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历代帝王庙,明清皇帝祭祀中国古代帝王之处

北京历代帝王庙,明清皇帝祭祀中国古代帝王之处。前段时间维修,刚刚开放。

说起来跟这里也有点缘分,小学到中学期间住在锦什坊街,经常从此门前经过。

正门后面的景德门。左(西)边跨院是关帝庙,右边是神厨、宰牲亭等。

这是帝王庙的平面图,实际只有两进。

东边的钟楼,西边则没有对应的鼓楼。旧时留下一个顺口溜,“有钟没有鼓,有庙没有佛”,说的是帝王庙之前这里曾是一座寺庙。

景德门是1530年(嘉靖九年)帝王庙新建时留下的,之前这里是保安寺。

景德门内新漆过的顶棚。

刻意保留了一部分没有修复,可以对照一下。

帝王庙只有两进,景德门后就是帝王庙的主殿,景德崇圣殿。

景德门。

正殿两侧,各有两座,共四座碑亭,分别是正东、正西碑亭,和东南、西南碑亭。其中一座内有雍正御碑,其余三座都是乾隆御碑。

其中一个碑亭内。

东侧看碑亭和正殿,正殿后面的是祭器库。

祭器库也是后建的,之前这里曾是北京的159中学,我小学升初中时想上这个学校还要考,因为那时不讨老师喜欢,连考的资格都没有。

向西能看到白塔寺的塔尖,我小学到中学时曾住在锦什坊街,每天出门就能看到。

东南碑亭

正殿的汉白玉栏杆,不知道这两个字算不算是“阶级的烙印”。

正殿西侧的两个碑亭。乾隆29年之前,正殿和碑亭都是绿琉璃瓦,乾隆29年全部提升为黄色琉璃瓦,相当于皇家建筑了。

正殿东侧的两个碑亭。

正殿的屋脊兽,级别还是很高的。

帝王庙的正殿,景德崇圣殿。

殿内立柱上的两幅楹联,是乾隆皇帝所题写。

治统溯钦承法戒兼资洵哉古可为鉴

政经崇秩祀实枚式焕穆矣神其孔安

至于楹联如何点标点符号,据说连学术界都有不同的观点。

治统溯钦承,法戒兼资,洵哉古可为鉴;

政经崇秩祀,实枚式焕,穆矣神其孔安。

屋顶的彩绘。

正上方的匾额也是乾隆皇帝所书,“报功观德”。

景德崇圣殿的重中之重,就是这里供奉的188位历代帝王牌位。

这是三皇,伏羲、炎帝、黄帝的牌位。

三皇前的献祭。

这是五帝的牌位,秦始皇创造的皇帝一词,就是源于三皇五帝。

供奉帝王的牌位,经过明清两代皇帝的选择,总数是不断增加的,但明朝时曾剔除了忽必烈,清朝又加上。

夏商王的牌位,其中夏王14位,商王26位。历史上昏庸无道的君王不被供奉,所以最后一位商王纣没有牌位。

周代(包括西周、东周),32王的牌位。

汉代-南北朝,两汉18帝,蜀帝1位(刘备),东晋7帝,南朝宋3帝,齐1帝,北魏8帝,陈2帝。

但不知为何没有秦始皇。

唐代-宋辽,唐16帝,辽6帝,后周1帝,宋14帝(也没有隋代皇帝)。

金、元、明代,金6帝,元11帝,明13帝,其中明帝中连朱允炆都有,但从明神宗朱翊钧(万历)之后的三位皇帝都没有,但却有最后一位皇帝崇祯,不过明思宗崇祯,却被大清给定了个谥号,明愍宗,可能是出于继承正统以及安抚汉人的政治动机吧。

这是供奉在历代帝王庙中的188位历代帝王,这个名单是经过明清两代皇帝精挑细选后确定的。其实祭祀历代帝王的习俗始于秦汉时期,明太祖朱元璋将帝王庙设置在南京,朱棣之后转到北京,最初是在紫禁城内(可能是文华殿),嘉靖年间按照南京历代帝王庙修建。

你可能会好奇,怎么没有清代的帝王,因为这是清代帝王祭祀前朝帝王之所。清代帝王的祖先都在太庙供奉着。

景德崇圣殿内的立柱,全部是珍贵的金丝楠木。地面都是紫禁城使用的“金砖”。

金丝楠木大柱,以及金砖。

祭祀的礼器和乐器。

大殿的建筑规格很高,重檐庑殿顶。阔九进,深五进,寓意九五之尊。对于明清两朝皇帝来说,历代帝王庙、太庙和孔庙是一个级别的。

东西两侧配殿内,还有从祀的历代帝王股肱之臣的展览。就是史上著名的辅佐帝王的名臣名将,一共79位。

比如汉代的张良、萧何、曹参等。

伏波将军马援、诸葛亮、赵云。

范仲淹、岳飞、韩世忠等。

徐达、常遇春、刘基(刘伯温)等。

东西配殿前各有焚炉一座,都是后建的。

皇帝走的御道石刻。

钟楼的东跨院,是神库、神厨和宰牲亭,还有口水井。

西跨院则是座关帝庙。

关帝庙内的相关介绍。

乾隆年间,北京就有关帝庙81处。

帝王庙内的关帝庙,是清代增设的,不过现在的建筑是2003年复建的。

把关公放在帝王庙内,足见民间对关公的崇拜程度,所以关羽也被称作“关帝”。

最后提一下,帝王庙正门前的街上(现在叫阜成门内大街),过去曾有过一幢牌楼(也许有两座),现在首都博物馆大堂的大牌楼就是从这里移去的,上书“景德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