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荒诞打包成一个国 | 陈童·早茶夜读第122夜

第122夜 | 《猫城记》

把荒诞打包成一个国

文|陈童

本周主题

「老舍腔写老舍」

陈童金句

作为寓言小说

《猫城记》经常被拿来

和《阿Q正传》比较

但即使在猫城

他还是这样憧憬过

“我睡不着了”

猫城的街道上通常只有一列建筑,为什么呢?

大概因为:

让路,在猫人看,是最可耻的事;靠一边走是与猫人爱自由的精神相背的;这样,设若一条街的两面都是房,人们只好永远挤住,不把房子挤倒了一列是无法解决的。因此,房子往长里一直的盖,把街道改成无限的宽;虽然这样还免不了拥挤,可是到底不会再出人命;挤出十里,再挤回十里,不过是多走一些路,并没有大的危险的;猫人的见解有时候是极人道的;况且挤着走,不见得一定不舒服,被大家把脚挤起来,分明便是坐了不花钱的车。

这里是猫城,以“国魂“为货币,以“迷叶”为食物,对外国人尊崇有加,三妻四妾是正常,喜欢拥挤,喜欢占小便宜……如果听起来有些熟悉,那可能不只是巧合那么简单。

《猫城记》是老舍的第六篇长篇小说,由于《大明湖》在“一·二八”大轰炸时,毁于战火,也可以说是第五篇。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处于内忧外患的窘境,一九三二年发生了“九·一八”和“一·二八”事变,中华民族到了最危急的时候,老舍提起写《猫城记》的原因,“头一个就是对国事的失望,军事与外交种种的失败,使一个有些感情而没有多大见解的人,象我,容易由愤恨而失望。

《猫城记》就是在这种时代氛围中应运而生的。一九三二年八月,老舍在施蛰存主编的《现代》月刊上开始连载《猫城记》,始于一九三二年八月,结束于一九三三年四月。夏志清把这本小说看作一个国族寓言,认为:

老舍无疑是以他的同胞做模型,来塑造这些猫,他们要吃一种麻醉性的迷药,以维持生命,好像中国人要吸食鸦片一样。他们懒惰懦弱、狡猾贪婪、好色败德、惧怕外族,却又要模仿外国人的恶习。身材矮小的侵略者代表日本人,因为远在三十年代的初期,日人已作吞灭中国的狂想。借着《猫城记》,老舍警告同胞,灾祸已迫近眉睫,所以,此书成为中国作家对本国社会最无情的批评。

老舍的作品向来以描摹刻画市民社会的民情风俗而见长,《猫城记》却十分“不接地气”。现代文学公认的大家“鲁郭茅,巴老曹”中,老舍大概是对中国文化最亲近的一个,在其它作家都以高昂的启蒙姿态写作的时候,老舍仍然和市民阶级打成一片,他本人没参加五四运动,在小说中塑造出中国现代文学中罕见的不走革命路线、不造反的正派角色,早期小说中也不特别美化青年学生。相反,《赵子曰》里的学生还是反派角色。

《猫城记》却有了五四的文化启蒙立场,但老舍的特殊之处在于他又充分保有了自己独特的关怀视角。《想象的本邦》一文中提到,老舍认为要使国人在精神道德上真正觉悟,首要的不是冲破一切束缚、鲜明决绝的“个性”态度,“而是由群体的自觉所体现出来的国家观念和自尊自信的民族意识”。

老舍把市民阶层视为担当民族复兴的主体,倘这一阶层具备丰富深刻的自省精神,国家前途才可期。而猫城陷落的根本原因即在于讳疾忌医的猫人彻底丧失自我批判的勇气—— “猫国人根本失了人味”,“国民失了人格,国便慢慢失了国格”,“经济、政治、教育、军事等等不良足以亡国,但是大家糊涂足以亡种”—— 这是猫国上下一片混沌的根本。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寓言式的的文学虽然受英国文学影响很深,但是老舍却从没把文化价值认定的立足点放置在西方。他对自己出身的市民阶层的弱点有深刻洞见的同时,也不惮费心寻找市民文化中可能涵容隐藏的优秀民族品质。

同样作为寓言小说,《猫城记》经常被拿来和《阿Q正传》比较,但即使在猫城他还是这样憧憬过:“我睡不着了。心中起了许多许多色彩鲜明的图画:猫城改建了,成了一座花园式的城市,音乐、雕刻、读书声、花、鸟、秩序、清洁、美丽......” 这构成了老舍启蒙思想的底色,让他始终瞩目于群体的活力与发展。

最后两个猫人也在自相残杀中逝去,猫城就这样被整个亡了国,“我”在火星上又住了半年,后来遇到法国的一只探险的飞机,才生还伟大的光明的自由的中国。如果中国的问题能和猫城一块打包消灭了该有多好啊。我想老舍也是这么想的。

更多……耶

老舍腔写老舍」

2018.10.29~2018.11.02

第一百二十夜:《二马》

本期编辑: 白水

早|茶|夜|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