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10年《圣教序》,不如这样总结10天!

当我们仔细欣赏、玩味《集王圣教序》时,首先会感谢怀仁和尚,一是他老人家经过了那样艰苦的工作,耗时之长,工作之细腻,令人折服;

再就是为我们保存了那么多王羲之的资料,如果不是他的努力,我们今天想了解王羲之多一些,是不可能的事;
三是他以那样的慧眼,选择了王羲之那么多精彩的字,使得我们今天能够塌下心来,仔细欣赏,仔细研究。
今天做字例分析的事情,是自己想要花些工夫好好学习这个宝典,这么做也是对自己的督促,以免懈怠了,有空闲了,抽出时间,找几个字琢磨琢磨,做一些技术环节的分析,发现其中的精彩处,然后把自己的体会、感受分享出来。
说的不对,自然会有方家指正,有利于自己的提高,如果还有那么一点点用,请转发,在看,关注书法功课。
“大”这个字写得精彩了,并不是很容易的事,还真的需要智慧。这里是改变了捺画的位置和角度,改变了常规的处理方式。
我么一般写这个字,捺的下笔是从横与撇的交叉点处,或者附近下笔。首先是横画取仰势,撇从横的左侧穿过来,而不是中间,捺变成了平的,如果写一下,和一般的处理方法比较一下,会感到,这个捺是向右走,而不是向右下了。
“藏”,精彩处在于疏密,下面一堆笔画,“臣”、戈勾和小撇,挤在一起,与上面宽阔的的空间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聖”处理的比较有技术含量,不是一般的思维方式可以做得到的。上面的“耳”和“口”,是上合下开的,都是倾斜的,下面的“王”也是倾斜的,那个竖化偏向左面。中间那块空间,要宽阔些,第一横和中间的竖离得很远。
帝:首横取仰势,横下面点、撇连起来成横,这个字要注意顺势,向右下连贯顺势势;中间部分相对比较疏。整个字比较舒展,字形较长。
製:上下两部分错位,上面长竖略向左倾斜,下面的“衣”。支点竖提向左倾斜,捺画收笔处比较低,整个字左倾,右下外伸。如果画个主线,应该是一条从左上向右下纵贯的大斜线。
宗:下面竖钩很短,短到了超出常规感觉,临帖时很容易把它写长了。竖勾向左倾斜,由于这个原因整个字感觉向左倾斜,这样处理的结果,增加了活脱的趣味。可以尝试一下,把它写正了,对比一下效果,还是感觉右军的处理高明些。
教:左面部分向左倾斜,如果画一条中轴线,这条线是斜的,如果写作品,这样的处理,是很能够调节章法的,可以改变章法的平板。
也许有人要问,字非得要写斜了才好看吗?
关于这一点,邱振中教授写过一本《笔法与章法》,在里面专门研究了古代经典作品中字的中轴线的变化,在章法处理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应该说明的是,字的实用性与艺术性还是要有区别的,艺术性的强化,是有很多种技术方法的,类似于“教”的处理,便是章法艺术性的技巧之一。
序:这是一个练习笔势的很好例子,每个笔画都有程度不同的弧线,比如点,一般人是忽略的,这里,处理的非常有内容,读者可以仔细玩味。
长撇是向右的势。“予”的第一个小横折,横的角度很特殊,与“广”的横有一个明显的角度,竖勾向左倾斜。
皇:这个字很有意思,竖画很正,但整个字还是有向左倾斜的感觉,是因为横的斜度比较大,这个姿势便有了动的感觉。可以看出,在笔画形态没有很大变化的时候,组合方式,比如角度、远近、笔势等,这方面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不过,最后一横的轻重还是要注意的。
弘:首先說「弘」,左面的「弓」,寫的極窄,如果我們寫一個同樣的字,一對照,會感覺它窄到什麼程度。
第一筆橫折,折過來後一定要向右用些力,注意那個彎。這個「弓」是上疏下密,還有,」明顯是向右傾斜的。
右面的那個「口」,裡面空間是個三角形,但是外形是個方的,因為最後那個橫畫的伸出。左右兩部分離得很遠。
福:首點是個撇畫,它的意義是變得活了,換成點,或者短橫,都不會有這個效果。右面有明顯的傾斜,上部空間很寬闊,下面,「田」的中豎向左靠,是的左面的空間更加擠了,似乎有強化上面的寬鬆的效果。
懐:左面的心,右面那個點是有弧線的,不要忽略。右面,第一橫是仰勢,左短右長,我們一般在寫的時候不會這樣處理。
線面的「衣」,橫非常斜,豎提是傾斜的。還有比較重要的是,右面中間那個小「四」,裡面的兩個小豎,變成點,右豎幾乎沒有自己的位置了。
仁:左部人,撇長豎短。右面兩個小橫很短,離左面的人很遠。很有空靈的感覺,如果筆畫寫長了一點點,都會有累贅的感覺。中間的大空間很誇張。
集:「隹」的第一橫是仰勢,那個斜的豎,會讓人初看起來很突兀,彆扭。也許就是因為這麼一點點,這個字才變得不一般,活了很多。
八大山人是把下面的「木」的豎勾變斜了,也很活。
再找幾個比較俏皮的字來看看。張宇翔教授講書法形式的構成要素時,說過這樣的話:「什麼叫做文人?
我覺得就是這樣,不好好寫字,就是要在實用寫字裡面玩出點名堂來。」想想王羲之,就是這個樣子,換句話說——寫字很不老實!
我們看「晉」,首先給人感覺不老實的地方,是橫的角度大調角。用兩條紅虛線標示一下,上面的橫是向右上傾斜,很斜的。
最後一橫,一下子拉下來,角度大變,一下子就活了。這叫有智慧,這是一招。下面那個「日」,還要搞個疏密變化,處處透出機巧。
將:兩個部分都傾斜,形成上合下開——反正就是不能夠老老實實寫字!
王:這個字有些不一般,要是不真想些辦法來,還真不容易看出什麼名堂。初一看,這個字也沒有什麼特殊的地方,如果把它的外面邊緣線連起來,這個字的姿態還真是難弄,底座右移了,搞不懂王羲之是怎麼想出來的。
二:顯示一個斜,中軸線向左傾斜,再就是第一橫是偏向左,我們大多是偏向右來處理。
書:中軸線傾斜,長豎很明顯。橫畫角度變化,反差很大。第四橫的位置,要留神!處理得很特殊。末筆走勢向下。
蓋:極有智慧。
(1)上面兩筆的中間,與下面的「皿」的中心是對應的。
(2)中間那三個橫很不老實,向左跑出來。
(3)不僅跑出來了,還要搞個橫的角度變化。這叫招中之招,諜中諜!太厲害了。
還有個東西,必須得拿出來看看:

纪念兰亭1666周年

复制下段红色链接,打开淘宝看详情!

2👈🔑JgVzcK602l8🔐回👉tb👈或坫击链节 https://m.tb.cn/h.45l9Wdj?sm=0b9a69 至liulanqi【参国展上等鼠须兼毫毛笔套装湖笔欧楷楷书行书草书书法正宗专用笔】

我們看看這幾個字的組合方式,「聞」與上面的「蓋」錯位,「蓋」有向左傾斜的感覺,「二」是向左傾斜的,與上面的字有錯位。「二儀」比較近,形成一組,這就有了字的組合方式的名堂了。
換句話說,懷仁的集字,不是只把字挑出來,弄在一起就行了,章法,他是很講究的。這就開出來,這個「集王字」,比那些個「集王字」,要講究得多。
這也給我們學習書法帶來啟示,我們腦袋裡積累了很多古人的字,是不是能夠創作了呢?
不一定,還要學習怎麼把它們弄在一起,有機的、很講究的弄在一起,這才有了些創作的味道。
每次研究聖教結構,都會對懷仁和尚懷有景仰之情,如果不俱慧眼,怎能夠挑選出這麼多書聖的精彩字,讓我們對著無盡的招數拍案叫絕。
儀:明顯是一個上合下開的處理,左面的「人」寫得極窄,豎是向右的筆勢,這要格外注意第一筆撇的角度,還要注意撇與豎的位置關係,整體向右傾斜。
右面的「義」處理得很講究,從疏密上,上下松中間緊,三個小橫要非常短,非常短很重要,還要格外注意下面那個「我」提上去的位置,很高,圖中用紅線標示。最後一筆撇寫得很低。
左右兩部分之間很寬綽,這個處理很有魄力。整個字不強調點畫的輕重變化,基本上是線。
有:撇與橫連帶形成了一個很大的圈子,這個圈子,可以理解為一個模糊的三角形,當然每一條邊都是張力很強的弧線,下面的「月」,右邊的豎勾向左傾斜,為了看得更明顯,標示出一條紅線,左豎有微弱的牽絲與橫折鉤相連,兩個豎是相向筆勢。整個字是線條的感覺,輕重變化很微弱。
像:大的感覺是「中空」,右邊的「象」或可理解為上虛下實。有7筆是左上向右下的順勢書寫,下面的兩個小撇離得更近一些。
顯:因筆畫的輕重,形成了上松下緊,上面筆畫比較輕,下面的筆畫比較重。左部分「日」的橫有角度變化,下面那個橫向上傾斜的比較厲害,第一橫與第三恆成俯仰之勢。
右面,那個「頁」上面的撇比較長,使得第一橫與下面的部分離得比較遠——脖子很長,也增強了上虛下實的感覺。整個左面部分有向右傾斜的感覺,兩部分一正一斜。
覆:左松右緊,右邊那個「復」寫的很窄。有兩塊比較大的空間,用紅圈標示出來。還要注意筆畫的俯仰向背,幾個小橫是直的,其餘都有弧線。
生:這個字寫得特別生動,整個字向左傾斜,上下兩個橫有明顯的角度變化,並且有明顯的俯仰之勢,整個字筆筆弧線,筆筆有勢,那個小圈,左虛右實。
四:這個字要特別注意「筆勢」,橫畫平仰覆,豎畫直向背,就這麼幾種。一切字的筆勢變化都在這個範圍。
這個字要特別注意左右兩個豎畫,左豎向右彎曲右豎向左彎曲,兩個豎形成相向,就像人,面對面站著。
歐陽詢的楷書喜歡用相背的筆勢,背對背站著。
這個字的末橫是覆勢,像一條船扣著放著,這個不要忽略。帶弧線的筆畫寫起來會有順勢的感覺,比如這個字,橫折豎,寫豎時向外用力。
時:是這個字筆勢也很突出,左面那個「日」,整個向左彎曲。右面「寺」的兩個豎畫,也都有微弱的向左彎的勢,上面兩個橫,仰勢,寸的點,放得很低,造成中間部分很空,這就有了疏密的處理。
形:這個字,很講究,首先字形是略扁的,中間的距離很大,很寬闊,疏可走馬,這需要膽量,我們自己寫,很少這樣處理,為什麼?
一般趨向於寫勻稱,寫老實了,大師們不喜歡老實,要用招數,創造趣味,藝術化。
左面,由於那個豎的傾斜,這個傾斜很隱蔽,很不容易發現,我們有明白了,大師們不願意把招數弄得很顯眼,生怕別人不知道,這是一個「度」的把握,過了,怪;
沒有招數,乏味。左面的傾斜與右面那個傾斜,形成了上開下合的結構!(又用一招)
潛:右面的水向左傾斜,右面由於下面那個「日」,突然間把橫的角度變平了,上面是向上傾斜的,兩點要明白,橫的角度變了,橫角度變了以後,這個右面的中軸線向右傾斜了,成了左右上開下合的結構。
以:左右離得很遠,左面第二筆低一些,右面的豎有微微的傾斜,不仔細看感覺不到。
所以書聖的字難學,招數不容易發現,就像太極拳的推手,微微一動,人被掀了出去,你都感覺不到,這就是招數隱蔽的結果。
具體到寫字,你感覺這個字很不一般,有味道,但不知道那個勁兒在哪兒。
化:也是有微弱的上開下合,兩個豎都是彎曲的,還有一點,右面撇的起筆筆豎高出很多們很特殊的處理。還要明白,左面的豎畫和撇畫搭接的方式,只是挨著一點點。
學習古人,對古人的經典進行分析,始終是在皮相上做文章,還摸不著實質。但這是必經之路,沒有辦法,所以古人很少談技法,他們談韻味、氣質、品味等。
我們總是感到逸少是那麼高明,總有他獨到的方法,讓字變得不流於庸俗化,而又不入狂怪。這個火候是極難把握的,要麼俗而無味,要麼狂怪幾近錯亂。這是書聖給我們最好的啟示。
物:以連綿看,這個字只有兩筆,左面的豎,是S形曲線,整體是傾斜的——向右傾斜。
右面的橫折鉤,是個橢圓,最精到的是最後兩筆小撇畫,他們的位置,造成了疏密變化。右面有四筆從右上到左下的順勢,氣勢連貫。
是:長捺以上的部分,是左傾的,這要看出來,寫出來,還要用出來。「日」的小橫化作小豎,這是書生慣用的手段,而且還不止於此,即使這麼狹小的空間,也不放過疏密處理的機會,搞個左密右疏的名堂來,這又讓我想起了張羽翔的那句話,文人寫字就是不老老實實地寫字。
鑑:首先,兩個部分都是左傾,金極力向左倒,右部分極力向左靠,右面的部分似乎有中間脫節的樣子,弄得中間空了,有了疏密的變化。
地:精彩的是右面那個「也」的三個豎,三個方向,如果我們自己寫字,很難這樣處理,實在是高。
庸:上面那個點,可不是一般的遠,這位讓我想到楊凝式的《韭花帖》裡對上部分空間的強調。
愚:首先是上下錯位,這是很明顯的,然後是上面是左傾的,再就是兩個折,一方一圓,一折一轉,還有,上面得小局部,也整出個疏密變化——大師隨便出手就是個招數。這個字,用了四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