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判断“半月板”出了问题?什么情况下不用做手术?
善待您的“半月板”
撰文 时利军 毛天立 孙伟
编辑 保健君
半月板损伤
对于篮球、足球、跑步等户外运动爱好者,半月板损伤并不陌生。在体育新闻中经常可听到运动员因半月板损伤缺席大赛、甚至过早结束运动生涯的消息。为何膝关节半月板损伤在跑、跳、对抗类项目的运动员中如此常见,影响了这么多球星职业生涯的半月板损伤是怎么回事?
0 1、什么是半月板?
内外侧半月板是位于胫骨和股骨之间的月牙形纤维软骨,覆盖约2/3的胫骨平台。截面楔形,外厚内薄,上面稍凹,与股骨髁相吻合,下面平坦与胫骨平台相接。
半月板的前后端分别附着在胫骨平台中间部非关节面的部位,位于髁间棘的前方和后方,又称做半月板的前角和后角,中间称为体部。
半月板边缘部分(外1/3区域)由临近的关节囊及滑膜血管供应,该区域又称为红区;内侧部分(内2/3区域)血供较差,称为白区,两者交界处称为红白区。
0 2、半月板有哪些功能?
传导并分散载荷:负重时,约70%的负重区域在半月板上,大大降低了胫骨平台上的应力,从而保护了软骨。
增加关节吻合度:半月板外厚内薄的结构在胫骨平台上形成一较深的凹陷,正好与球形的股骨髁相吻合,增加胫股关节接触面积,从而使股骨髁与胫骨平台的稳定性增加。
缓冲作用:半月板可以分散压力和冲击力,起到缓冲作用,假使没有半月板这个缓冲垫、或者半月板发生严重磨损,出现关节软骨损伤和关节炎的几率就会成倍增加。
0 3、哪些姿势容易导致半月板损伤?
半月板急性损伤机制在于膝关节活动中出现半月板的矛盾运动以及膝关节运动的突然性。
下肢负重,处于足部固定、膝部略屈的位置时,膝关节如果突然内旋、伸膝或外旋、伸膝,即可能引起半月板损伤。故半月板损伤通常要有四个因素:膝半屈,内收或外展,重力挤压,旋转或剪切力。
长期跑步姿势不当,从事蹲位或半蹲位工作,如汽车修理工,反复蹲下起立挤压磨损可引起退变,容易造成半月板撕裂。
膝关节疼痛的常见病,如类风湿、痛风、关节游离体等,也会导致关节半月板损伤,加重关节疼痛症状。关节韧带损伤后不稳定,或肥胖、体重过大等原因,都是半月板易受损伤的因素。
0 4、半月板损伤的分类?
半月板损伤的分类,主要根据损伤的病理形态制定:
垂直撕裂:又可分为纵行撕裂(提篮样撕裂)和放射形撕裂;
水平撕裂:最常见,自半月板游离缘到滑膜缘的水平撕裂;
复杂性撕裂:多种撕裂形式并存,通常与高龄蜕变有关。
0 5、半月板损伤的临床表现是什么?
外伤史:
仅有部分急性损伤病例有外伤史,场内能够立即感到关节一侧疼痛和活动障碍,然后逐渐出现膝关节肿胀和积液。
疼痛:
急性期过后,肿胀和积液可自行消退,但活动时关节内外侧仍有疼痛,尤以上下楼、上下坡、下蹲起立、跑跳时明显。疼痛部位多位于关节间隙内,偶有位于关节后部,有“吊紧”的感觉。
交锁:
损伤严重者,可有“交锁”现象,即关节活动室时突然在半屈曲固定,伸直障碍,但可屈曲。此时破裂的半月板部分嵌顿于关节滚动面之间,不能解脱,缓慢摇摆旋转膝关节可使其“解锁”。
失控感:
又称打软腿,是走路时关节不稳定或滑落感,尤其是上下楼梯或行走在高低不平的路面时,但不是半月板损伤独有症状。
0 6、半月板损伤后应该做哪些检查呢?
X线摄片:
检查目的不是为了诊断半月板撕裂,而是排除骨软骨游离体、剥脱性骨软骨炎和可能类似于半月板撕裂的其他膝关节紊乱。
MRI:
迄今为止诊断半月板损伤、交叉韧带断裂等阳性敏感率和准确率最高的影像学检查手段,准确率达98%。半月板撕裂的MRI表现为低信号的半月板内,有线状或复杂形状的高信号带贯穿半月板。
根据膝关节MRI表现,又可将半月板损伤分为三级:
0 7、半月板损伤的治疗?
非手术治疗:
不伴有其他病变的不完全半月板撕裂或小的稳定边缘撕裂及发生在半月板边缘有血供的稳定的垂直纵裂常会自然愈合。可抽出关节腔内积血,加压绷带包扎,长腿石膏固定膝关节3-4周。如果全方位运动没有疼痛或者肿胀,说明非手术治疗成功。
半月板修复术:
多数半月板损伤后很难自行愈合,但半月板周缘约1/5有血运,损伤应妥善修复,可在关节镜下用专用器械缝合。
半月板切除:
半月板切除后不能再生,即使有再生组织,也窄小菲薄,不具有功能,故能采取修复者不做切除,能做部分切除者不做全部切除。半月板切除的适应症是有症状的,异常活动并且无法修复缝合的半月板损伤。术后早期行股四头肌及膝关节功能锻炼。
提醒:运动要适度,掌握好正确姿势,剧烈活动前进行适当热身运动。
本内容转载自公众号《股骨头坏死》
孙伟 中日友好医院骨关节外科主任医师,北京大学医学部、北京协和医学院博士研究生导师、教授。中日友好医院冲击波医学负责人、骨坏死专业组组长。国际骨坏死与骨循环协会(ARCO)资深会员,国际医学冲击波学会(ISMST)顾问委员会亚洲唯一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冲击波医学委员会骨循环与骨坏死委员会主任委员、冲击波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长期从事体外冲击波治疗骨科疾病特别是骨坏死的临床与科研工作。主持和主要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卫生部部属临床重点学科及省部级课题多项,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文章120余篇、国外SCI杂志发表50余篇,主编及参编骨科专著10余部,获中华医学奖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