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平红色记忆⑤】谱写爱民曲 2024-06-06 07:04:41 1938年9月,彭雪枫将军率领抗日健儿在河南竹沟誓师,东进淮北大地开辟抗日根据地。数年间,他们一方面同日本侵略军、顽军和反动地方武装浴血战斗,一方面建立革命民主政权,带领军民兴修水利,抵御自然灾害,发展农业生产,谱写了一曲曲爱民的赞歌。“新新沟”1939年9月,新四军游击支队在司令员彭雪枫率领下进驻豫皖边区的新兴集。新兴集位于淝河上游,界于豫东皖北永(城)涡(阳)之间,四周地势低洼,村南又有条长岭与淝河相隔,积水无法排泄,每逢夏秋雨季一片汪洋,酿成水灾,致使广大农民不能耕耘,饱受饥寒之苦。部队进驻后,彭雪枫对新兴人民的严重灾情,十分同情,一个挖沟排水、为民谋福的念头油然而生。正在他着手实施时,恰又逢霪雨连绵,积水横流,几乎使这里的秋禾淹没殆尽。彭雪枫当机立断,急电通知国民党涡阳县县长廖梓英和岭南首富张占元等人,同时邀请当地开明绅士以及抗日群众组织和新四军各级机关负责同志召开军民联席会议,提出开通南岭,为民兴利除害的设想。大义所至,令人折服。县长廖梓英和历来阻挠挖渠排水的张占元等人,看到大势所趋,俯首应允。联席会议结束后,彭雪枫在战事紧张、工作繁忙的情况下,挤出时间带领部队工作人员深入岭南察看地形,排难解纷,并致函廖梓英,敦请他亲赴岭南说服富户,以民众利益为重,保证治水计划的顺利实施。动工那天,四方群众一大早就来到新兴集,同部队指战员一起,集中在北操场上。彭雪枫作了动员,要求部队指战员像作战一样,不怕苦,不怕累,和群众并肩消灭水患。然后,率领新四军战士首先破土动工,长岭南北群众积极投工,军民密切合作,并肩作战,历时一周,终于从淝河头至领牧沟开挖排水沟一条,沟宽6尺,长10余里。工程告竣后,新兴人民请雪枫题名,彭雪枫遂借新兴集新四军之意,命名该沟为“新新沟”,这条沟成了军民团结的见证。新兴集人老几辈烧过多少香,许过多少愿,打过多少官司,都未能实现的愿望,彭雪枫率领新四军游击支队干几个月就实现了。于是,新兴集人民在欢腾之余,选择了他们认为最崇高、最隆重的形式感恩:近百人自动发起、自愿捐资为彭雪枫树起宽数尺、高丈余的德政碑。碑文请涡阳县名儒刘奎壁撰写,碑题为:“陆军第十八集团军总司令部参谋处长兼陆军新编第四军游击支队司令彭雪枫德政碑”。碑文如下:我新兴集,地本下洼,形似平湖,每遇淫霖,禾黍淹没,居民苦之。今夏暮月,阴雨连绵,水潦四溢,弥望滂沱,耕锄俱废,秋收锐减,灾黎疾首,哭声载地,为状极惨。被灾之氓,群相告语:非疏瀹宣泄,无以御水患而裕民生。惟事无首倡,工不克举。幸我新四军司令彭公,率吊罚之师,驻节于兹。见田园尽成泥淖,街市形同泽国,叹水利之不兴,恨灾祲之未己,遂动恻隐之心,欲勤决排之手,乃商同县长廖公在新兴集东南,开挖新新沟。上自李家湖,下通淝河,军民合作,不日告成。时秋季九月也。沟渠既辟,隐忧尽去,乡里欢腾,万众悦服。愧无以报至德于万一,遂众议勒碑记铭,嘱予为文。予不辞聋聩,谨书俚词,聊表德政云。前清五品衔尽先前即选知县联辉刘奎壁撰。涡阳县第三区新兴乡,中华民国二十九年元旦,敬立。“德政碑”,虽然沿用了旧的传统形式,但碑文歌颂了党和新四军的爱民事迹,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此碑经历了六十多年的风风雨雨,今天仍矗立在新兴集大街上。“爱民渠”新四军游击支队东征到达豫东后,有一段时间司令部驻扎在永城县的李寨村。李寨这一带地势低洼,连年内涝成灾,十种九不收加上日寇侵犯,穷困不堪的人们被逼得妻离子散,大都背井离乡,逃荒外地,哪里还有人安心生产,更谈不上兴利除害了。每逢大雨,因水排不出去,不仅造成严重灾害还使一些村民为排水闹纠纷打群架。彭雪枫了解到这个情况后,感到解决这一问题,对于发展生产以及增强附近群众的团结都有很大意义。为了得到群众的支持,彭雪枫到群众中征求意见,当他提出在这一带修一条长渠,排水防涝,发展生产,增加农民收入时,大家都表示赞同。彭雪枫和支队的几位首长商量后,决定派部队参加修渠,军民携手并肩,同心兴利除害。开工那天,人们从四面八方向工地走来,当他们看到彭司令扛着铁镐带着队伍精神抖擞地来到工地时,个个激动万分。雪枫脱掉上衣,只穿一件白衬衫,用力挥镐挖土,战士们挥汗如雨,争先恐后地干起来。人们看到新四军官兵不仅动口而且动手时,群情振奋,都加入到修渠队伍里来。军民同心协力,越干劲头越大。经过20多天的紧张劳动,终于修好了一条10多华里长的大渠,使永南的积水从李寨流出,经房关庄、纪庄、老杨庄等地,汇入新新沟,流进淝河。大渠能排水,能浇地,使周围20多个村庄消除了水患,没有了纠纷,秋季获得了好收成。为了表达对新四军爱民之情的怀念,人们高兴地把这条渠定名为“爱民渠”。并在渠首立了一块纪念碑,碑的两边镌有对联,上联为“前引前导为四亿同胞谋乐利”,下联为“耐苦耐劳与三区群众造腴田。”碑的正面刻记了彭雪枫带领军民修渠的经过,乡亲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使新四军和彭司令的功绩光耀日月,与天地共存。 来源:镇平县史志编纂室 赞 (0) 相关推荐 朝阳镇纪事 朝阳纪事 马晓飞 (网络配图,图文无关) 一 一九七三年冬,一位二十多岁的年轻人,指挥着一万多人在由耙齿山.磨山丶九顶山.黄山.象山围成的簸箕口北侧筑坝.号子声.打夯声.车轮声此起彼伏,抬石的.推土的 ... 这位名将被调走,张爱萍说:他走了,我没有能力代替他 历史客栈原创视频:这位名将被调走,张爱萍说:他走了,我没有能力代替他 ----下面是文字版---- 1941年8月,新四军一位师长要调到军部工作,谁来接任师长一职呢?他推荐了一个人,是一位旅长,能力也 ... 彭雪枫的父亲去看他,临走时,彭雪枫只给父亲一块钱当盘缠 1939年9月,彭雪枫在河南确山县竹沟成立了新四军游击队,彭雪枫的父亲听说儿子有出息了,就从几百里外的河南镇平来到竹沟看望他. 彭雪枫对父亲的到来也非常高兴,但他也说了:"儿子是个穷光蛋,也 ... 敌后游击 豫东开局 编者按:每一个红色遗迹都深深埋藏着一段红色记忆,2021年,我们将迎来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百年风华正茂,百年初心依旧. 为记录历史伟业.展现百年风华,值2021年全国两会召开前夕,映象网特推出&quo ... 彭雪枫牺牲后,他接替4师师长,有人是反对的,延安方面坚持不变 彭雪枫是红军时期和抗战时期新四军高级将领,对革命贡献很大,牺牲太意外,让很多老战友都感动突然.他牺牲后,上级任命张爱萍为师长,为何有人反对呢? 先说说彭雪枫将军是怎么牺牲吧! 1944年8月,彭雪枫率 ... 【镇平红色记忆①】 彭雪枫的故事—家乡播火种 1928年,国民党河南省政府主席韩复榘投靠蒋介石,反对冯玉祥,大肆捕杀共产党人和民主人士.彭雪枫遵照党"隐蔽力量"的指示,于这年夏天辗转回到故乡--镇平县城南七里庄. 听说雪枫回来 ... 【镇平红色记忆②】雪枫更名记 1907年9月9日,彭雪枫出生后,因为他是彭家的长子,祖父彭汝澜和父亲彭延泰盼望他长大了能够成家立业,家道兴隆,便给他起个乳名叫"隆兴".待他入学时,又按照彭氏族谱给他起了个学名叫 ... 【镇平红色记忆③】矢志当红军 1930年2月初,彭雪枫被天津党组织选派到上海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工作.到上海后,他坚决要求当红军,决心面对面地与敌人作斗争. 在此之前,彭雪枫曾受党派遣到天津做党的地下工作.在天津工作期间,还到山东烟 ... 【镇平红色记忆④】长征建奇功 1933年9月,蒋介石在几次围剿红军失败后,又调集100万军队,疯狂地向我革命根据地发动了第五次"围剿",并以50万兵力重点进攻中央革命根据地.党内由于王明"左" ... 【镇平红色记忆⑥】一碗鸡丝面 1939年春,彭雪枫率新四军游击支队挺进豫东敌后抗击日寇.顽军,以永城县为中心,开辟了豫皖苏抗日民主根据地.这块抗日根据地,西自新黄河,东至津浦路,北自陇海路,南至淮河,包括豫皖苏三省30个县拥有40 ... 【镇平红色记忆⑦】艰苦朴素的县委书记 在镇平县民主革命史上,有一位彪炳史册的共产党员,他那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念.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至今仍被传为美谈.他就是中共镇平县委首任书记康保军. 1928年9月,鄂北地区农民起义失败,近百名党员干部转 ... 【镇平红色记忆⑧】智斗 20世纪20年代末的石佛寺镇,是声名远扬的"新民市".丝绸业兴盛,绸庄.商号林立.可这里的农民却受到资本家的严重盘剥,过着饥寒交迫的苦日子. 1928年冬天,上级党组织派遣共产党员 ... 【镇平红色记忆⑨】农民协会的鼓声 1929年秋天,金风送爽. 中共党组织在镇平的秘密发展,唤醒了一批贫苦农民,带领其走上革命道路已成为党的一项重要工作.为了开展农运,共产党员周笃祜.李成朴通过与镇平国民党进步人士王扶山的关系,打入镇平 ... 夏金荣:20年寻与守 在文保中谱写人生曲 夏金荣:20年寻与守 在文保中谱写人生曲 2021吴江区首届 "最美文保人"评选 文 / 保 / 人 / 夏金荣:20年寻与守 在文保中谱写人生曲 还有半月时间,就将迎来中国共产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