孰轻孰重?

孰轻孰重?

作者:李广生

岁数这么大了,已近天命之年,遇到问题,包括工作上的问题,还是要跟父母念叨念叨。很多事情,他们确实不懂,也说不出个子丑寅卯,但在我纠结的时候,他们会提醒我:掂量掂量,哪头轻、哪头重?越来越觉得这提醒很必要,也很重要,不再像以前那样,认为它只是泛泛而谈,缺乏深刻性和指导性。匆匆这半生,在每一个岔路口,决定自己走向的,并非全部是外力,或是说更大的推动力,来自于内心对孰轻孰重的判断。生活如此,工作亦如此。

今天上午,在一所幼儿园参加教师研修活动。活动过程中我一直在思考,教师在课堂上为何这样组织孩子活动,教研员在现场为何这样开展研修活动——其背后,除了所谓的教育理念外,不正是对孰轻孰重的掂量吗?

孩子们的精神状态特别好,小孩子是不会掩饰的。他们的表情,他们的眼神,都在告诉我们,这是一群健康的、快乐的、自信的、充满好奇的孩子。他们是幸福的,在幸福的成长。成长和成绩,哪一个重要?如果这仅仅是一道选择题的话,相信绝大部分教师和家长都会选择前者。是呀,对一个小孩子来说,还有什么比成长——健康的、快乐的、幸福的成长,更加重要呢?但是,它不是一道选择题,而是真实的教育问题。于是,很多家长和教师在孰轻孰重上,就重新做出选择。大家明明知道,这样的选择,极有可能付出极其惨痛的代价,但宁愿铤而走险。

我喜欢这所幼儿园,喜欢这里的匠心独具又贴心体贴的环境布置,喜欢孩子们亮晶晶的瞳仁里,流露出的童真和童趣,喜欢他们安静的样子。在我看来,这才是成长的状态。一个小朋友走进教室,看到满屋子的人,小声惊呼:“哇,这么多客人。”她有点胆怯,放慢了脚步。老师鼓励她:“跟客人打个招呼吧。”她伸出小手,大眼睛依然略带犹疑,与我击掌。我故意把手举得高高的,好像很用力的样子。她怕了,小手往回缩,但我轻轻的拍在她的小手上。她笑了,好可爱的孩子。再过一两年,他们就要离开幼儿园,去一所学校,开始正规的学校教育。到了那所学校,这样的情景就不会再发生了。他们很快就会学会,遇到这种情况,要规范的、礼貌的问好。站在楼道里,如果恰逢孩子下课,哇,会有数不清的孩子向你问好,千篇一律的“老师好!”“客人好!”或“领导好!”,谁知道他们懂不懂“领导”这两个字的含义呢。你应接不暇,但不必担心,因为没有及时回应,而让孩子失落。他们像完成任务一样,向你问好之后,立刻跑到一边去了,头也不回。孩子学会问好了,有礼貌了,难道真的是成长了吗,这样的成长真的很重要吗?

这次研修活动,是一系列研修活动中的一次。而这一系列的研修活动,又围绕着同一主题,于是它就变成了课程。对,是课程,而不是一个个孤立的活动。参与这样的课程的学习,将会使教师获得什么呢?是一种持续的、成系统的、有体系的支持与引导。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不是今天学这个,明天研那个,像蜻蜓点水一样的学习。那种的研修,表面看解决了很多问题,但哪一个都没有彻底解决,似乎是学到了很多,实际上得到的非常有限。研修活动当然重要,但和研修课程相比,孰轻孰重?精心设计一次活动,与精心规划一门课程,孰轻孰重?这背后,也许还隐藏着这样一个选择:完成研修任务,与促进教师发展,孰轻孰重?

活动的主题是“教师支持策略的有效性”。三个班的教学结束后,参加研修活动的教师分成三组,展开研讨,就连我们这些非幼儿教师,也积极介入到研讨中。小学数学教研员、音乐教研员、心理教研员、科研员、培训教师,和幼儿教师围坐在一起,津津有味的探讨。看到这情景,我忽然意识到,变了,真的变了!所有参加研修活动的人,都变成了参与者。在这之前,他们是旁观者。也许真的是一边观察,一边思考。而这时,他们成为了参与者,他们在表达观点,交流思想,他们在对话,碰撞,也在合作。正因为如此,他们将获得一种真切的体验,而不是空洞的观念,所以会影响到自己行为的转变。研修活动的最终目的不就是促进教师行为的改变吗,而不仅仅是观念的转变。参加与参与,孰轻孰重?是让教师参加活动还是参与研修?

主持这次活动的教研员,在整个过程中,好像并没有出色表现。是这样的,既没有高屋建瓴的讲座,也没有妙语连珠的点评。而我认为,这恰是其高明的表现。为什么?还是孰轻孰重的问题。在研修过程中,展现教研员风采,与促进教师深入研讨,孰轻孰重?反正就这么点时间,教研员占去了,教师就没了。有时候,应该说很多时候,教研员贸然介入,反而会阻碍教师思考。既然你要说,那就听你的呗,我就不用瞎琢磨了——很多教师这样想。

我现场采访参与活动的教师,“今天是不是感觉到受益匪浅?”毫无悬念,大家异口同声的回答“是!”这么多年的研修经验告诉我,“受益匪浅”可能是最大的“谎言”。于是,我又采访一位教师:“既然受益匪浅,请告诉我,你具体的获益是什么?哪种支持策略,可以迁移到你的教学中。”她明确告诉我:“第一位任课教师的开放性提问策略,非常好,我想把它借鉴到自己的活动中。”听到这样的回答,我非常高兴,说她是“不虚此行!”研修活动结束,教师收获了什么、收获多少,固然重要,但和哪些收获可以产生迁移、为我所用相比,孰轻孰重?受益匪浅和不虚此行,孰轻孰重?

成长与成绩、参与与参加、课程与活动、迁移与收获,孰轻孰重?这些事,还真的值得琢磨,需要好好掂量一下。

长按二维码即可关注

做真实的教育 过原创的人生

阅读原文了解更多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