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中阴精与阳气的关系

阴精与阳气的关系

【原文】

岐伯曰:阴者,藏精而起亟(1)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阳不胜其阴,则五脏气争,九窍不通。是以圣人陈阴阳,筋脉和同,骨髓坚固,气血皆从;如是则内外调和,邪不能害,耳目聪明,气立如故(2)。

风客淫气,精乃亡,邪伤肝也。因而饱食,筋脉横解(3),肠(4)为痔;因而大饮,则气逆;因而强力,肾气乃伤,高骨乃坏。

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5)。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因于露风,乃生寒热。是以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夏伤于暑,秋为疟;秋伤于湿,上逆而咳,发为痿厥;冬伤于寒,春必温病。四时之气,更伤五脏。

【注释】

(1)起亟:亟,频数。起亟,指阴精不断滋生而与阳气相应。

(2)气立如故:立,行也。指脏腑经络之气运如常。

(3)筋脉横解:横,放纵。解,通“懈”。筋脉横解,即筋脉纵驰不收。

(4)肠澼(pì):指下利脓血的痢疾等病。

(5)圣度:指最好的养生法度。

【白话详解】

岐伯说:阴是藏精于内不断地扶持阳气的;阳是卫护于外使体表固密的。如果阴不胜阳,阳气亢盛,就使血脉流动迫促,若再受热邪,阳气更盛就会发为狂证。如果阳不胜阴,阴气亢盛,就会使五脏之气不调,以致九窍不通。所以圣人使阴阳平衡,无所偏胜,从而达到筋脉调和、骨髓坚固、血气畅顺。这样,就会内外调和,邪气不能侵害,耳目聪明,气机运行正常。

风邪侵犯人体,伤及阳气,并逐步侵入内脏,阴精也就日渐消亡,这是由于邪气伤肝所致。若饮食过饱,肠胃筋脉纵驰不收,就会发生肠澼及痔疮等病症。若饮酒过量,会造成肺气上逆。若过度用力,会损伤肾气,腰部脊骨也会受到损伤。

大凡阴阳的关键,以阳气的致密最为重要。阳气致密,阴气就能固守于内。若阴阳不协调,就像一年之中,只有春天而没有秋天,只有冬天而没有夏天一样。因此,阴阳的协调配合,相互为用,是维持正常生理状态的最高标准。所以阳气亢盛,不能固密,阴气就会竭绝。阴气和平,阳气固密,人的精神才会正常。如果阴阳分离决绝,人的精气就会随之而竭绝。

由于雾露风寒之邪的侵犯,就会发生寒热。春天伤于风邪,留而不去,夏季会发生急骤的泄泻。夏天伤于暑邪,到秋天会发生疟疾。秋天伤于湿邪,邪气上逆,到冬天会发生咳嗽,并且可能发展为痿厥病。冬天伤于寒气,到来年的春天,就要发生温病。四时的邪气,会交替伤害人的五脏。

【按语】

本节阐述了阴精与阳气之间相互为用、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以及阴阳平衡的重要性。

阴是内藏的精气,不断地供给阳气之用;阳气能保卫体表,抵御外邪,使机体固密,保护阴精的正常化生。如果阴精和阳气这种互根互用的关系遭到破坏,则“孤阳不生,独阴不长”,临床可见“阳损及阴”、“阴损及阳”的病理变化。

阴阳之间的和谐协调,是万物自身运动所形成的最佳状态。它体现着阴阳双方在相互消长的状态中彼此相互作用,保持着稳定性。对人体来说,阴平阳秘是健康的保证。只有阴精宁静不耗,阳气固密不散,阴阳双方保持动态平衡,才能使人精神旺盛,生命活动正常。阴阳平衡的破坏,就意味着生命功能的失常,即为疾病现象。

关注我

按住

识别

问诊|交流|分享

医易同源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