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康复学•形神庄》
【形神庄】
形神庄是智能动功的第二步功,练内混元,擅气功健身与养生之长,具陶冶性情,增益智能之妙。其特点是:
①式子单纯,难度较大,其中多数式子均可作为庄法单独练习;
②着重运动韧带、小关节和平时很少运动的关节,发动内气较快,可运气达发、肤、指端,是本功法的难点所在;
③神与形合,以形引气,形松意充,缓和柔,外方内圆,蛇形蛹动,周身一家,动中求静。
本功法的功效是:
①抻筋拔骨,强身状力,健美身形;
②放松形体,和畅经脉,启动真气,以利于开关通窍;
③更易形神,增益智慧,是深究气功 之阶梯。
第一节:鹤首龙头气冲天
鹤首、龙头取意鹤首之前后运动和龙头的左右摇动。它是这套动功的第一节,体现了整套功法的神韵。鹤禀阴阳中和之性(居于陆地而喜涉水),意态娴静,又善高空飞翔。练本功法要体现鹤的这些特性,故应做到神恬意静,动作优柔自在,沉稳深厚,不事张狂。又古人认为龙主神意。练本功法神要恬静,气要灵动,一举一动在沉稳自在之中,又寓有矫健。
一、姿势要求
(一)预备姿势
1.两脚并拢,周身中正,两手自然下垂,如立正姿势,目视前方天地交界处,两眼轻轻闭合,目光回收(见捧气贯顶法)。小指带动,指掌慢慢上翘,成手心向下,指尖向前,与臂成直角。以肩为轴,两手做前后拉气三次。向前手臂与身体的夹角约为 15 度,向后拉至体侧。
2.以小指带动,松腕,转掌心相对,虎口向上,臂放松,与肩等宽从体前向上捧气,至手与脐平、掌心微含,回照肚脐。同时转掌心向 下,两臂(与肚脐同高)向两侧外展至背后,小臂微收,转掌心向内,掌心微含,回照腰部命门穴(对脐处)。而后小臂上提,顺势内收掌腕至两肋旁,掌心向上,用中指端向大包穴(属脾经,在第六、七肋间)贯气。
3.随后两臂向前伸出与肩平,掌臂微收,掌心微含,中指回照两眉间印堂穴。同时两腕微微转动,带动十指斜相对,而后转肘外撑,带动两臂向两侧展开。至左右与肩平成一字,小指带动,转掌心向下,连续转掌心向上,向上划弧,至头顶上方两掌相合。而后沿头正前方下降至胸前呈合十手(大臂与身体呈 45 度角,两小臂成一线,中指尖向上,拇指根对着膻中穴)。
(二)鹤首
1.接上式两手分开沿肋弓下落叉腰,拇指按在背部“京门”穴(第
十二软肋端),食指按在“章门”穴上,其余各指按于胯上边。
2.下颏回收,颈项后突,上拔。
3.头后仰,下颏上翘。
4.颈项放松,下颏由上向前、向下、向内、沿胸向上划圆弧。尔后重复如前九次。
5.按上述动作之反方向,即下颏沿胸向下、前伸,由下而上划弧至下颏上翘、头后仰,随即颈项后突、上拔、下颏回收,重复九次。
(三)龙头
1.以左侧头角(旧称青龙角,位于左侧顶骨结节,耳上约二寸处)向左下方倾斜。随即向斜上方划圆至恢复原位。
2.同样以右侧头角向右倾斜。随即向斜上方划圆至恢复原位。每侧各做十八次。
二、动作要领
鹤首动作不要做成头的简单的前后运动,而是由后向前划一圆圈。初练功时,以项后大椎穴(第七颈椎下)为固定点,以颈的伸曲配合头做好这一动作。待熟练后,可将大椎放松,以两肩的开合,配合胸背的吞(含胸)、吐(挺胸),引动整个脊柱做前后的蛇形运动。
龙头不是头的简单左右摇摆,而是略呈∞形。并在意念里要呈 S 形上升。做此动作时,着眼在两侧青龙角,但不要划成平面∞,同时要注意肩与肋部的放松以配合。待熟练后,就要全身放松,在头的带动下,脊柱及至下肢作左右的蛇形运动。
三、功用
本式以两手叉腰开始,这一动作是本功的特点。由于拇指按于京门穴(属胆经,是肾之募穴),其余四指与手掌按着章门穴(属肝经,是脾之募穴),带脉穴(带脉经之所生),故可起到四重作用。
1.点按京门穴、章门穴,可启动脾(后天)、肾(先天)之气。
2.按着肝胆两经,可使肝胆(同属少阳)之气交合,使少阳升发之气加强。
3.按带脉穴可增强带脉功能,使之约束诸经之功能改善。
4.由于按住脾这募穴章门,可引胆气人脾,起甲己(胆属甲木,脾属己土)合而化土之效,收“土得木而达”之功。脾之升运动能得以加强。正因为这样,此套动功多以两手叉腰为基本姿势。
鹤首、龙头的作用,主要是引导气机上行。初练功时,即可运动颈椎,对大椎穴气机流通有直接促进作用。大椎穴是督脉、手足三阳经的会穴,故可导引清阳上升。练此功不仅对颈椎病、脑部疾病(尤其脑血管病)疗效显著,而且可引气上冲天门(头顶)。练此式还可使脊柱灵活,畅通督脉。又是练轻功的基础。
另外注意预备动作不可忽视,起势动作调动全身少阳之清气,继而转臂掏肋,从少阳之气转而发动五脏之气,上举合掌,下落胸前不仅起到收摄心神之功,而且两大指对膻中又可使气血互济,其中内景变化,熟练后自知其妙。
第二节:寒肩缩项通臂肩
此式取意于仙鹤由静止到飞翔的姿势。
一、姿势要求
1.接上式,松开叉腰两手,转成手心向上,手指向前,两肘向后,小臂前伸,两肘下垂,贴两肋旁,小臂与大臂成 90 度角。而后两大臂前举与肩平(保持大、小臂的原角度),小臂向上,两手指天。
2.两大臂外展成一字,转掌心向外,大臂不动,小臂向外下落与大臂平。尔后,以肘部为圆心,中指带动小臂向上划弧,待小臂与大臂成直角时再向下落成一字,重复三次。此式为展臂。
3.接上式,两臂左右平伸成一字,手心向下,手指伸直,以腕为定点,中指带动,指掌划圆,正反各三次。
4.寒肩缩项:接上式,躯干不动,头向后仰、收下颏为缩项,同时两肩胛骨向脊柱合拢为寒肩,同时尾闾向后、上微微翘动,四点同时向第四胸椎处集中(此动作取意于鹤止而欲飞之势。人受寒后,亦可现此状)。
5.头恢复原姿势,同时两手外伸,将两肩胛拽开。尔后再做动作
4,反复三~五次。
6.左右通臂:两臂作左缩右伸,左伸右缩的蛇形运动。反复七~九次。
二、动作要领
此式之寒肩缩项与拽开肩时都要连贯一致,不得赶前错后,否则不易起到按摩背部之效。在作通臂动作时,两个邻近关节作相反的屈伸运动,即可出现蛇形动作。比如右肩胛骨向脊柱移动时,左肩胛骨向左外方移动,同时左肱骨自肩关节向内拽动,肘微下沉,腕亦自然弯曲,指关节也随之运动。这个动作一开始不易做好,要慢慢细心体会。练久了自背、肩、臂、肘、腕、各节手指都会象一个整体那样自然蛹动。
三、功用
两肩胛骨中间的部位,平时最不易得到运动。此式之寒肩缩项与拽开肩胛配合,正好运动这一部分,不仅可以使之放松,还可起到一定的按摩作用。这里有风门、肺俞、心俞、膏盲等重要穴位,这一动作可加强这些穴位的功能,从而加强心肺的功能。左右通臂可以使肩、肘、腕、掌、指及关节放松。使肌肉、肌腱得以相对的放松运动,从而保证上肢的气机灵活。这在武功中是很重要的锻炼内容。在医疗上,对上肢肩胛部以及心肺虚弱者,都有良好效果,展臂对防治心血管疾患效果显著。
第三节:立掌分指畅经脉
一、姿势要求
1.两臂平开成一字、身体中正,在中指带动下,将掌立起,掌心用力外推,手背与指根部用力回收、使掌与臂成一直角。姿势合度后,以肩胛带动,臂回缩,肘不要弯曲,两臂保持平伸,掌臂保持原角度,而后外撑。反复做三—五次。
2.掌与臂成一直角,五指分开,先分大指、小指,次分二指、四指。而后五指并拢,并合时,先合二指、四指,而后台大指、小指。反复作五—七次(多多益善)。
3.将立掌放松,尔后指掌逐节下抓,内收,五指卷曲如钩,大指捏于其余四指端,五指呈梅花状,向掌心上提。整手呈半握式。随后指掌上翻,立掌后,将指逐节伸直,反复数次。
4.在中指带动下,将掌放平与臂成一直线。尔后做左右通臂三—
五次。
二、动作要领
练此式时,两臂必须平伸,但又不许用眼去看。两臂平与不平的品查方法是肩臂放松,若手觉沉,肩觉松,是手偏低;若手觉轻,肩觉沉,是手偏高。如此调整,自能维持平伸。本式之分指、合指动作,要有次序,有节律,不可同时分合。又曲腕、曲指、伸腕、伸指,主要是手指的中节与稍节。注意每个小关节的运动。练熟后,逐步要求做蛹动式的动作。
三、功用
手指端有手三阴经、手三阳经六条经脉的“井穴”。“井穴”是经络之气与经络之外的气内外出入的重要穴道。本式锻炼的着眼点在此,故能加强“井穴”的功能,从而促进经脉气血的畅通。其中分节动作 2主要运动手三阴经,故气机在臂的下面(该处有酸胀感)。分节动作 3 的曲腕、曲指动作,主要运动手三阳经,故气机在臂的上面 (该处有酸胀指端,故得气迅速。认真练习对点穴、按摩大有裨益,可用于上肢疾病的治疗。
第四节:气意鼓荡臂肋坚
一、姿势要求
1.两臂向体侧下落,两手胸前合十。而后,十指胸前交叉,两臂上举至前额,逐渐向上翻转手心,同时两臂向前额斜上方圆撑,使两臂呈长圆形。两手背对向前额。
2.上半身向左转,面向左方,与前方成 90 度角,两手在额前,两臂围成圆弧,左大臂与左肩平,右大臂与右耳平,手背距前额约一拳。两手、两臂间要保持一定的圆撑力。
3.右肋鼓荡,同时上半身向右转,用右肋带动右肩、右肘,将交叉的双手拉向正前方 (发动力在右侧)。两臂呈长圆形,两手呈右高左低的斜面,拇指高与眼相平,身体呈正面站立。
4.上半身向右转,交叉之双手向右划弧到体右侧,面向右方,与正前方成 90 度角。
5.左肋鼓荡,同时上半身向左转,用左肋带动左肩、左肘,将交叉之双手拉向正前方。两手至正前方,两臂呈长圆形,两手呈左高右低的斜面。保持拇指高与眼相平,上半身复原,面向前方。左右反复十八次。
二、动作要领
此式动作均用弧形运动,故练时要避免直线动作。且躯干的转动不是硬性规定,而是灵活运用。初练时,注意两臂圈成的圆弧拉长与回缩,主要是依形而动。熟练后,要以意带气,以气带形。注意从丹田前面鼓荡至胁肋,连及肘臂,此时是臂随身动。
三、功用
身体两侧为少阳经脉经过之处,其气弱,故胁肋部的抗御力量较身体别处为弱,此式专练意气鼓荡,使之充实两肋,进而达于两臂,故可使胁肋、两臂坚实。其功用与铁鞭捶肋相仿佛。此式又可用于肝胆、胸 肋等疾病的治疗。
第五节:俯身拱腰松督脉
一、姿势要求
1.两手手指在头上交叉,手心向上,两臂伸直,而后肩臂放松,交叉之双手如向上托物,作轻轻揉动。两腕交互划由前→上→后的立圈。肩、臂、肘配合作相应晃动,脊柱由颈椎、胸椎、腰椎依次随之晃动。反复三~五次。
2.两手分开,掌心向前,两臂贴于两耳。随后头向前倾,臂向前 伸,腰背放松,胸、腰部的脊椎骨向后拱突,头、手向前下划弧,使腰前俯脊椎骨逐节卷曲而下,面贴腿前,腰部呈拱型。
3.两手掌心向地面,分别在脚前方、左侧、右侧下按三次。随后身体转正,两手向后拢气,再捏脚腕后面大筋三下,同时收腹,拱腰,头面贴膝前三次。两手拢气回到体前。
4.以拱腰形式,逐渐把腰伸直复原,同时,臂贴近两耳,随头部上升复原,可反复五~七次。
二、动作要领
此式之俯身拱腰与一般练腰腿似同实异。练此式时,脊柱各关节都要放松,争取逐段、逐节前曲,以蜷曲之势,顺序由上而下, 而不是一俯而下。直腰时,要使腰向上挺,逐节逐段伸直,慢慢恢复原状,顺序是由下而上,不是一挺而起。
三、功用
此式着眼点在督脉,兼练太阳膀胱经。俯身拱腰可松动脊柱各椎骨。伸腰时,可加强背部肌肉、筋膜、脊柱韧带……的收缩功能。不仅督脉功能因之加强,膀胱经之功能亦因之加强。足太阳膀胱经是五脏六腑之传输处(各脏腑的俞穴皆在背部)。督脉又能统领一身之阳气,故此式又是武术中练气入骨(《太平经》中说:“骨之一脊也”)封闭周身穴道的基本锻炼内容。其于临床,可用于背肌、脊柱、肾病等治疗。
第六节:转腰涮胯气归田
一、姿势要求
1.接上式,转掌心相对,向下导引。两手下落,沿肋弓变叉腰,两脚踩气分开,平行站立,略宽于肩,适度下蹲,躯干与大腿成一钝角,膝盖不过脚尖。
2.髋关节放松,并以之为支点,转动骨盆。先向左转九圈,再向右转九圈。
3.以尾闾骨向前扣,向后翘带动骨盆做前后摆动九次。
二、动作要领
此式看来简单,实颇难练习。初练时两腿微曲,仅练晃胯。躯干要直,以尾闾骨为动点划圆,向后划半个圈,用臀部做划弧动作协助完成。如向左转时,是由前→左→后→右→前。分解动作则是:
①骨盆重心前移到左胯(偏前),臀向左突:
②臀部向后划半圈而至右胯,臀向右突,骨盆重心也随之转移到右胯:
③骨盆重心移至右胯 (偏前),小腹向
右拱:④小腹部从右胯开始向前划半圆而至左胯,骨盆重心也随之移动。做尾闾骨前后动作时,要借臀部与会阴部肌肉收缩、放松完成。这属于第一步要求,至于第二步以后则要求尾闾骨借助丹田内气来运动。此式是十式中最难操作的动作,然而它是气功、武术中至关重要的基本功,所以要下苦功锻炼。
三、功用
练此式可收到松腰、垂尾闾、运动尾闾、封闭会阴的作用。一方面为开拓丹田开创了条件,从而把真气引归、贮存于丹田;另一方面,转动尾间可启动阳气,使之沿督脉上升,这也是炼精化气的辅助手段。于临床可用于下疾患的治疗。
第七节:平足开胯分前后
一、姿势要求
(一)松前胯
1.接前式,足尖外撇成一字,足跟相对,约距一肩宽,两腿伸直,身体中正。
2.松开叉腰两手,转成手心向上,手指向前,两肘向后,小臂前伸,两肘下垂,贴两肋旁,小臂与大臂成 90 度角,而后两大臂前举,两肘同时微向内合,肘距略小于肩,两手至额前,小臂向上,两手指天,掌心对印堂。
3.小指带动,转掌心向外;两大臂外展成一字,大臂不动,小臂向外下落与大臂平。
4.左右通臂:两臂作左缩右伸,左伸右缩的蛇形运动,并用两臂的通臂运动,带着上身、腰、胯、腿自然放松引起的左右摆动。
5.曲膝、曲髋下蹲,大腿蹲平,身体保持中正,同时臂随身体下降,当两手落到平膝时,小臂前曲,掌心相合落于两腿间。
6.相合之两掌立起至胸前呈合十手。指掌划圆,肩、肘、臂配合相应晃动(正反方向转动数相等)。
7.百会上领,身体直起,两掌随之沿胸前上升,肘放松内合,肘距略小于肩,当身体上升复原时,两掌升至印堂。尔后重复 3~6 姿势。此式可反复作五~七次。
8.此式结束时,两掌置于胸前,呈合十手。
(二)松后胯
1.接上式,左足尖内扣,右足跟外撇,足尖尽量内扣,足尖约距一脚宽。上身微前倾约 35 度,两腿向后绷直,臀向后泛,腰向前塌,两臂前伸环抱与肩平,胸开而不挺,下颏内含,头上顶。两虎口向上,中指相对 (约四指宽),掌心向内,与印堂等高。
2.两膝微曲内扣,下蹲,臂外翻、圆裆。同时两臂向上划弧外展,呈环抱状,掌心向上如托物。小腹回收,腰放松,膻中以上放松后仰,头后仰观天,下颏内收。
3.头上顶,身体恢复 1 式,膝伸直,两腿向后绷直,泛臀塌腰,上身微前倾约 35 度,头上顶,下颏内含。同时两臂向上划弧前抱与肩平,掌心向内,与印堂等高。恢复 1 姿势,可反复五~七次。
4.结束时,头上顶,身体直起。同时两手向上划弧至头顶上方,掌心相对,掌心内含,腕微内扣,与肩等宽。而后松肩落肘,两手体前下落,沿面至胸,转掌心向内,沿肋弓分手变叉腰,两脚踩气并拢。
二、动作要领
松前胯动作宜慢,尤其下落时要保持周身平衡。动作完成程度依据自己条件而异,切勿强性硬作。 松后胯动作 1 脚要放松,大趾稍用力,则气充斥于腿的外、后部太阳膀胱与少阳胆经之中,使之出现酸胀感。泛臀塌腰又可使两经之气
在腰眼部会合 (该部酸胀感明显)。动作 2 注意两大腿根与档有圆撑之意,两掌心有托物之念。
三、功用
松前胯主要作用是松开髋关节,为跏趺坐(静功坐式)打下基础。至于此式引起的全身气机升降开合变化,需熟练后自行体会。 松后胯不仅可松动胯后的骶髂关节,从而开扩丹田“领域”,而且可以使真气内敛到丹田。因为泛臀开胯一方面加强丹田对真气的摄翕的能力;另一方面身体前倾,下颏内收,两臂环抱又可促进中宫之气下降 人丹田;同时松前胯、后胯可使下肢的气机充实、活泼。
第八节:膝跪足面三节连
一、姿势要求
1.接上式,两手叉腰,两脚并拢,身体中正直立。
2.臀缩紧,胯前靠,肩胛骨外撑内扣,含胸收腹,腰部放松,两肘微前合,头上顶,下颏内收,两膝放松,脚腕放松,慢慢尽量向下跪,使上身与大腿成一斜线。坚持时间越长越好。
3.百会向前上方上顶,带动身体慢慢直起,全身放松,恢复动作
1。
二、动作要领
此式中心环节为动作 2,做好这一动作关键是缩(或称裹)臀、靠胯,使躯干与大腿成一向前下方倾斜的直线,于是全身重心移至膝部。动作 3 要慢,一定要用百会上顶,把身体慢慢带起,使身体重心由膝转至足。
三、功用
武术与气功均重视“三节贯通”。三节者,如上肢的肩、肘、腕;下肢的胯、膝、踝;手指、足趾的根节、中节、稍节……。本式主要解决下肢三节贯通。诸拳书中经常讲松腰、松胯,但很少有讲到松膝者,然而膝不松,则气难以贯通于足,使足在武功中的作用则难以发挥。本式膝向前跪移重心于膝部,加大了气血流通的阻力,可使气壅集于膝部。好比河中筑水坝,将水位升高,从而加强其;中力。提膝时,膝部阻力变小,壅集之气好似河水决口,直冲而下。踝部乃至足趾感觉有一股暖流自上而下冲来。反复练习下肢三节自可连成一体。
第九节:弹腿翘足描太极
一、姿势要求
1.身体中正,重心右移,提左腿,大腿提平,小腿自然下垂。足尖上翘、下扣三~五次。足背连及趾划圆,先向内后向外各转三~五次(先练左侧)。动作要慢而,身体保持直立。
2.绷直足背,轻轻向斜前方 45 度角弹出,小腿与大腿成一直线。
3.足尖上翘,足跟外蹬,足尖下点,足跟回收,反复三~五次。
4.绷直足背,脚尖向内划圆三次,而后向外划圆三次。动作要慢而,身体保持直立。
5.大趾下扣,小腿回收,足落回原处。尔后右腿重复左腿动作。
二、功用
本式各动作功用各异,提膝弹腿主要运动足阳明胃经,又是武功下三路用法的根本;翘脚尖运动足三阳经;蹬足跟则引动阴经,起到阴阳既济作用。足内外划圆周,可运动足腕诸关节,运气达于足趾。在武功里,脚要有擒拿封闭等功用,非此不能达到。扣大趾可发动足三阴经的气机,以前诸式练阳经较多,此式调动足三阴经,起到平调阴阳的作用。
以上三节不仅对下肢关节、肌肉、肌腱的疾病有良好效果,对肝肾
病患也适用。
第十节:回气归一转混元
一、姿势要求
(一)混元归一
1.接上式,松开叉腰两手,转拇指向前,虎口向上,掌心内含,两掌相对,与肩等宽,向体前斜下方伸出,体前捧气上升,举至头顶前上方,掌心相对如抱球状。
2.全身放松,松肩落肘,两臂由体左侧划弧下落。同时躯体也向左转动下蹲,身体尽量保持正直,臀不要后翘。蹲到合适程度,两臂也转到身体正前方。两手至膝前,松腕,手指向下。
3.身体向右转动,肩、肘、腕要稍微上起,两手从体右侧向上划
弧至头顶,如此可连转三圈。
4.再以同样要求由右侧下落,左侧上升,连转三圈。两手臂回到
头顶上方时,静置不动,做三次正鹤首(同第一节动作)。
(二)回气归一。
1.双手如抱球往下拉,如覆头顶。尔后两手掌根斜向里合,依掌根、掌、指的顺序边落边合(不要合拢)。尔后松肩,肘向两侧下落,带动掌、指斜向下拉、外开,至中指尖落至两耳上沿,掌指与小臂成一斜线。尔后两手沿原路线上升,先合后开,如 x 状,重复三次。
2.接上式,两手向上拢气,如抱球向头顶贯入,松肩落肘,体前下落,由面至胸,转掌心向内,指尖相对。由胸至腹,转手指向下,沿两腿正面下落,掌心按于足面,手指按于足趾。
3.两手下按,膝向前移,手心用意念透过足心,与地相接。尔后上提,臀部向上起,两膝微起,意念将地气收回体内,下按上提反复三次。
4,两手稍起,微离足面,手心内含,两手在足面各向外转 90 度,手心相对,指尖向下,于两足外侧如捧气球,意想把地气从地里拔出,捧在手中。尔后两手经足面分开,手心对向两腿内侧,向上导引。经腹,转手心向内,指尖相对,升至与肩窝平,两手分开,以小指带动,转手心向前,立于肩前。
5.右手坐腕,向前推出,臂似直非直。
6.松腕,掌指向前放松,以小指带动,转掌心向左,以腰为轴,体向左转 90 度。手向左拢气至 90 度。
7.拇指掐于中指中节正中 (中魁穴)。其余四指轻轻并拢,曲肘绕肩,继续向后拢气,同时身体转回至正前方。尔后,将手臂回归左胸前,中指点于左侧锁骨下缘中点之气户穴(乳头直上方)。
8.左手坐腕,向前推出,臂似直非直,重复右手动作。
9.两大臂向前下方倾斜,与身体约成 45 度角,两小臂在胸前呈十字交叉状,尔后作三次呼吸,先吸后呼。吸气时中指点按气户穴,呼气时中指微放松,同时默念“吽(hong)”或“通(tong)”。初学者宜念“通”。
10.松开掐诀手指,两小臂前推,与大臂成直角,两腕相接,转掌心向上,两腕转动至掌根相接,呈 x 形,尔后,两掌胸前合十。
11.收式:两手于胸前,拇指对膻中穴,开合三次,两掌左右平开不超过两乳头。呈合十掌(掌心不接触)上升至拇指尖对鼻端,开合三次(左右平开不超过两颧骨)。合十掌(掌心不接触)上升至拇指第一指节对印堂,开合三次(两侧勿超过眉中)。合十掌(掌心不接触)上升至头顶,转掌指斜向后,拇指对囟门,开合三次(平开距离与印堂开合相同)。合十掌(掌心不接触)上升至头顶百会穴上方,距头顶 10 公分;开合三次 (左右平开不超过青龙角)。尔后两掌相合上举,上拔,两手分开(见捧气贯顶法),转掌心向前,向两侧落下与肩平成一字,小指带动,转掌心向上。然后两臂前合与肩等宽,掌臂微微内收,中指回照印堂穴。尔后两肘回抽,两掌指回缩至第六、七肋间,用中指端向大包穴贯气。再向后伸出,向两侧外展至体侧,以小指带动,转掌心向前,向体前拢气,贯入下丹田。两手重叠于肚脐前(男左手在里,女右手在里,手离脐约一指宽),揉腹,先按左、上、右、下方向转九圈,由小到大;再按右、上、左、下的方向转九圈,由大变小(最大上不超过中脘,下不超过耻骨)。尔后两手敷于肚脐,静养片刻。然后两手分开,还原至体侧,,两眼慢慢睁开,恢复预备姿势。
二、动作要领
混元归一是全身性动作,上肢、躯干、下肢都在做划弧转圈运动。关节要放松,动作要自然和谐,躯干、肢体转动时要浑然一体。因此躯干要随上肢的转动适当的配合以转体等动作。动作 3 中所转一圈复原,只是此动作结束时,方恢复动作 1 之原状。在其他几次转圈终了时,身体则辅以适当后仰,才能做到连续完整的动作。 回气归一动作要注意连续性,衔接要自然,动势要圆活。手向胸前回收时,要有捞物、收物之意。
三、功用
前述九节动作是对身体各部的分别锻炼,各有侧重,气血在经脉中的运动,以及在身体各部的流注也因之而异。本式动作周身各处同时运动,可使各部壅涌之气血得到平调,使之混然一体,故称混元归一。做三次鹤首可引动真气上至天门。 在练功过程中,身体周围形成了一个气场,回气归一主要是将体外之气收归体内。如果说混元动作使全身各部气血混元归一,那么回气动作就是把体外与体内之气混元归一。前半节之鹤首是以形动引气上升,这半节默念“吽”或“通”字,是借音符发动气机使之上升。两者同中有异,且有粗细之不同也,其中奥妙,练后自能感触之。 收式看似简单,然而该动作之奥妙难以笔述。尤其五个开合,必须精心体会,不但可以引动全身气机之开合,而且是“开天门”、“凝神入室”的关窍。练时要“外敬内静”、“心澄貌恭”、“如待贵人”、 练之久久,妙意自知。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