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国”在苏州千挑万选了这一碗面
提起苏州,人们往往会想到轻柔婉转的吴侬软语、精巧幽深的宅第园林、柔润光滑的丝绸和碧绿清雅的碧螺春,可是只有苏州人自己才了解,苏州的面也一样无法复制。苏式面以细面为主,阔面虽劲道,却不及细面贴合苏州人的秉性。味道偏甜厚重,重汤头。
苏州作家陆文夫的经典名著《美食家》中,把苏州美食和苏州面条通过朱自治这个人物介绍得淋漓尽致、出神入化。文中写道: “眼睛一睁,他的头脑里便跳出一个念头:快到'朱鸿兴’去吃头汤面。”就像一个经典的镜头永远定格在每一个读过这本书的读者心头。所谓头汤面就是指面条店一天刚开门,用换上的清水所煮的第一批面条。趁下面条水还是很清爽而不浑腻的时候, 那一碗面才有嚼头,故而要早起吃头汤新鲜滋味的面条,这也算是一种人生享受。而苏州的面条往往就是这些享受的总和,因此在苏州吃面更多是一种悠闲、精致和情趣生活的回味,是苏州版优雅人生的写照。
说到面条,我和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的观点是一致的,首推同得兴。它是苏州面条的代表,又是苏州面条品质的同义词,也是苏州面条美味的最好注解。每次去苏州习惯住在南园宾馆,喜欢住“南园”原因很多,其中之一:对面就是同得兴,赶早吃上一碗面也算是一件美事。
苏州有许多老字号面店:朱鸿兴、陆长兴……我和许多人一样,起先误认“同得兴”也是老字号,其实“同德兴”与这些百年老品牌相比,是个完完全全的“新字号”。它由“姑苏面痴”之称的肖伟民一手创建的品牌。为了面,倾其所有,两次创业。为了面,拜师学艺,不断钻研,将奥灶面、苏帮面的特色相融合,刨出了似奥非奥、似苏非苏的“同得兴面”,将几乎要绝迹的老苏州传统面技艺继承了下来,做出了枫镇白汤面。
同得兴内外皆修:店外,青砖黛瓦,飞檐翘角的门面上方悬挂着“同得兴”的匾额,意为同得同兴,所有吃面的人都得到兴旺。两边的对联“汤中品咸淡,熬去浮华得真味;面外知生熟,煮成韧劲申至情。”是肖老板细品面文化斟酌出来的好句子,也是他禅意人生的写照。
店内,风格大气婉约,隐含禅意,黄色灯笼、雕花门窗、别致玄关、木雕桌椅……
何为一碗好面?在我的眼中就是一碗面下肚,连汤带面一滴不留。
同德兴的大肉面做到了。他家只做早市中午即打烊,且过年到了正月十五以后才开业。
《舌尖上的中国2》摄制组在苏州蹲点“私访”,反复品尝筛选后,最终看中同得兴“一碗面”,电视里的这些镜头,足足在这里拍了3天。
自从上了中央台后,同得兴更是如日中天,不仅吃头汤面要赶早,就是想吃面也必须在8点以前到为好。
否则就排着长队慢慢等吧。就是这么牛,却让你不得不服。
它采用猪五花肉加调料经宽汤焖制而成,肉质酥烂如豆腐,且肥而不腻味鲜汁浓,必须还带有点酒糟味、面条顺滑弹牙。清早空腹来吃,热乎乎的面条下肚,浑身舒畅,绝对是被这股香味征服得五体投地。据说这碗鲜美的面条必经过时间的历练的:首先采用优质五花肉,经过拔毛、清洗等一系列步骤;然后将五花肉加作料放到锅中焖四个半钟头左右起锅,制作时还需加入黄鳝骨头、螺蛳等为原料。这样一碗白汤面才能具备味道鲜美,焖肉细嫩入口即化等特点。精心熬制的汤,鲜而不腻,吃完不口干。这些面不要说做出来放在你面前吃,就是写写出来也会让你饥肠辘辘,嘴底生津。
最后提醒一句,这名气和口味并存的枫镇大肉面只是时令美食哦,由于它的制作工艺复杂,需室外温度25度以上才可以做,所以只有一年只有5-9月才能吃到枫镇大面!
听,这碗面正在絮絮叨叨:
你来,或者不来
我都在这静静的等你
不悲不喜
你念,或者不念
情都在这碗面里
不增不减
你来到我的世界
我必让你住进我的心里。。。。
可别太相信它的话,每天是限量供应的,而且每年的价格也随着物价在提升,目前全套的价格已经30了,所以,还是早点拥有吧。
作者简介: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携程签约旅行家&摄影师、酒店体验师、自媒体和旅游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