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走单骑—古今人物与知识管理【三国版】(二十一)
千里走单骑
前五篇我们一起聊了曹魏的五子良将:前将军张辽、右将军乐进、左将军于禁、车骑将军张郃以及右将军徐晃。这五个人各有自己的知识管理方法:张辽的治心学习、于禁的不动如山、乐进的捷足先登、张郃的巧变学习、徐晃的深长学习。
今天我们再把视角转到蜀汉,看看蜀汉的五虎上将:关羽、张飞、赵云、马超和黄忠。这五员大将因为《三国演义》可谓家喻户晓。尤其是关羽,后来被尊为武圣,与孔圣人并成为文武二圣。
说起关羽,有一个段故事在《三国演义》的小说中被演绎得活灵活现,那就是关云长“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其实在历史上,这个故事并没有真实发生。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派刘岱、王忠攻打刘备,却被刘备击败,曹操于是带领大军出征,刘备败逃投奔袁绍,关羽战败被生擒,不得已而投降,曹操待以厚礼,任命为偏将军。
后来袁绍派大将颜良、文丑、郭图等在白马攻打东郡太守刘延,曹操亲自率军救援,并命张辽与关羽为前锋。关羽望见颜良的麾盖,策马冲锋,斩杀颜良于万军之中,枭首而归,袁军将领无人能挡,白马之围被解,关羽被封为汉寿亭侯。
在关羽尚未斩杀颜良之前,曹操非常欣赏关羽的为人,为了知道关羽有没有久留的心意,叫张辽以私人感情来询问关羽。关羽对张辽叹息道:“我知道曹公对我的厚爱,但我受刘备将军的厚恩,发誓共死,不可背弃。我终不会留下,在为曹公立下功劳后我便会离去。”
张辽向曹操表明了关羽的心意。曹操因此称赞关羽:“事君不忘其本,天下义士也。”曹操又让张辽揣度一下关羽何时离开。张辽深知关羽是知恩图报之人,于是,为关羽担保:“羽受公恩,必立效报公而后去也。”曹操知道关羽会离去,反而重加赏赐,想要留住他。
但后来,关羽尽封曹操的赏赐,留书告辞,回到刘备身边。曹操左右欲追杀之,不过曹操认为各为其主而阻止。民间文化把这一段故事叫做“千里走单骑”。
虽然“千里走单骑”的故事并未发生,但关羽之所以能成为一代名将,却与他的“千里行”的知识管理方法有关。
关羽是山西运城人,早年却因犯事流落到河北,后来跟随刘备辗转各地。与诸葛亮、司马懿这样的读书人不同,关羽则是通过“千里行”的行动而实践出真知。这为日后他带兵打仗积累了丰富的阅历和一线作战的经验。
可以说,关羽的“千里行”是行动学习法的一种。那么,行动学习法的要旨是什么呢?
所谓行动学习法培训,就是透过行动实践学习。即在一个专门以学习为目的的背景环境中,以面临的重要问题为载体,学习者通过对实际工作中的问题、任务、项目等进行处理,从而达到开发学习能力的目的。
行动学习法实际是一种看似复杂实则简单的概念。行动学习的基本概念就是:我们获得实践经验的最好方法是通过实际的团队项目操作而非通过传统的课堂教学。行动学习法的目的不仅是为了促进某一具体项目或个人的学习发展,将团队全面转化成“一个学习系统”。
行动学习法有一个公式表达,即:L=P+Q。行动学习法中的学习(L)是通过把已经掌握的相关专业知识(P)与提出深刻问题能力(Q)相结合来完成的。
因此,应用行动学习法的人往往比常人更能提出问题,关羽就是这样的人。例如,据历史记载:建安元年(公元196年),刘备被袁术、吕布夹攻,丢失徐州,关羽便跟随刘备一起投奔曹操。后来刘备、关羽与曹操许田围猎时,关羽劝刘备杀掉曹操,但刘备此时认为当时的曹操是要匡扶汉室的,觉得杀了他可惜,于是不从。
从此就可以看出,关羽当时已经看出曹操是狼子野心,而贵为汉室宗亲的刘备去没有看出来。可见关羽的“千里行”行动学习法是非常善于提出问题的。
请思考:襄樊之战中,关羽为什么不留重兵镇守江陵,以防吴兵偷袭?按照他善于提出问题的能力,关羽不可能对东吴孙权一点警觉心也没有。如果换作是你,你会怎么平衡襄樊之战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