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室铭》组印创作回顾

 陋室铭

唐宋官印研修之第一阶段

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

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

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

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

何陋之有

陋室铭

山不在高

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

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

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

草色入帘青

按住门栓分别向左或向右滑动此门看看吧!

作者有话说

一年之前,也就是2018年末至2019年初的那个时间段,我第一次完整的以组印的方式完成了一套篆刻创作,美篇发布之后阅读量在短短几日内达到了4000+。由于文末附了微信二维码,一日内的好友请求“海量”涌来,似乎这一系列创作为我打开了篆刻学习更广阔的一扇大门。

时至今日,回看这些作品,存在着诸多不足。但是作为探究学习来说,这个过程特别重要。不时翻看过去的一些创作,以当下的眼光看过去,收获和启迪也是很大的。于是,近日整理过去不同阶段的习作,反馈式的学习一下。以下文字皆为当初创作时所作记录。

戊戌夏末秋初,我展开了唐宋官印课题的学习。每次开始做一个课题,大都会一边进行实践训练,一边进行理论方面的梳理,如此,才会感到所学知识是饱满的。

比如,之前进行过元朱文印的学习,那现在做到唐宋官印,亦是朱文居多,我便会去搞清楚二者之间的关系脉络。如此点滴积累便可交织成网,知识网也就这么一点点建立起来。
    隋唐官印的“圆融”特别的吸引了我,这与汉印有着极大的区别。虽然我也着迷于汉印或平整端庄或浑朴自然等特点,可是看到隋唐官印舒朗有致的空间布白,看到它所呈现出来的婉转而有筋骨的线条等等,实在无法“抗拒”对它的一种挚爱。
    记得听过一位书法老师的课,课上讲到写字时要注意看到主笔画,尤其是独体字、左右结构的和上下结构的字,书印相同,我考虑到印中的一些表达与此也有类似之处,在隋唐官印中,哪些是主笔画,与其他点画的关系该如何处理,我便展开了自己的思考。
    戊戌之夏,山东省第五届临书大展截稿之前的那一时间段,恰逢老师带着我们对汉代朱文印章进行学习,临摹、分析、创作,虽说也是常规的学习过程,但是在这一段时间的学习中,我对铸印物性表达等方面觉得收获很大,这些收获用到隋唐官印中如何?自然是可以的,毕竟材料属性等有着诸多相通之处。学到的新知不断叠加到更新一轮学习中,作品表达的东西才会越来越丰富,也才会更加有能力从一些优秀作品中汲取更多营养。
    全国第八届篆刻艺术展和全国第六届妇女书法篆刻展征稿的那个阶段,应当是我对隋唐官印的创作慢慢开始得心应手的一个阶段,虽不能说深入,但也颇有心得。记录这心得的最好方式当然不能只是文字,印的实践应该是更充分的,于是当时便做了这组《陋室铭》组印,当然,其间也有个别穿插取法汉印、古玺、古陶文等,这一组印算是一段时间学习的一个小总结吧!

【山不在高 有仙则名】5×5cm
    之前对汉代朱文印的学习,在这方印中略有体现。学习中,尤其是临摹古印,真是吃透了多少才会表现多少,但是我也发现一个问题,比如之前的一方汉代朱文印的临摹,老师给我的评价是线太脆了,于是我开始找原因分析如何解决然后修改。在老师的指点下,问题很快就解决掉。但是,随后的创作还是偶尔会出现这个毛病。所以,临摹时的很多感觉会很容易出现在随后的创作当中,因此,第一印象特别重要,在临摹阶段就要吃透印中的表达,同时多实践,巩固好,避免再出现这样的问题。老子有句话叫“祸兮福所倚”,的确,有了这样的经历后自己很容易就可以判断出问题所在。

【水不在深 有龙则灵】4×4cm

汉代白文印居多,且白文印的类型也有很多,官印、私印、将军印、鸟虫印等等,每个印人对不同类型的汉印喜好不同,因而习惯性的取法不同,我也尝试做过不同类别的创作,这一方是前段时间的一个研习方向,各种对比的处理是主要目标之一。

【斯是陋室】 5×5cm

【惟吾德馨】 5×5cm
    这个内容在全文中比较靠前,但却是我做这批印所有内容里最后完成的一个。因为前期印稿写得总不满意,最后终于算是找到了想要的感觉,一气呵成。“吾”字的安排上做了许多种尝试,最后选择了这样一种方式呈现出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句话与前面开篇两句的意思衔接紧密,居室是简陋的,却因主人有“德”而“馨”——惟“吾”德馨,“吾”字在印面中稍做独立处理,以显“吾”之不同于常人。虽然字为独立,但势不孤立,在整体上不显突兀,使印面更为和谐。
    这个印面中的字短碎点画较多,从空间安排上,若是不让人觉得“散”,就得从字组关系上找统一,在繁杂的变化中找统一,且字与字的关系,字与边的关系等等,都是我在创作中需要考虑的问题。

【苔痕上阶绿】 5×5cm
    这个印初稿和终稿的差别还是很大的,中间历经几次修改,可以说是大刀阔斧地改,得出的结论是,有时候大胆做一些取舍,反而做出来了想要的感觉。另外,通过这方印,我也重新理解了或者说从更多角度理解了“对称”一词的概念。明白了今后在不同地方如何使用或如何摒弃“对称”。

【草色入帘青】 5×5cm

这是我很喜欢的一方印。也开创了我“由繁到简”的最大限度的改动。大面积的留白,疏与密的对比,都尽可能地大胆去做。记得高中画画时,有一个阶段画水粉,总是不敢做强烈的明暗对比,总是习惯性加灰面调子调和画面关系,可是加了灰面以后,又后悔不该去加这么多,画面这么处理最终总是太灰,没有了视觉冲击力。现在做印也是如此,疏密,繁简等等,要大胆一些去做,不能怕“过头”,不过头怎么能知道什么程度是正合适呢?

【谈笑有鸿儒】 5×5cm
    前段时间看过一方唐宋官印白文印,印象挺深刻,它带给我的不仅仅是唐宋官印的启示,对汉白文印和明清流派中的一些白文同样有了启发和下一步的尝试方向。这个印算是仿作,但我觉得不算成功,刻的过程中突然迷茫了。后来把印花拿到课上,老师从刀法,字关系等方面逐一进行了分析,也对其他方面进行了拓展深入的解读,让我收获很大。所以,这么一组印刻出来,收获远不止这些摆在眼前的东西,更多的是对进一步学习的深入探索,这个意义更大一些。

【往来无白丁】 5×5cm
    首先要说,这个印的边框让我改的不太喜欢了,暂时先这样搁置了。这是我第一次尝试“九叠”,曲曲折折,觉得很有意思,字的结体还算可以,不过课上老师也给我指出了更多的几种方式,都非常不错。在我写印稿和刻的过程中,脑子里想着的是以前课上,老师给我们讲的关于叠文的注意问题,齐与不齐呀,方圆的处理呀,如何“免俗”呀等等等等,一股脑都冒出来……想到的就尽力先去表达出来吧!

【可以调素琴】 5×5cm
    这个印,如果再去改变一些,我觉得需要在边框和文字的变形上再做点文章,尤其是二者的统一之“变”。

【阅金经】2.5×6cm
    做了一系列的细线,这个少字的内容就换个口味,做做粗线条。虽然线条粗,但还是想做出一种自如,避免呆笨,这就需要一些细节上的表现了。

【无丝竹之乱耳】 3×5cm

某日看书,看到陶文图录中的一些图像,有感而发做了此印,陶文用线还是有别于唐宋官印的线条的,圆实,饱满,有硬度但同时又更加温润一些。文字组织方式也有不同之处。

(今日看此印,很多地方生硬了一些)

【无案牍之劳形】 5×5cm

整体来看,右半边的整体感更好一些。为了打破右半边字多导致的不平衡,做虚了右下角的文字部分。字组设计上有些正斜的变化,使其“放得开,稳得住”。尤其注重了印面质感和肌理的表现,锈蚀的斑驳、残断在打上印泥盖出来之后所呈现的那种味道是很大的可以发挥的空间。要体现其硬而不脆之感。

【南阳诸葛庐】 5×5cm
    我对这方印的设计,从呈现出的年代特点来说应该是和唐宋官印其后的元朱文的距离要更近一些。但仍不能丢掉其自身特点,金属材料和石材终归是大不同,蟠条的焊接,岁月的痕迹,这些和石头的光洁感,脆硬感自是不同,这两大类别的印最大的区别之一也在于此。

【西蜀子云亭】 5×5cm
    这方印在线面的对比上略做了一点,舒朗与连接,流动和凝滞,都做了一些对比,但整体还是选择了偏向于清透之感。

【孔子云 何陋之有】 5×5cm
    这方印的感受最主要还是在刻的过程中体会出来,快速用刀是关键。有种刀在石上飞的感觉。印稿写完上石后,很清晰自己想要的结果,这样处理起来就感觉简单多了。

己亥新春 刘静记于如如室

后记:

    做完这组印,感觉这当中的每一方印都是一个探索。整体来说,我还是比较侧重于还原物性、质感的表现以及隋唐宋官印字的结体组织这些方面的学习探索。这一时期在印学史上虽然相对没落,但流传下来的为数不多的印章(或印蜕)还是别有趣味在里面,形式案例还是很值得推敲深入学习的,因而下一个阶段还可以展开一轮新的尝试和探索。

作  者

简        介

刘静

别署如如室主人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山东省书法家协会会员

山东青年书协当代陶瓷印

艺术创作中心委员

枣庄市书协篆刻委员会委员

枣庄市书画学会理事

作者微信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