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百家姓,从春秋诸侯相互兼并到秦统一六国,由封地、官职、国号等衍生而出的“氏”开始风行,以致于从秦朝之后,姓氏开始不分,从而开启了中国百家姓并行的大时代。而经历了汉代独尊儒术的“造家族”运动后,魏晋及南北朝的混乱社会更是将“姓氏与郡望”结合的上层家族集团势力推向历史的前沿,他们垄断城市资源及政权势力,也为家族的壮大注入第一针强身剂,从而衍生了今日的百家姓及其郡望。由郡望引申而来的堂号,也就成了各种姓氏的代称被束之门额,以表对先人丰功伟绩的纪念,而这种纪念甚至成了主流。中国人的姓氏尽管源头无数,派系众多,但基于姓氏与文化认同,郡望与堂号仍是大部分姓氏的共同标记,也是五百年前是一家的自我认同。无论身处国内,还是远在海外,中国人对姓氏的根文化的认同根深蒂固,形成了很强的凝聚力。正如我从意大利骑行到中国,一路上获得了海内外刘氏宗亲会的支持与鼓励,就是姓氏文化的体现。
世界各地的刘氏宗亲会
泉州号称“海滨邹鲁”,自古以来,随着中原移民成为泉州当地居民的主体,中原文化也成为闽南文化的主体。偏安一隅的泉州虽然远离文化中心,却也远离战乱,成为中原文化的活化石。漫步在古城的街头巷尾,是深度游泉州的必修课。东亚文化之都的文化底蕴,低调的隐藏于每个角落,哪怕是不经意的抬头看到古厝民居的门匾,都大有文章可言。自魏晋南北朝设立堂号以来,中原动荡,各个姓氏流离失所,迁徙分衍到全国各地的很多;唐宋以后,因海外交通发达,流播到海外去的也不少。随着历史的前进,时代的变迁,社会结构变化等因素,各个姓氏为了不忘祖宗的发源地,促进家族宗族乃至整个民族的精诚团结,无论他们迁往何地,都会在当地设立堂号,以便把所有的子孙凝聚在一起,把这个“根”延续下去,使其枝繁叶茂。随着姓氏家族的发展壮大,就出现了以各姓氏名门望族发祥地的郡名作为郡号的由来。此外,一个大家族日久人众,或是遇到天灾连年之时,族人就会因迁徙流离,而散布各地。于是就有了在“总堂号”之下,再加入“分堂号”名称的方法。“总堂号”代表家族(姓氏)的发祥地,寓后人以不忘本源,“分堂号”则是族人迁徙至新地,成为当地有名望家族后,以该地的郡号作为堂号,“总堂号”和“分堂号”则统称为“郡望”。
衍派指的是姓氏的发源或渊源,这与历史上中原和北方居民大量南迁紧密相关,是中原传统在闽南的延伸。正是因为各族姓基本上都是以郡名作为自己家族的郡号,所以就有了若干姓氏同为一个堂号的现象。比如,“彭城衍派”虽然大多数是姓刘的,但是也有可能是姓金的,来自于中原同一个郡,不同姓氏的移民都可以使用同一个郡号作为衍派。一个大家族日久人众,或是遇到天灾连年之时,族人就会因迁徙流离,而散布各地。于是就有了在“总堂号”之下,再加入“分堂号”名称的方法。“总堂号”代表家族(姓氏)的发祥地,寓后人以不忘本源,“分堂号”则是族人迁徙至新地,成为当地有名望家族后,以该地的郡号作为堂号。闽南地区的蔡氏,就有济阳衍派、莆阳衍派和青阳衍派,其中济阳衍派为总属,而莆阳衍派和青阳衍派是分支。传芳一般指姓氏中某个典型人物的德操、风范,或其足以垂范于后世的行为准则及赫赫声望。一个姓氏在迁徙和发展的过程中不但衍生出姓氏的支脉,也出现了不少贤才俊杰,或经历了一些值得铭记的事,或遗存下一些珍贵的物件,许许多多佳文美谈依然流传至今。由于传芳相对于衍派而言更具有地域性。所以,各地的传芳不尽相同,即使相同的衍派也有不一样的传芳。如果通俗一点来说,衍派就是姓氏的源流,传芳就是铭记的历史,接下来我将跟大家简单介绍一些泉州常见的门匾背后的故事:
唐黄守恭献宅建泉州开元寺,史传为佳话。先有桑开莲花之瑞,初为莲花道场,后又有三百年紫云盖地之瑞,曾称紫云寺。黄守恭子孙逐以“紫云”为堂号。紫云既是堂号,又是典故,所以黄守恭子孙可以称为“紫云衍派”,也可以称为“紫云传芳”。相传黄守恭遣子分居:长经居南安,次纪居惠安,三纲居安溪,四伦居同安,五纬居诏安,故又称“五安黄”
杨-四知传芳,弘农衍派
东汉弘农人杨震到东莱做太守,路过昌邑,知县王密,夜揣黄金来到杨震处,想送给杨震。杨震拒绝,并说:“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说:“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地知,子知,我知,何为无知者?”王密惭愧而出。后人以此为荣。
张-百忍传芳
据史书记载,唐时郓州有人曰张公艺,九代同居,竟和和睦睦,相安无事,唐高宗甚是好奇便问其故,张公取出一张纸写下了一百个忍字,唐高宗十分赞誉便赐号‘百忍堂’。从此各地张姓大都以“百忍”为堂号,并列为祖训。其后人以此为堂号。另有"百忍成金"传说.
吴-纪首世家,让德传芳
典出吴姓远祖太伯和仲雍三辞王位传说。圣人孔子对“三让”之传说十分赞誉:“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德而称焉!”司马迁在写《史记》,《吴太伯世家》列为世家第一。吴氏族人便以“纪首世家”“让德世家”“至德传芳”作为门榜。
林-九牧传芳
闽林十六世披公,天宝十一年登第,官临汀别驾,有德政名闻阙下,御史李栖筠奏授太子詹事。披生九子:苇、藻、著、荐、晔、蕴、蒙、迈、,皆登第,均任刺史,世称“唐九牧”。九牧派英才辈出,敕封为天妃的林默姑、扳倒严世蕃的御史林润、民族英雄林则徐,均九牧华裔。宋代,尊公九世孙杞,生九子皆登第,俱任知州,世称“宋九牧”。闽林披公、尊公派下,均称‘九牧传芳”。
李-陇西衍派 龙凤传芳
李姓自太昊伏羲氏到白虎少昊金天氏,传至李氏得姓始祖皋陶。因龙代表太昊伏羲氏的图腾,凤代表玄鸟少昊金天氏的部族图腾;李姓得姓始祖皋陶,东夷部落首领,图腾为凤鸟。
王-开闽传芳
开闽王氏来自河南光州固始县。据福建《忠懿王氏族谱》,公元885年义军由王潮、审邽、审知三兄弟等率领入闽,至公元909年建立闽国,其三兄弟中的王审知为开闽王。
丁-聚书传芳
晋江陈埭丁氏宗祠的中堂门口有一楹联“帝有恩言不愧聚书之裔。”相传明天启朝,魏忠贤奸党欲招当时刑部左侍郎丁启濬入伙,丁推却,魏怒欲除之,奏请天启帝赐丁启濬 一碗豚肉羹吃。丁手捧肉羹泪垂。魏乘机奏曰“欺君该杀”。帝责丁启濬为何不吃?丁奏曰:“祖不食豚,食则背祖,不食欺君,两难。”帝见其坦然,褒曰“不愧聚书之裔。”故郡望“聚书”。
吴、赵-星塔衍派
泉州曾经是南宋外宗所在地。700多年前,正值宋末,元军攻入泉州城,对城内的3000多个南宋宗室族人和士大夫,进行了野蛮的大屠杀。在国破家亡之时,住在泉州一带的赵宋皇族全部男丁几乎惨遭杀害,只有为数不多的人幸免于难。
星塔村的吴氏开基祖赵仕道,也就是宋太祖赵匡胤的第17世裔孙,为了躲避杀身之祸,连夜从晋江青阳,逃往安海,投奔母亲的娘家。躲过劫难的赵仕道,为感念外祖的救命之恩,临死前嘱咐子孙后代生前姓吴,死后恢复本姓,在墓碑和木主上改为赵姓。
本文转载整理自时光大师兄(谢志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