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欲,远比性欲更可怕,人没格局,比没钱更可怕
食欲,远比性欲更可怕
吃下去的东西,填饱了肚子;
但是空虚的灵魂,又将归于何处?
“食色,性也。”
怎么理解这话呢?人生在世就是两件事,吃饱肚子,繁衍后代,就这么简单。
两者也往往联系在一起。不吃饱哪有力气啪啪啪?啪啪啪完了之后体力消耗巨大,当然需要补充一下。补充完了以后一不小心能量过剩,就需要消耗一下,然后又……
哎,腐败啊!
无论是从电视里,还是身边的朋友,我发现,当他们心情不好的时候就喜欢买很多吃的,坐沙发上一个人狠吃,吃着吃着心情就慢慢好转了。
为什么呢?因为品尝美食的过程以及把美食吃进肚子以后的饱腹感,都能给人带来极强的幸福感。这种幸福感会将之前的郁闷和不快一扫而光。
在世界都在远离你的时候,只有食物在小心翼翼的靠近你,等着你吃掉。热乎乎的一大碗,或者是精致的一小碟,亦或是水果零食,作用都是一样的,暖心暖胃。
李银河说:没有食,人会死;没有性,人不会死,但是会不快乐。
人生有千百种欲望,但是人人都有的而且占比重最大的就是此两种欲望。这两种欲望一个关系到生死,一个关系到快乐。
但是很多人不了解性欲,就把它和性冲动混为一谈。性冲动是在性激素与内外部环境的共同作用下,对性行为的一种渴望与冲动,这个时候的人们只是想释放自己的冲动,无论对方是男是女,是人是妖,哪怕没有任何东西,找到一块石头也想上去磨一磨。
这种性冲动,往往伴随着一个词“拔屌无情”,他只是把你作为一个泄欲工具,而不会关注你是谁。巫山云雨也要两个人共赴好嘛!
但是性欲就包含了它需要在千万人之中寻找到情投意合之人,然后彼此慢慢熟悉,就像小火慢炖才能熬出好食材一样,一点点的试探,一点点的碰触。欲拒还迎,你方唱罢我方登场。彼此把情趣挑逗出来,再一拍即合,方能得到最好的体验。
性欲是最深层的情欲,真正的性欲终归到底还是爱情。这也是为什么约炮软件越来也火,但是人们内心也越来越孤独的原因。
可是,如果在一番云雨之后的第二天早上,你看到另一半衣衫不整地在厨房为你调羹做汤,那一刻,你会深深觉得温暖与幸福。
性欲的难点在于你如何在千千万万人中,找到互相心动的那一个,然后与之共赴高潮。
食欲的难点在于,你的好奇心新鲜感不停的变化,你需要不停的去尝试这个世界。
但是,和性欲相比,食欲往往来的更可怕。食者,性也。性者,食也。一个尝物,一个吃人。
食欲也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种,填充胃部,摆脱饥饿。
这种,就是我们最常见了,当我们工作一天,或者我们外出旅行,但是没有找到吃饭的地方,然后饥肠辘辘的时候,忽然,看到了一家饭店,相信此时,无论这家饭店的饭菜做的多么的难吃,你也能够甘之如饴。
第二种:满足个人味蕾,色香味俱全。
你本身并不是很饿,但是你路过某家饭店的时候,忽然看到它家的宣传海报上某个菜品让人特别有食欲,忍不住想进去尝一下。
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种感觉,潜藏在脑海里的关于某种美食的渴望,被某样东西突然地唤醒。
看到竹签子,烤肉的焦香和啤酒的清凉就钻进了鼻腔;看到小木勺,就想到了冰淇淋和下午茶;看到纸盒子就想到了铺满芝士的披萨饼。关于美食的记忆,深藏在你的脑海里。
第三种:满足大脑感观,好奇享乐支配欲。
这种完全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与新鲜感,我们不停的去尝试新鲜食物,于是,我们会去吃海豚,吃天鹅,吃很多我们以前没有见过吃过的东西。
这个阶段的吃,已经不是食欲了。
自然界的所有动物都在吃,有的吃肉,有的吃素。我们说豺狼虎豹残忍嗜杀,虎狼吃山羊,一口毙命,分肉蚕食,这是真的饿了,想要吃肉。
但是人类的有些吃法,让人不由得怀疑这到底是为了满足食欲还是为了别的什么欲望。
有一道菜,叫做活叫驴,将活驴固定好,直接从驴身上割肉,或烧烤,或涮锅。食客一边听着驴之惨叫,一边有滋有味地食用驴肉。
还有一道菜,叫三吱儿,就是把指把刚出生的小老鼠(活的)一盘,配上调料一盘,用筷子夹住活老鼠,老鼠会“吱儿“的叫一声,(这是第一吱儿);放到调料里时,鼠又会“吱儿“一声,(这是第二吱儿);当放入食用者口中时,鼠发出最后一“吱儿“(共三吱儿)。菜谱简单,食用者需要无穷的饕餮动力和无比的勇气,才可以品尝这道菜。
日本、挪威、冰岛等在1986年商业捕鲸禁令后继续捕杀鲸类(冰岛从2006年起又恢复了商业捕鲸),三个国家在2005年共捕杀鲸2395头,计划在2008年捕杀3215头。其中捕杀规模最大是在日本,2000年日本生产鲸肉2849吨、鲸皮类1051吨。
这样的捕杀,只是为了满足人们的食欲么?
这已经是一场杀戮和虐待的盛宴,餐桌上摆着的食物,满足的不是这些人的食欲,而是内心深处,更阴暗的一种欲望了。
他们的生死只能在我们手中,我们看着他们挣扎、惨叫,内心竟然会涌出一种诡异的爽,这就是至高无上权利带来的快感,这就是别人的生杀大权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快感。
这种快感给人带来的愉悦,远远大于吃东西带给我们饱腹的幸福感。
人也是不满足于只吃动物的,连同类也不会放过的。
菜人,就是被当做菜吃掉的人,个别地方称为“两脚羊”,食人的情况最早可以追溯到夏朝甚至更久以前,春秋时期人祭成风,进而催生了一本书籍——《中国食人史料钞》。
书籍十分系统完整的介绍了从古代到现在的一些吃人的真实案例,看完真的是让人感觉毛骨悚然,而且序言中也提到,并不是只有中国有这种情况,全世界都有这种情况。
灾荒之年,“易子而食”不再是史书上冷冰冰的四个字,它就发生我们的周围,人穷到了极点,孩子就是锅里的一堆肉,可怕不可怕?
战争之年,城池被围困,投降会被屠城,不投降尚有生机,但是粮草断绝怎么办?——吃人。
安史之乱的时候,睢阳城被围困,此时睢阳的城守是张巡,书籍是这样记载:
茶纸既尽,遂食马;马尽,罗雀掘鼠,雀鼠又尽,巡出爱妾,杀以食士,远亦杀其奴;然后括城中妇人食之。
粮食吃完了,吃茶纸,茶纸吃完了,杀了战马充饥,战马吃完了,捕捉城里的鸟雀吃,鸟雀吃完了怎么办?
张巡把自己的爱妾领出来,杀了,给士卒吃,附属将官也杀了自己的女婢,然后他们抓了城里所有的夫人,杀了,吃掉。
好,战争年代,饥荒年代,杀人吃人的是非曲直,我们没经历过绝望的人,不能评价。
和平年代,把自己的儿子给别人吃的人,怎么说呢?
春秋五霸,有齐桓公一份。
齐桓公的厨师,名叫易牙。有一天,齐桓公对左右说:“我这辈子什么都吃过了,就是还没有吃过人啊,好遗憾。”
▲易牙烹子献糜
齐桓公说这话是开玩笑还是认真的,我不知道。
可怕的是,易牙当天回到家,就把自己的四岁的儿子杀了做成肉汤。第二天齐桓公吃饭的时候发现肉汤里面有一块肉特别鲜美,就问易牙,这是什么肉?
易牙哭着说:听说您想吃人肉,我就把我的小儿子杀了做给您吃。
桓公得知这是易牙儿子的肉时,内心很是不舒服,却被易牙杀子为己食的行为所感动,认为易牙爱他胜过亲骨肉,从此桓公宠信易牙。
读史书读到令我后背发凉的段落不多,这里就算一个,一个厨师,为了讨好国王,不惜把自己的儿子杀掉。
我脑海里浮现的是这样一幅画面:四岁的小孩子,用天真无邪的眼神望着自己持刀的父亲,完全不知道等待自己的将是什么。
当然,这个故事最后的结局特别圆满。
齐桓公得重病,易牙与竖刁作乱,填塞宫门,筑起高墙,内外不通,最后饿死了齐桓公。
过度放纵口舌之欲的昏君,最后在饥饿交加中绝望而死。
吃东西的时候,除了吃下肚子的食材要别具一格,我们对吃东西的餐具也很讲究。
古时候,你打我我打你,彼此结仇是家常便饭。报仇之后最痛快的事情,不是杀了仇人全家,占领仇人的城池。而是把仇人的头盖骨,做成酒杯吃饭的时候用。
不要以为这是上古时候的传说,这件事情就发生在宋朝。
宋理宗赵昀是南宋第五代皇帝,但随着南宋的灭亡,就连自己的遗骨都保不住了,他的头骨被敌人做成酒杯,在无数人手中流转。
▲宋理宗头骨制成的酒杯
最后还是朱元璋从西域番僧的手里买回了这枚酒杯,还宋理宗一个安宁。
有意思的是,这个宋理宗,生前是一个骄奢淫逸,纵情饮酒,不满足于口舌之欲的人。
活着的时候不节制自己的欲望,死了以后被做成酒杯。
宋理宗如果有在天之灵,是该高兴,还是该难过呢?
口舌之欲,乃人的本能欲望,但是生而为人,我们就要被这种欲望支配吗?
人之所以能掌握其他动物的生命是因为人类是高级动物,高级动物就必须去控制自己的本能欲望,我们有社会有文化有法律有道德来进行自我约束。
人性本无善恶,但是如果我们不能用善念压制欲望,越来越多的人放飞自己恶的本性,为了满足自己的口腹之欲而杀伐,那我们和动物又有什么区别?
我们又凭什么掌握它们的命运?
餐桌上的盘子,是一面镜子,我们都应该在这面镜子里,好好地照一照自己的灵魂。
人没格局,比没钱更可怕
白鹭立雪,愚人看鹭,聪者观雪,智者见白。”
白鹭立于雪上,愚人只关注白鹭,聪明的人着眼于茫茫白雪,而具有大智慧的人独独只留一片白境。
同样的景物,不同心境与层次的人,看到的东西不同,这就是格局。
格局,是一个人看世间万物的眼界、气魄与心态。
人,若是格局高,一切都会很顺,容易过上开挂的人生;
若是没格局,很难成大事,一生难于顺遂。
人没格局,比没钱更可怕!
“格局受限,人生就受限。”
的确如此。
表哥陈良在一家国有公司工作,一干就是十年,同他一起进公司的人都升职加薪了,只有他还在原地踏步,职位一直没有变动。
表哥月薪固定5000元,要负责一家老小花销,平时节衣缩食,还是入不敷出。
表哥唯一的爱好就是看电影,可想看一场电影,也要考虑好久,更别提旅行、学习进修等消费了。
日子过得拮据,便养成了爱占便宜的毛病。
差旅费,花了120元,报销150元;应酬的饭钱,也要想尽办法多报销一两百元;
就连给老婆买的生日小礼物,也拿到公司以其它名堂报销了……
这些小动作让经理发现了,念着他养家不容易,没有深究,但也心存芥蒂,不少晋升的机会自动忽略掉了他。
一个爱贪小便宜的人自然不会得到重用,工作十年了,还是小职员一个。
表哥的问题,其实就在格局小。
格局小了,翻腾不出江海。
三国时期,最有实力成就一番霸业的袁绍,最后的结局却是含恨而终。
他目光短浅,没有接受迎接汉献帝到邺城的建议,结果让曹操先人一步。
在做事上,袁绍更是优柔寡断。
曹操攻打刘备,后方空虚,机会难得,他却以儿子生病为由不出兵,错过打败曹操的最佳时机;
他任人唯亲,致使人才频频流向曹操,曹操因此一路高歌。
拿着一手好牌的袁绍,因为格局小,最后输给了曹操,吐血身亡。
孔子云:“君子不器。”
做人不可像器物一样,只局限于自己的气量和格局。
格局太小的人,大都鼠目寸光,心胸狭隘,喜欢计较蝇头小利,结果常常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成天纠结于鸡毛蒜皮的小事,无法专注于真正重要的人生命题,终究无法摆脱“井底之蛙”的命运。
格局太小,成就不了大事。
“格局,布局,步局。心中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格局大者,如立云巅,站得高、看得远,事事洞悉先机,容易取得成功。
《乔家大院》中的晋商乔致庸,成功的秘诀之一在于他的格局大。
1838年,乔致庸从哥哥手里接过家族烂摊后,开始大刀阔斧地革新。
实行员工持股计划,一段时间后,新老员工的积极性提高了,都把乔家生意当作自己事业干。
乔家的生意开始起死回生。
意识到钱币无法流通的问题,乔致庸开始布局。
先后开通了大德通和大德丰两个票号,让商家实现了异地取汇的梦想。
很快,他的“乔氏集团”票务在全国遍地开花,乔家资本实力大增,排名跻身全国前列。
生意做大了,心有家国情怀的乔致庸,不忘报效国家。
左宗棠收复新疆时,需要大量军饷,他就筹集几百万银子资助;
李鸿章组建北洋军师,他带头捐了十万两白银,并赞助一艘军舰;
多地遭遇旱灾,他搭棚熬粥,救济灾民……
他的乐善好施为他赢得了好名声,也为他换来了更大生意,成了富可敌国的晋商领袖。
乔致庸的成功不是空穴来风,而是他背后蕴藏着的大格局。
邻居老万卖糖炒板栗,一开始就在市里最繁华的地段租了一间店面。
知道自己价格上没有优势,他就在质量上下功夫。
挑选板栗都要挑最好的怀柔油栗,从不掺杂质量差的;糖浆和沙子非要独家专送,从不使用甜蜜素和工业石蜡。
渐渐地,回头客越来越多,小买卖越做越大,不到几年功夫,就开了好几家分店,生意红火极了。
老万能有如今的局面,在于他格局大,看得长远,而不是分厘必究。
有幅堂联写道: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做人当有大格局。
只有格局开阔了,才会有超乎人的眼光,把当下事放长远,不计较小事。
格局大的人,看似走了弯路,却能早一步抵达成功。
做人大格局,心胸自然开阔,情绪自然平和,即使身陷囹圄,也能冲出逆境,迎来曙光。
格局大了,人生的路才能越走越远,越走越顺畅。
知乎上有个问题:
“是什么造成了人与人的差距?”
其中一个高赞回答是:“格局大小的不同。”
格局不同,人生也就不同。
雷军和他的同事一起在金山共事了好多年,工作上都没什么突破。
2009年,他们都感受到了互联网的极速发展。
同事已过中年,觉得现在上有老下有小,应该安安稳稳地工作,不想再有任何折腾,也不想再给自己压力。
他选择安安稳稳地拿好铁饭碗。
雷军也年过40,可他依然想拼搏一把,认为机会来了。
他决心用互联网的方式来做手机,创办了“小米”公司。
几年后,小米成了国内遥遥领先的品牌,雷军的身价如今已达245亿美元。
而那个选择拿好铁饭碗的同事依然在金山做个小员工。
雷军和他的同事,不同心态、不同格局的两种人,在面对同样的创业机会时,看到了不同的东西,也成就了不同的人生。
回溯过往,《大军师司马懿》的司马懿和杨修,也同样上演了一出因格局不同,而命运不同的好戏。
在面对曹操的一次次考验中,司马懿沉得住气,隐忍低调,处处深谋远虑;
杨修却总是聪明外露,急功近利,三番五次犯了曹操的忌讳。
结果,两人命运截然不同。
司马懿成了三国时期最大的赢家,开创了晋朝,而杨修,早早地就被曹操处死了。
同样是幕僚,几年后,差距竟如此之大,这就是不同格局造就的不同结局。
有句话说:
“态度决定高度,高度决定视野,视野决定格局,格局决定结局。”
只顾埋头走路,却不抬头看天的人,不经意间就会走错方向,到达不了泰山顶上;
胸中有丘壑,才有毅力登到泰山之巅,才能看到云蒸霞蔚的壮丽景象。
决定人生不同的,是拥有视野的大小和境界的高低。
提升格局,才能推开成功之门。
书中常读到一句话: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面对同样的事,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结论。
同理,一个人的格局不同,行动也就不同,所得的结果自然不同。
没格局的人,眼界浅,不上进,对未知的前路感到恐惧。
往往被一些鸡毛蒜皮小事缠住手脚,一辈子深陷泥泞,哪有什么出头之日。
格局高的人,会不断地学习和探索,哪怕当下一穷二白,也能够走出人生低谷,等来柳暗花明的那一刻。
借用《冰与火之歌》里提利昂说过的一句话:
“有格局的人可以拥有一千种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