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为人知的河坑土楼群(下)

41永庆楼
    从河坑狮子山观景台俯看图楼群。7座圆楼形成一个勺子状,像北斗七星, 7座方楼也形成一个新的北斗七星阵;两阵并不对峙,而是相辅相成,方圆相配阴阳相合,形成土楼奇观。令人称奇的还有6座圆楼全部建于文革期间,这是因为位于深山沟的河坑村一直与世隔绝,只有一条小山路通往外界,交通极其不便,建材难运输,只能就地取材建木屋和土楼,如今显然公路已通,但列入“世遗”保护的河坑村,也只能修旧如旧了。下面继续介绍后7座土楼:

永庆楼建于1967-1970年.

永荣楼建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1954年重修,坐南朝北,高3层(11.5米),每层18间,面宽23米,进深27米,土木结构,内通廊式,楼门开在正墙右侧,基墙厚0.8米,内有水井一口。占地525平方米,建筑面积1377平方米.

永盛楼建于明万历年间(1598-1608),坐南朝北,高4层(14.4米),每层34间,土木结构,内通廊式,内有水井一口。占地951平方米,建筑面积2128平方米。

永盛楼和永荣楼紧紧相邻,是2座古老的方型土楼,位于河坑村东部。这2座年代久远的土楼和绳庆楼一样,因为地处偏僻,更显破败沧桑。当我走进永盛楼内,竟然空无一人,永盛楼内我也只遇到2位老人,一位正在做家务,另一位手提竹篮正往外走。楼内年久失修,土墙边堆放着古老的农具,勾起我儿时的记忆,楼外的老屋同样的沧桑,我仿佛来到古老的河坑村,引发无尽的遐想。如今很难看到此情此景,仅此一点,河坑土楼群就非常珍贵了!

晓春楼位于东升楼西侧,土木结构,内通廊式,建于1967-1970,坐东朝西,为村民集资酬建.楼高三层(11米),每层32间,占地面积1808平方米,建筑面积2458平方米.

   东升楼位于南熏楼西侧,土木结构,内通廊式,建于1967-1970,坐东朝西,为村民集资酬建.楼高三层(11米),每层36间,占地面积2238平方米,建筑面积2727平方米.

南薰楼位于绳庆楼西侧, 五角形的土木结构, 内通廊式, 建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坐东朝南,占地729平方米,建筑面积1758平方米,高3层(12.6米),每层21间,楼建成时大门向西.后因门对山峰不吉利,张万把楼门该为朝南,成为一座厅堂在楼右侧的土楼.

  绳庆楼建于明崇桢年间(1634—1644年),是最有特色的方楼,坐东朝西,占地2310平方米,建筑面积1968平方米,高3层(12米),每层28间,土木结构,内通廊式,楼后高前底,楼中建有"庭槐"上下厅砖木结构的祖堂,楼外又建有27间两层护厝,形成楼包厝,厝包楼的奇妙景观. 诺大一座绳庆楼才住几户人家,村民也寥寥无几,老年人居多.一打听才知道年轻人都出外打工了.这里山清水秀,土楼从建成至今,除了正常检修外,墙体、结构、内外空间一直维持原状,没有任何改变,保护完好,最可贵的是完全没有过度旅游开发所带来的商业气息。

我于7年前的2013年2次孤身一人前往河坑村探秘土楼群,当时交通极不方便,旅途的艰辛一言难尽,我也不想在此细述,毕竟所有付出都得到回报了,大家从我拍摄的照片就能感同身受。

古老的村落依山傍水,清澈的小溪穿过恬静的山田,幽静的环境,清新的空气, 纯朴勤劳的村民,如此优美的景象衬托着鳞次栉比的原生态土楼,这就是美丽神奇的河坑土楼群。

42永庆楼

43永庆楼内景

44永庆楼厅堂

45永荣楼

46永荣楼大门

47永荣楼内

48永荣内

49永荣楼内破败景致

50永荣楼内古井

51永荣楼内老住民

52出门

53永盛楼

54永盛楼

55永盛楼

56永盛楼前的沧桑老屋

57永盛楼大门

58永盛楼内

59永盛楼内景

60永盛楼院内古井

61晓春楼

62晓春楼内景

63东升楼

64东升楼大门

65东升楼内景

66东升楼内景

67五角形南薰楼

68南薰楼内景

69南薰楼右侧厅堂

70绳庆楼

71绳庆楼大门

72绳庆楼“楼包厝”

73绳庆楼东厝

74绳庆楼“庭槐”砖木结构祖堂

75绳庆楼楼景

76古村老屋

77秀美村景

78如画山庄

79古朴沧桑

80河坑土楼群分布(1裕昌楼2裕兴楼3春贵楼4阳照楼5永贵楼6朝水楼7永庆楼8永荣楼9永盛楼10晓春楼11东升楼12南薰楼13绳庆楼)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