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英诗会”第88辑作品选评

孤山梅雨简介

孤山梅雨,本名张奕。杭州人,旅居美国。医学生理学博士。喜擅诗词、现代诗、诗歌翻译、诗词赏析和文艺评论。痴书,爱乐,尚云游。诗词作品收入海外诗库、诗集《天涯诗路》、《中外诗词三百家》、《中国当代民间格律诗选》等。

口  罩

蒋昌典

大疫厉如鬼,新冠狡似狐。

寻常方寸布,化作护身符。

梅雨点评:

扣题紧密,意境转承合理,音韵节奏铿锵,比拟生动精准,二十字将口罩四两拨千金之抗新冠利器功效描摹殚尽。起承句烘托如鬼狰狞的全球瘟疫之烈,与病毒百变狡诈之生物特征,动中杂静,惨烈恐怖气氛纷至沓来......此皆为铺垫转结句推出“口罩”这一“寻常方寸之布”不动声色地成功担当“护身符”之抗疫核心角色情景。整首诗环环相扣的意象变化中,作为诗眼和抗疫领衔作用的方寸之布,端地具有冲出鬼狐围困的瘟疫八卦阵之神功,且如护身符那样纤小而令人气定神闲。一首绝句,几个关键意象与典型场景切换,演绎了一场现在进行时的以弱胜强大决战,壮哉。

咏  扇

秋水伊人

竹骨撑云月,炎凉问世情。

借风清晚夏,折叠一秋声。

梅雨点评:

作为一首咏物诗,尤其是已经有了秋扇见弃典故的“影响之焦虑”羁绊,本诗之铺排彰显了某种新意。

首句即不俗,写竹扇之渊源,也即扇之风骨与性情写照或象征: “竹骨撑云月”,从一把小扇霎时扇出了其本来面目,曾经入云辉月之竹风高节气象,既深化了扇之表面形象,亦隐隐具有某种“君从何处来”的哲学拷问。承句“炎凉问世情”夹议论与扇之客观效用于一体,又暗用秋扇典无痕,同时铺垫了下面两句的进程,可谓一石三鸟也。

转句描摹扇之消夏主体特色,故而也是对前面问炎凉的某种答复: “借风清晚夏”。然而夏已晚,天渐寒,于是水到渠成地就结在秋到弃扇的扇之宿命。结句妙在用折扇动作引出罢扇与秋声相连主题,颇见独到。同时关照了世情炎凉与扇之物理功能,自然也影射了诗人咏物感时情怀。

记  梦

宋善岭

轻踏烟霞路,欲寻林下人。

开门和尚老,入目碧荷新。

喜解心千叠,聊弯月一轮。

醒来聊自问,何日梦成真?

梅雨点评:

首联有唐诗之感性美,颔联痕宋诗之禅境,颈联摩后现代超现实主义,一结点题,憾梦之终非实景。然梦境若成真,恐无此诗矣。诗中“聊弯月一轮”意象,手法与画家达利作品“时间”中弯曲的钟表形象,异曲同工; 且弯月意象暗合了多种隐喻,令人遐思不已。而颔联和尚老/碧荷新的意境,清空之美中孕育了生生不息的自然玄机,也因此豁然开朗了转联之“喜解心千叠”……

一个梦景留住了心之向往,解开了心结千叠,虽未成真,却启迪了诗意,满足了弯月等现实之不可能。好梦!

中元节于家乡村头感吟

杨鹏飞

通村大道似无尘,楼墅青山若比邻。

先祖寻家应不识,路逢多是有钱人。

梅雨点评:

此绝构思别具慧眼,从中元节思亲情绪暗嵌富人占据青山绿水之时景,表面很为逝去先人重访故居恐不识而担心,实有刺时及人世巨变之叹。

首二句通村大道无尘和楼墅青山比邻的情景皆非先祖时代景观,于是自然切入中元节主题。该绝妙在第二主题落在一结,造成审美高潮叠起之效。

画  魂

钱思文

三方秋水百年寒,一纸青山万里宽。

泼墨休提花月色,清香全在笔幽兰。

梅雨点评:

魂者,遨游云泥山水古今时空之精气神; 画魂者,将视觉穿透力凝聚万物形胜色彩于笔端之艺术魔力。作者将画者之魂挥洒作品的观察自然与借助纸笔之妙刻画得气势又婉约动人,予人一种纸上江山,笔尖激湍之开阔动感。转结句正是画魂精髓所在,反说笔到意先到,有一种遣词造句的陌生疏离感形成的别样风情遂避免了诗情老套熟滑:“泼墨休题花月色,清香全在笔幽兰”。另,这两句似乎也暗合些许王阳明心学之妙,花月之色端赖画魂之感,与兰笔之泼墨……

记社区全员核酸检测

王绪强(徐州)

夤夜社区灯未眠,核酸应检测全员。

依循扫码分疑似,次第凭单见自然。

共命思危怀盛日,同心防疫谱新篇。

还谁他国敢如此,独我中华有特权。

梅雨点评:

平实口语化,朗朗上口,颇有现场实景感和时代感。颔联诙谐到位,重点更在不无反讽的尾联之铿锵:还谁他国敢如此,独我中华有特权。颈联虽有老干味,用在此诗此题,正好应景。

南国英子简介

张金英,网名南国英子,笔名英子。70后,粤人居琼。倾心诗词创作与评论,创办《英子评诗》公众平台。现为中华诗词学会理事、中华诗词学会教育培训中心高级研修班导师、《中华诗词》《诗刊》特约评论员、中诗网“每日好诗”特邀点评、海南省诗词学会副会长兼会刊《琼苑》执行主编、《儋州文苑》主编。

秋望(新韵)

王玉英(河北)

菊花合岸秀,雁阵半空横。

枫老怀青涩,迟迟不肯红。

英子点评:

此绝选取菊花、雁阵、老枫等秋天典型的意象表现秋天的特点,前两句对仗,菊花的“秀”与雁阵的“横”定格成一幅写意图。转结聚焦老枫,“枫老怀青涩,迟迟不肯红”语意双关,以枫老而叶不老表现枫树坚持的情怀,尤动人心。全诗情景交融,用语流畅。

无  题

钟光义

雁过动秋声,金黄十里横。

凉风来小院,煮酒晚香生。

英子点评:

大雁南飞,预示着秋天的到来。诗人巧以雁声带出秋声,即刻铺开了秋天的画面。接着由上至下,“金黄十里横”表现了稻田里丰收的气象,一派喜人。后两句将镜头转向自家小院,人未出场而以景托,烘托出煮酒的温馨场景,伴着徐徐凉风,甚是惬意。全诗善于借景抒情,含蓄地表达了对秋天的喜爱之情。

鹧鸪天·初宿金莲川有记

范诗银

听说金莲花满川,有枝羞蕾最堪怜。曾经红雨湿征袖,无那青痕签旧年。

惊野箭,漱云环。快刀倚在玉帘边。长风可寄遥天语,一片晴晖分翠寒。

英子点评:

一个“听说”,一个“曾经”构成了上片的内容。“听说金莲花满川,有枝羞蕾最堪怜”开拍自然,“听说”道出未到金莲川时的听闻,“满川”“有枝”由面到点,那“羞蕾”含情脉脉,尤让人怦然心动,喜爱有加。“曾经红雨湿征袖,无那青痕签旧年”展开历史画卷:历史上元代著名的金莲花草原,800多年前这里水草丰美,牛羊成群,是元代鼎盛时期的陪都,也是蒙古文化的发源地之一。今天生活在金莲川草原上的察哈尔人是成吉思汗黄金家族大汗的驻帐部落,他们的民俗风情在蒙古文化中最具代表性。成吉思汗亲征漠南时,也曾在金莲川凉陉驻扎避暑,修整军队。此联用语典雅浑圆,灵动入味,却能抚摸到历史烽烟带来的无奈之感。过片紧承,“惊野箭,漱云环。快刀倚在玉帘边”尤见狩猎场景,以景衬人。“长风可寄遥天语,一片晴晖分翠寒”继续以景结拍,气势浑然,余味无穷:长风能否带上天边的话语,飘向历史的天空?唯见远天的一片晴晖,缕缕线条将寒翠分离得斑驳参差而错落有致……此景语给人带来了翩翩遐想,最是喜欢!

鹧鸪天·雨中金莲

范诗银

不减婀娜不减羞,依然玉立嫩香浮。多情秀色缘襟洗,笑靥宜人扑眼流。

千叶泪,万芯愁。翠丝无影枉悠悠。先生来也如何晚,又是风凉雨未收。

英子点评:

金莲川上的金莲花最是婀娜多姿,而雨中金莲更是别有一番情致。作者笔下的雨中金莲“不减婀娜不减羞,依然玉立嫩香浮”,以拟人手法描绘了金莲花的姿态、神态与香味,尤为可人。“多情秀色缘襟洗,笑靥宜人扑眼流”道出金莲花的“多情秀色”缘于“襟洗”,突出金莲花的秀色缘于雨水的爱抚,方能绽放出宜人的笑靥,美得醉人,进入每一个游人的眼眸中流动,对其青睐有加。过片转折,由雨滴落在花叶上联想到“千叶泪,万芯愁”,翠丝无影,枉自悠然矣。面对此景,词人似乎听到了金莲花的诉说:“先生来也如何晚,又是风凉雨未收。”先生你为什么来晚了呢?风未止,雨未收,至此戛然收拍,间接地表达了对金莲花的爱怜之情。金莲花虽然美丽,但她的忧愁何人能解?或许只有内心柔软的作者才是惜花之人吧!然而却是来晚了一步,无奈之情蕴含其间。

鹧鸪天·老家的初秋

王继权

昨夜西风雨点疏,今晨旭日一如初。两三黄叶谈离退,一地红苕长特殊。

山养鸟,水肥鱼,农夫汗滴种珍珠。银镰割到霞铺韵,扁担挑回月色储。

英子点评:

同是“鹧鸪天”这一词牌,但在表达上与范诗银老师的迥然不同,亦有自我特色:“昨夜西风雨点疏,今晨旭日一如初”写出昨夜与今晨的天气变化;“两三黄叶谈离退,一地红苕长特殊”时语入词,以“离退”写黄叶的坠落,以“特殊”形容红苕在初秋这个季节的样子。过片以“山养鸟,水肥鱼”带出“农夫汗滴种珍珠”,说明农民在稻田里的辛劳付出,直到初秋时节,方才“银镰割到霞铺韵,扁担挑回月色储”。作者善于以虚带实,虚实相生,灵动错落地表现了丰收的景象以及农民收获的喜悦之情。与范诗银老师的《鹧鸪天》相较,范词的典雅更是衬托出这首词的泥土气息。

七月十三夜过马鹿岭

钟远通(广西)

宽道芳林空气新,飞车不再漫天尘。

只今惟有山头月,还照当年赶路人。

英子点评:

作者于七月十三夜过马鹿岭,行驶在宽阔的大道上,路两旁的芳林带来了清新的空气,让人心情舒畅。“飞车不再漫天尘”间接表现了过去的道路灰尘漫天,与今天形成鲜明对比,从而含蓄赞美了今天的生活。“只今惟有山头月,还照当年赶路人”再次与前两句对比:道路的面貌已经大有改观,而山月还是当年的山月,赶路人还是当年的赶路人,世事的变化带给人多少感慨啊!唯觉首句语言表达质实少味。

秋夜听雨

王聪颖

夜半敲窗我不孤,暂停旧盏换新壶。

明晨雨疾欺花醉,还倩身边老树扶。

【英子点评】

孤独的时候,谁是陪伴你的知音?尤其是最易引人伤感的秋夜。在作者眼里,“夜半敲窗”的秋雨是他的知音,似乎在倾听着他的秋夜心声,使他不再孤独。“暂停旧盏换新壶”以夜饮之行为道出自身享受着听雨的过程,那是一种心灵的洗涤,抑或一种交融?听着秋雨的“滴答”之声,作者不由得想到:明晨雨疾欺花醉,还倩身边老树扶。刚刚还在和秋雨进行一场交谈,此处却怜惜起花儿来,结句给人以意想不到之感,足见诗人心中最柔软的情愫。一夜的疾雨,会打落多少花儿呢?还请老树扶一把吧!有道是——秋雨既是多情的知己,又是无情的欺花者。根据转句之意,“醉”或可是“坠”之误。

      注:见【英子点评】第58辑:

【英子点评】第58辑:选评王聪颖绝律八首||英子评诗微刊第319期

【梅雨】

神速!秋夜听雨的转句应该是花“醉”,所以需要一结的老树扶。花醉也是承句喝酒后人醉之移情。

【英子】

感谢本家姐姐细读并交流!这个点评是我昨晚十一点时写的,您的理解是我第一时间的理解,但我再读时,觉得人之“醉”与花之“醉”是没有联系的,毕竟作者是一个大男人,与花类比不合适。就在刚才,我特意打了电话与作者交流了一下,问他创作的背景与本意。他说最近阜新时常下雨,那天晨起时见到花枝被大雨打得坠倒在一棵老树上,于是即兴写下此诗。他描述的情景与我的点评是吻合的。当然,昨晚我也只能通过读诗品诗想象诗中的情景。不管如何,这个“醉”字的使用我认为还可再酌,读者会从次句的夜饮与“醉”联系起来。

【梅雨】

谢妹讨论,很有意思。我还是觉得用花醉比花坠在整首诗的意境上更诗意蕴藉些,因为不然实景只产生局限于物象本身的情景,少了双关意蕴与前后关照了。即便花坠可能是作者原意,不代表那样写更合理,或更有韵味。当然如果原作本来就用了“坠”字,我也不会生出这番想法。解读原本是可以超越原意的。何况诗无达诂。

【英子】

昨晚我点评时还注意到“疾雨”和“欺”这两个词,在疾雨欺花的情境之下,花是谈不上“醉”的,所以我只是设想作者“或可是坠之误”,以为他拼音输字把翘舌音的“坠”写成了平舌音的“醉”。结果他说当时竟然没想到这个最自然最合乎情景的“坠”字。我认为这个“坠”字也不是最佳用词,过实了。

【梅雨】

花醉在前,雨欺在后,不是欺后才成醉。难道不是醉后更容易被欺? 而假如已经都花坠了,何必后面多此一举去扶?那叫接。不太明白作者的思路。写景终究是为了宣情。如果背后无情,景就是单纯的景,无甚诗意了。更重要的是,如果转句和前面完全脱节,是结构与铺叙上的缺陷了。作者的解释,似乎让人觉得其完全没意识到这点,如果他不太在乎选词精准与否会影响整个起承转合的画面的话。如此,也无话可说了。

【英子】

如果说花醉在前,那凭何而醉呢?秋夜落雨,难道花儿喝了秋雨醉了不成?或是和诗人一起饮酒了?在雨夜那样的情境之中花儿怕是难以一醉吧!此诗前后有些脱节倒是真的,题目亦可酌,时间跳跃性比较强,故而说秋雨既是多情的,又是无情的。诗无达诂,你有自己的看法可以在点评里提出来。他的诗还是有佳句的,这点我欣赏。所以说,用语很重要,一不小心就容易引起歧义。

【小结】

一首诗,从谋篇到遣词,从结构到章法,都需要全方位的思考。

《英子评诗》微刊第320期

作者:张奕、张金英;制作:英子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