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杏生丨濛江业余剧团往事

作者简介

麦杏生,74岁,广西藤县濛江镇人,20岁离乡外出工作,现为南宁铁路局退休职工。五十年来乡音不改,故土情深。撰有濛江回忆录二十余篇。

濛江业余剧团往事

麦杏生

濛江业余粤剧团挂牌成立可能在一九五二或五三年间,团部设在上大街头顶北面第一间三层大屋(华安书局覃家对面),门前砖柱用红漆写着:“濛江業余粤劇團”七个繁体字,竖写的有面盆般大,出自何家富手笔正楷字。那时,我在社公小学读书,天天可看到这大字。
剧团的成立,主要是由镇长袁东超牵头,袁是广东南海大沥人,在濛江是第二或第三代了,也喜欢粤韵。其中也有工商联杨主委支持(世文教授之父),因为费用是工商会赞助的。
第一批业余演员有:欧阳剑光、莫金生、刘志达、关品超、邓三洲、何家富、何家昌、黄金春、廖任生、吴鑑滔、唐斌、李林、陈丽坤、周琼婵、潘水养、陈四姑等人,随后又有青年汤达祥、林敏兰、黄毓桢、陈荫彬、谭惠新、梁爱金、刘杏梅、廖雪贞等参加。

业余剧团演的第一场戏,是《九件衣》,内容是恶霸地主想占有农民申大成的妻子,诬赖他偷了地主家里九件衣服,告官勾结,打入衙牢。探头,师爷一起狼狈为奸,制造冤案。其中是大口金扮申大成,莫金生扮探头,李林扮师爷,廖任生当地主。戏演得投入,观众看过入味,特别是莫金生自唱我是打听消息的头目,李林自唱,我是丁卜一,专门系摘屎棍,二人因此得名,一头绰号——消息头,一个叫——丁卜一,成了永久牌,街坊都这样称呼他俩了。

业余团刚演戏时,是发烧友凭兴趣而来的,水平参差不齐(除大口金,消息头二人厉害些,特别是大口金,十六岁单身去香港一五金厂当学徒,在那里就学会唱粤曲,玩乐器)。所以,棚面音乐简单,曲词也简单,只有一一白榄(口白)、滚花、二黄、中板这四样,一本剧本大家轮着看,上场了还须有人躲在旁边念曲念字提示,转板也靠演员打手势给棚面,演员高兴入状态了,就爆肚(自我发挥)多唱几下,没有规定套路,这种简陋演法持续近二年。
为了提高演艺水平,也是镇政府出面,请了梧州市老艺人黄醒云等人来濛江执教,从棚面打击乐、伴奏乐及唱腔方面全方位指导,几个月后,濛江粤剧才初具规范,演员饰扮位置有了规定。那时是:文武生——大口金,小生——吴鑑滔,丑生——莫金生,须生(中年)——唐斌,老生——廖任生,花旦——刘杏梅,二花旦——廖雪贞,老旦(中年以上)——梁爱金,杂角——汤达祥、陈荫彬、陈四姑等人。当时,黃立球、黄立斌兄弟亦入团凑热闹,他们是演家丁和士兵,俗称是叫左右,街上人戏称:最出先,企二边,死最先。棚面方面,掌板——刘志达,击鼓——林敏兰,打锣——潘水养,打鈸——谭惠新,高胡——关品超,中胡——覃永宏,大琴——黄毓桢,喉管(直笛)——邓三洲。服装管理使用——何家富(有时也上上台,个人喜欢),布景——禤美华(矮队),灯光——周泰(住焗肃巷)。
1956年,业余剧团部搬到下大街(即大昌码头南面第二间),原来那处作为船民小学。也是从这时开始,剧团演出次数越来越多了,舞台是在第二市场南面,用木头,松木板,大竹,毛竹搭架的,照明是使用烧火水的汽灯。虽然是业余,但演出是商业性的,要收钱,票价1—2角,分甲乙丙座,按区域划分,自带坐凳。街上粤藉人士、船上居民(包括蒙山陈圹的下马枪船民)都是忠实粉丝,拥有一定的观众数量。为了使演出更兴旺,业余剧团还从外地请来艺员加盟演出,他她们是:刘多文(广州须生、黎倩雯(广州花旦)、任小姐(广州小旦)、周丽琴(梧州花旦)、水匀娇(梧州小旦)等人。她们逗留濛江时间少则半年,多则近二年。黎花旦和水匀娇留时间最长,直至集体化成立公社前才返回穗梧。黎花旦三十零岁,色艺俱佳,较受观众认可,她工资最高,每演出一晚十元报酬,她和梧州肥妹水匀娇住在团部,伙食自理,演出忙不过来时,团里的人会施以援手,任小姐二十零岁,靓女一个,黎花旦带来的,演艺和杏梅不分仲伯。
在五十年代,濛江的粤剧演出,多数是古装戏多,除了小芸所说过的剧目外,我记得还有:西河会妻,王佐断臂说文龙,黄飞虎反五关,薛刚偷祭铁丘墳,浪里白条战黑旋风(水浒故事)等等,但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十五贯》这出戏,它讲的是普通平民的事,内容曲折,引人同情,演员也投入,演得感人,曾经演过几次,成为保留节目。人物是:尤葫芦——廖任生,苏戍娟——刘杏梅,熊友兰——吳鑑滔,娄阿鼠——莫金生,邻居张大叔——汤达祥,地保——陈四姑,无锡县太爷过于执——唐斌,苏州知府况钟——欧阳剑光。
业余剧团也跟据上级要求,排演过一个现代独幕短剧(名字记不清了),内容是讲一个较懒的社员,不去参加劳动生产,整天游手好闲,经过教育后才改变态度,积极投入工作去,是由大口金、消息头、黎倩雯主演,用本地话演的话剧,那广州来的黎花旦台上学讲濛江话,惟肖惟妙,引得观众嘻哈大笑,看的人很多,又是免费的。公社前二年,濛江演戏是兴旺的,达到一定水平。大口金、消息头和藤城的肥佬邱章,已达到专业水平,人称藤县三大戏骨。

一九五八年下半年,大跃进开始,各地相继成立人民公社,实行集体化。剧团聘请来的黎花旦、水匀娇返回广州、梧州,刘杏梅外嫁,廖雪贞结婚成家,大口金在练钢铁厂着事,剧团台柱没了,业余粤剧团也像间屋一样倾倒。此后,濛江戏台上便声沉影寂,人去杳杳,第二市场临时舞台空空如是,一年多之后也随之消失,成为历史。

一九六Ο年下半年,广西的歌剧刘三姐面世,一时扬名全国,蜚声海内,广西获此荣光,区内各地纷纷效仿,掀起一股唱刘三姐戏的热潮,有条件的县市都以此为时髦,藤县濛江人民公社不甘落后,成立了专业的文艺工作团(筒称文工团),以业余剧团原班中青年为主,还吸收了一班初中毕业的少男少女参加,补充了新鲜血液,他她们是:下新街的黄立球、黄立斌、周剑文、陈文君,上新街的陈若兰,上大街的何群娣、何业芳、欧阳美英。团长是吴鑑滔,副团长莫金生。这批少男少女年纪十六至二十岁左右,青春靓丽,有文化,悟性高,接受能力强,是日后藤县坚实文艺骨干。
濛江文工团第一场戏就是刘三姐了,人物饰扮如下:刘三姐——何业芳,阿牛哥——黄立斌,莫怀仁(地主老爷)——莫金生,师爷——陈荫彬,陶罗李三个秀才由——吴鑑滔、汤达祥、黄立球扮演。由于文工团有二位正副团长坐阵指导,演出很成功,越演越好睇,获得了县、社二级领导和广大观众好评,因此扬名梧州专区各地。女主角何业芳亦因得到“刘三姐”雅号,男女老幼皆知,而认识她是刘三姐,而不认识她真实姓名。

文工团以唱歌跳舞和演短话剧为主,以颂扬好人好事、先进生产者、劳动模范事迹为主,他们深入到生产队、学校、水库工地作慰问宣传演出。奉上级指示,还到本公社外的隔邻公社演出,走遍了县内许多乡村。

濛江公社文工团运作一年多,大约是61年解散了,全体人员回到街上,成为一个集体单位——濛江镇业余文工团,负责人吴鑑滔,属镇政府领导,是自食其力的,上头冇钱给。镇上还拨调了二间骑楼房的后半部给文工团作生产场地和排练场,(前半部是供销社的杂货门市部)这地方有二百多平方,有一间是有天井的,可晒太阳。文工团开了一个门口,面对第一市场。
文工团安营扎寨后,将并排二间打通,东面有天井的当工场,西面作排练场。要自食其力,解决吃饭问题,一开始,便放开手脚大干,多种经营,计有:炊米粉加工,养猪,酿酸料,染衣服,修木鞋,还在福音堂门前固定一个档口,圩日换售干米粉(我在那里坐过档),做到每人有工做,有支开。
也是从那时开始,文工团恢复了对粤剧的排练,团里约定,除有特殊原因外,人人必须晚上来团部集中,进行学习排剧,加强对年青人的艺术培养,吴和莫是老师,特别是莫金生,几乎是倾其所有,一招一式毫无保留地教,已至团内后生人叫他是师父头,不叫消息头。此外,一众年青人还经常对着唱片啄磨,多方面提高自己。
经过半年多的勤学苦练,新人们基本上掌握了粤剧舞台基本艺术,他她们的定位也根据自身条件基本确立。黄立球——文武生,黄立斌——须生,陈文君——正旦,周剑文——武旦,何业芳——二花旦,何群娣——三花旦,陈若兰——杂旦,欧阳美英——平喉音质,在男女角色中游走,其他老团员按原定角色安排,还有是汤七九夫人李先兰,因长相俏俊,花旦形身材,也会不时上台扮下侍女丫环,过过戏瘾。棚面方面没有变化,但增加了乐器扬琴,由欧阳剑光打,三弦由麦杏生弹。
一九六三年春节,阔别舞台几年多的粤剧,重新在濛江礼堂重上登台献演了,剧目是“花王之女”,讲述的是平民劳动者青年男女爱情故事(古装戏),由新科青年演员主演,磨练数年,一炮打响,观众反映良好,这个戏也成为业余文工团首本戏。从此之后,凡冬年时节,文工团必有剧戏上演,为街坊们增添节日欢乐气氛。这年,下新街的小青年肖叶生和大青年朱甲华也加盟入团,演员阵容得到加强。
一九六三年,业余文工团多种经营顺风顺水,积累些资金,为团里增添了不少戏服和道具,艺术上也进步较快,而且行当齐全,整体水平已达到专业,是县内最成功的文艺团体,蜚声县内外。消息外传,苍梧、蒙山、平南等地闻名后,都邀请前往演出,特别是平南县竹丹、大安武林,请文工团多次去演戏,并热情接待,结下良好友谊,这是濛江粤剧最鼎盛时期。
正在文工团发展顺利之时,藤县文化部门要组建一个太濛藤三镇粤剧团,抽调莫金生、黄立球、譚惠新、肖叶生、周剑文、陈文君等人到县团,此举使文工团实力大減,已不具备赴外地演出水平。
俗话讲,屋漏偏逢连夜雨。主力调走后不久,这边厢有事找上门了,税务所说文工团做生意多,不纳税,要罚款,扯皮不了,还扣压了几箱戏服。后来,镇政府出面才摆平此事,但几种经营不让做了,只剩下加工米粉,但僧多粥少,团的经济陷入困难。正在这个时候,平南方面朋友立即伸出援手,将该县凡是运石灰石的船只到濛江的,一律由文工团起船装车负责,这虽然是体力劳动,但工作稳定了,收入增加了,团员一级劳动力如班主、七九、天月、黄九、永宏等人,每月有五六十元以上收入,我们这些青年每月也有三四十元左右,文工团以此为生存,其他一律不干了。
业余文工团是镇政府领导的,所以公杜、镇根据形势需要不时会下达些宣传任务,都是义务劳动,无偿的。我在团一年多时间里,就参加过圩日街头演唱N次,主要是红歌如:社员都是向阳花、学习雷锋好榜样等等,还去江权大队中心校园演出二次,为社员群众服务。这年的五一晚会,十一晚会,全镇红歌比赛会,上级指定文工团要有节目参加。
一九六四年七月份,上级要求排练现代剧——亮眼哥,是反映农村先进和落后斗争故事,该戏由吴鑑滔、汤达祥、陈荫彬、何群娣、梁爱金、欧阳美英主演,在中秋节晚上演出。由于镇政府支持,演出时礼堂座无虚位,街坊们第一次看现代长剧,觉得很新鲜和开心,故事像发生在身边一样,这次演出是收费的,全部收入捐给文体部门作修建球场使用。中秋节过后,文工团还排了二出古装戏——望江亭和禅院姻缘,是为一九六五年春节期间的商业演出。

本公众号本年度往期作品选读

《是何玩意》唱和录

诗意地名丨西江航道王石滩的地名与诗词(一)

烟雨楼金钗群题《公子向北走》

西江水月丨何海荣及其主要作品点评(一)

《安城风韵》众筹方案和捐款公示(22)

偷来作品获大奖?陕西法门寺征联诗词惊现剽窃作品

2019年法门寺征联诗词剽窃门事件正在持续发酵!!!

桃坞六逸丨2019年上半年《光荣榜》

麦杏生丨濛江往事之公社时的大炼钢铁

你不知道的濛江故事丨濛江世居民族小传(上)

长按二维码关注微信公众号:西江水月

微信号:xjsy2008

(0)

相关推荐

  • 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

    第二节 业余文艺团队 2001/12/28 15:29:14 一.歌咏 20世纪30年代,区境抗日救亡歌咏运动即广泛开展.著名指挥家何士德领导的洪钟乐社在今四川北路第一小学内活动,此外还有兆丰路(今高 ...

  • 京华沪剧团(业余)新春演唱会

    京华沪剧团(业余)新春演唱会

  • 海上画派四大花旦之首江寒汀,花鸟画简直是...

    海上画派四大花旦之首江寒汀,花鸟画简直是完美,各种鸟类,品种俱全,比花鸟市场的鸟还要多.#画画# #我要上 头条# #​我要上头条# #国画同好会# #中国画花鸟#

  • 新春听吕剧,名家大拜年!名家名段大联唱,酣畅淋漓真好听!

    过 年 好 祥和温馨的春节悄然来临, 听着老艺术家动听的演唱, 吕剧微信公众号为您送上温暖: 愿新年的喜悦永远缠绕您心间, 愿美好和快乐永远伴随您身边. 01<柜中缘>正月里是新春 吴萍  ...

  • 麦杏生丨濛江话中与“牛”有关的趣语

    作者简介 麦杏生,76岁,广西藤县濛江镇人,20岁离乡外出工作,现为南宁铁路局退休职工.五十年来乡音不改,故土情深.撰有濛江回忆录二十余篇. 老照片:旧日的濛江货船与塘冲车渡 濛江话中与"牛 ...

  • 麦杏生丨濛江往事之公社时的大炼钢铁

    作者简介 麦杏生,74岁,广西藤县濛江镇人,20岁离乡外出工作,现为南宁铁路局退休职工.五十年来乡音不改,故土情深.撰有濛江回忆录二十余篇. 濛江往事之公社时的大炼钢铁 麦杏生 上大街街头顶有一条可以 ...

  • 麦杏生丨濛江往事之点点滴滴

    作者简介 麦杏生,74岁,广西藤县濛江镇人,20岁离乡外出工作,现为南宁铁路局退休职工.五十年来乡音不改,故土情深.撰有濛江回忆录二十余篇. 濛江往事之点点滴滴 麦杏生 八桂各地雨滂湟,特大洪水起西江 ...

  • 麦杏生丨濛江往事之粤商

    作者简介 麦杏生,74岁,广西藤县濛江镇人,20岁离乡外出工作,现为南宁铁路局退休职工.五十年来乡音不改,故土情深.撰有濛江回忆录二十余篇. 图为居濛江的南海人后裔在"南海山"建造 ...

  • 麦杏生丨濛江的大庙

    作者简介 麦杏生,74岁,广西藤县濛江镇人,20岁离乡外出工作,现为南宁铁路局退休职工.五十年来乡音不改,故土情深.撰有濛江回忆录二十余篇. 图为濛江大庙残存石柱,楹联犹辨. 濛江的大庙 麦杏生 &q ...

  • 麦杏生丨我在家乡当民兵(3)

    作者简介 麦杏生,76岁,广西藤县濛江镇人,20岁离乡外出工作,现为南宁铁路局退休职工.五十年来乡音不改,故土情深.撰有濛江回忆录二十余篇. 我在家乡当民兵(3) 麦杏生 一九六四年国庆节过后不久,一 ...

  • 麦杏生丨我在家乡当民兵(2)

    作者简介 麦杏生,76岁,广西藤县濛江镇人,20岁离乡外出工作,现为南宁铁路局退休职工.五十年来乡音不改,故土情深.撰有濛江回忆录二十余篇. 我在家乡当民兵(2) 麦杏生 春节民兵演练后,濛江镇民兵营 ...

  • 麦杏生丨童年蟋蟀乐

    作者简介 麦杏生,75岁,广西藤县濛江镇人,20岁离乡外出工作,现为南宁铁路局退休职工.五十年来乡音不改,故土情深.撰有濛江回忆录二十余篇. 童年蟋蟀乐 麦杏生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 ...

  • 麦杏生丨舌尖上的美味——忆家乡特产

    作者简介 麦杏生,74岁,广西藤县濛江镇人,20岁离乡外出工作,现为南宁铁路局退休职工.五十年来乡音不改,故土情深.撰有濛江回忆录二十余篇. 舌尖上的美味--忆家乡特产 麦杏生 "濛江是个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