘀、痰湿阻滞、气滞血瘀等不同辨证分型,但在随证治疗时,更需时刻注意心阳。李老在临证中善用桂枝、薤白、人参、黄芪等,同时注意用檀香、节菖蒲等宽胸利气,通阳宣痹,促进血液流畅,这在冠心病治疗中有助于改善胸闷、气短、心绞痛以至心衰,常收到非常显著的效果。李老还强调,在用助阳药的同时,应注意顾心阴,以达“阴中求阳”、阴阳平衡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