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的秘密
知识的生命价值动态的过程性栖息于教学之中——这稍嫌晦涩的表述所要表达的核心是:知识的生命价值存在于互动之中。只有互动发生,知识的生命价值才有可能出现,互动的效果越好,知识的生命价值表现的越丰厚,互动一旦停止,知识的生命价值也将随之飘散。
有人说“教育即交流”,有人说“教育即对话”,还有人说“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影响另一个灵魂”,所有这些观点,所强调的都包含教育的互动性。把学生视为“一张等待描绘的白纸”“一个等待灌输的容器”的观点之所以受到批判,除了否认学生的主体性,还有否认教育的互动性的缘故。围绕知识的互动,不仅有利于实现知识的学术性价值和实用性价值,更有利于知识的教育性价值的实现。
越是有经验的老师,越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感受和表现,越习惯于停下来听一听学生的想法,他们常常把某个学生提出的问题抛向其他同学,通过这种方式形成同学之间的交流。这些貌似经验型的做法,正是教师深谙教育真谛的表现。
带领学生理解一篇文章或一首古诗的主旨,体会作者通过何种方式表达这一主旨,其精妙之处何在,对于一名接受过相关教育,并掌握了相关资料的教师来说,并不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那些被选入教材的经典诗文,早已被无数人从各个角度进行了解读,教师只需要做个勤劳的“搬运工”,把检索来的知识搬到课堂上,岂不是就完成了任务?在这一过程中,互动同样存在,比如,学生的认知要与教师提供的结论产生互动。但我们也必须承认,这种互动是浅层次的互动,是带有很强的被动意味的互动,因为学生所需要的“动”只是吸纳和接受。有人说学生在这种状态下学到的知识是“死知识”。何谓“死知识”?就是因为互动不够充分生命价值被屏蔽掉的知识。
在这一组文章中,我反复强调,知识之于人的生命的成长和发展的意义是知识的生命价值。知识的生命价值便栖息于知识与人的互动之中。互动一旦开启,知识的生命价值就会苏醒过来,就像一场春雨之后,小草无声无息的从原野的各个角落钻出来一样。谁也不知道哪里会冒出一片新绿,谁也无法预料互动能够产生什么奇迹。
著名特级教师吴正宪执教的一节数学课后,一群小孩子围着她叽叽喳喳的说个不停、争论不休,久久不肯离开。眼前的场景让我百思不得其解,“有余数的除法”这么简单的一个数学知识,竟然有如此之大的魔力吗?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孩子们究竟收获到了什么,他们为什么这么恋恋不舍?如果仅仅是“有余数的除法”的基本算理和算法的话,我相信孩子们不会如此兴奋。唯一的解释便是知识的教育性价值得到充分的体现,孩子们不仅体验到知识的趣味,而且感受到生命愉悦。整个一节课,吴老师都是与孩子聊天,聊着聊着关系就融洽了、观点就形成了、问题就出现了、互动就发生了。吴老师一直强调,她的数学是儿童的数学,这就意味着她赋予数学以生命的价值。
深刻的互动与表面的热闹其实并没有太大的相关性,并不像人们通常以为的那样,互动越充分课堂越热闹。深入的思考才会有激烈的碰撞,才能产生深刻的互动,而此时课堂通常是静悄悄的。如同暗流涌动的水面一样,互动也可以在安静中进行。因此,教师真的没有必要让孩子争先恐后的表达自己的观点、评价别人的观点,用热闹代表互动。生命的发育和成长从来都是悄无声息的进行,知识的生命价值应该具备静穆的力量。
人的互动被高度关注,师生间的互动、生生间的互动、小组间的互动成为当前教育研究的热门话题。令人遗憾的是,数量众多的研究成果在真实的课堂上的实际效果很难令人满意。原因何在?真实的互动并非是简单的人与人的互动,而是观点与观点的互动、情感与情感的互动。促成人与人互动的方法和策略,大致可以形成形式的互动或表面的互动,充分的互动、深刻的互动必须建立在观点和情感的基础上。一个有意思的问题、一个新颖的观点、一份真诚的希望、一份诚挚的信任,要比一整套规范的程序和一系列具体的方法,更能引发的令人欣喜互动。
碰撞仅是互动的一种形式,合作为什么不能算是互动?在我看来,合作所能带来的互动在很多时候更有利于知识的生命价值的实现。当我们过于片面的理解互动,过于强调互动的对立和碰撞,则会诱导那些处于优势地位的孩子急于挺身而出,互动就此演变为少数人表现的舞台,从而失去互动的意蕴。建立民主平等的互动关系,每个人都在互动中为团队贡献智慧,也从团队智慧中汲取营养,生命的成长与发展享有同等的机会。
“单中心互动”依然是当前基础教育课堂教学的主要模式,以教师一人为中心,全体学生围绕教师进行互动,或是说教师牢牢掌控互动的主动权和话语权。即便教师的经验非常丰富、对教学内容非常熟悉、启发引导的本领非常高明,这样的互动也不免失之偏狭肤浅。还有“碎片化互动”的问题也日渐成为制约互动效益的主要问题。通过一个个小而碎的问题引发互动,导致每一次互动都是浅尝辄止。虽然这些小问题之间可能存在被称为“问题链”的逻辑关系,但它毕竟把一个完整的互动过程人为的割裂成几段,深刻的互动不能发生,生命价值的体现也就不会充分。
知识的生命价值蕴藏于互动之中,也正因为我们承认知识的生命价值存在,并希望它得以最大化的实现,才会高度重视互动、积极促成互动。这就是互动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