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成为自己的老师

让学生成为自己的老师

作者:李广生

教是为了不教,学呢?当然不是为了不学而是自学。学习的另一个重要目的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自主的、自觉的开展学习,成长为一名终身学习者。

有体验的课堂要让学生体验到自己对学习的监控和把握。

从小学一年级开始,也就是从他们走进校园、班级的那一天开始,听讲、作业、按照教师的部署完成相应的任务、接受教师的指导和评价、向着教师确定的目标前进,便成为学生主要的甚至唯一的学习方式。他们养成了被动学习的习惯,并成为一种思维方式。教师离开课堂之后,他们就会茫然无计,不知道自己应该干什么、能够干什么。等他们自己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学习就此画上句号。这是一件很令人遗憾的事情。

孩子是天生的学习者,教育教会了他们很多知识,但没有教会他们学习的知识。

协商和对话的机制在我们的课堂上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教师更愿意把时间用于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等方面。在以讲授和练习为主的课堂上,对话和协商没有生存的土壤和开展的机会。关于学习的知识很难通过传授的方式注入学生的大脑,那些经过教师总结提炼的貌似很有用的学习技巧,大多是纸上谈兵。在协商和对话中(不仅是师生之间,还包括生生之间),学生会得到多方面的反馈,整合多方面的信息,不仅发现自己的差距和差异,还会反思自己是如何思考的。这种元知识的获得非常有助于他们学习能力的提升。

努力是获得学习成功的重要因素,教师经常性的把学习失败或是进步不明显归结于努力程度不够。学生也很快学会了这样归因,其实他们一直有个困惑,那就是:怎样才算努力,难道就是“三更灯火五更鸡”吗?这个困惑没有解决,努力就成为一块挡箭牌,遮蔽了很多更加重要的因素,甚至被有些学生当成了借口。在努力这面厚重的盾牌后面,隐藏着自我认知、学习策略等诸多问题。协商和对话可以让我们掀开这块盾牌(注意:不是击碎它,它的坚固程度会随着打击力度的增大而增大,你越是批评一个孩子不努力,他越是用不努力维护自己,好像自己稍微努力就能成功似的),让孩子认识到,也许不是自己不努力,而是自己的目标不明确、自我效能感不强、或是努力的方向和方法存在偏差,等等。这样一来,孩子就能够成为自己的老师,帮助自己解决那些真实存在的问题。

事实上学习和生活一样,那些真正困扰自己的问题,只能依靠自己解决。

有位语文教师发明了一种名为“聊作文”的写作课教学模式。就像这个名字一样,他的写作课不是讲作文而是聊作文,在轻松的环境里,他们针对写作上存在的问题开心畅聊。聊着聊着,思路就开阔了,灵感就光顾了,语言也丰富了。他的学生非常喜欢这种没有教的教学,不仅享受课堂上轻松的氛围,还能体验到真实可感的进步。

多角度论述,听起来是不是很好理解,也很好落实?其实这是一个非常抽象的原则,什么叫多角度论述、如何才能做到多角度论述,很多学生在知道了这个原则之后依然一头雾水。针对这个话题他和学生一起“聊”,结合具体的文本“聊”,结合学生的习作和学过的课文“聊”,“聊”各自的理解和构思,“聊”各自的发现和困惑。教师作为一名倾听者出现在课堂上,还把学生中迸发的思想火花记录在黑板上,但是他会提醒大家不要偏离话题。最后,他指着黑板上的那些观点对大家说:“这不就是多角度论述吗?下面做什么?”“写一写试试呗。”学生们回答。

“你期望自己写到什么程度,比如能得多少分?”“你觉得自己能写到什么程度,比如能得多少分?”接着他又说:“如果你愿意,可以把这两个分数写在作文纸上。”这时候,一位同学发问:“写完后我可以自己评分吗?”“当然可以。但是,你要告诉我,你给出的分数的依据。”教室里安静下来,大部分孩子动手写作,还有的孩子冥思苦想。

自己确定目标、自己发现问题、自己分析问题、自己值得标准、自己进行评价,这不就是自己成为自己的老师了吗?

做自己的老师,最重要的是对自己有全面和深刻的认识。学习不仅是认识更广阔的世界的过程,而且是认识更深刻的自己的过程。开启学生一双内省的眼睛,从而引领他们走上自主发展的道路,是教师的使命。创造一个安全的环境是必不可少的,在压力之下,人们更习惯归因于外而不是反求诸己。内省的眼睛一旦闭上,自主发展便失去动力之源。教师越教越累,学生越学越懒。

长按二维码即可关注

做真实的教育 过原创的人生

阅读原文了解更多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