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伤的告白:嫌疑人X的献身更似是因爱之名的殉难

最近新上映的国产片扎堆了,《非凡任务》《绑架者》《嫌疑人x的献身》都想看,最先捧场的是《嫌疑人X的献身》。

苏有朋的第二部导演作品,改编自东野圭吾同名长篇小说。这小说人气极高,日本在2008年、韩国在2012年都翻拍过成电影。

苏导这作品据说“口碑炸裂”、“4天票房已破2亿”,一片好风光啊。

票房高或许是事实,但口碑这回事,还是别太早立flag得好。虽然在唯“利”是图的娱乐圈,打脸也不是啥大事,可毕竟名不副实也是会蜜汁尴尬的啊。

就个人的观后感来说,片子在有珠玉在前的前提下,汉化做得还不错,整个故事的在地感并不突兀,也不枉挂了一串编剧的名,想必是集体智慧并加多次推演和。

但总感觉“纸上得来还觉浅”,按照本格推理的范式固然完成得很工整,但对人物特质的挖掘和情感气息的渲染还不够,例如数学天才是如何成为学生不尊重的初中老师还要委身筒子楼,难道就是少时霸气外露的就一定功成名就而性格孤僻的就一定沦落难堪?又例如温柔母亲杀人后的震惊恐慌不如情理中该来的严重,难道就因为她从前在欢场谋生过?还例如数学大师素来情海不翻波却其实感情是他唯一弱点,这里的深层内因仅仅是“规律地却毫无意义地”活着?再例如出场即自带光环的刑警学院教授,他有什么爱恨,他在专业牛X之外的生活经历,都很平面化。其实说起来还有个自己“想多了”的疑惑:母亲是饮食店老板娘,却带着女儿栖身破败老楼,老板娘都这么穷了?你可以说设定的只是小吃店嘛,可是看小吃店的店面和打包食物的包装,这家店明显不是街边包子铺的水平嘛。好吧,虽然略出戏,但并不影响整体格局和故事走向。好吧,既然说起了脑洞清奇,那就再说个纳闷的题外话,数学大师杀流浪汉,用流浪汉的名义租了公共自行车,其实这设定很符合当下共享单车的热潮,但参照现实情况,办个公共自行车的租车资质并不容易呢,要有交通一卡通还得专门去办几百元押金,假使是用智慧手机去APP上租共享单身也非流浪汉作风吧。哈哈,好吧,跑偏了,来一曲李玖哲的《想太多》。

希区柯克曾经说过:“悬疑电影和普通电影的普别在于:在普通电影里,观众不知道桌下藏有一颗炸弹,然后炸弹会突然爆炸;而在悬疑电影里,观众知道桌下藏有一颗炸弹,但不到最后一刻永远不知道这颗炸弹是否会爆炸。”

东野圭吾喜欢开始就告诉读者谁是凶手,苏有朋也在中段详解了案件之夜,知道了案发过程知道了谁是凶手,最发的悬念就是作案动机了。数学大师主动参与善后工作,帮母女编织了脱身路径,他说是因为“报恩”。底层人物间的寡淡之交,有什么恩情,大到竟可以命相报?

警察说数学大师会露出破绽是因为他恋爱了,背负着爱就会犯错。但数学大师对邻居不是男女之爱,是在溺水之际爱上了一根稻草,是书生爱上了前世给他埋骨的妓女,恋爱会患得患失,而救赎之爱才会义无反顾。

一对母女杀死了渣前夫,事发时有遭受暴力性侵可能性,看起来本来并不是那么严重的案件,至少没有前段引爆网舆的“辱母杀人案”更严重吧,用“构成正当防卫,不应负刑事责任”来打官司至少更清晰,却因为一位落魄数学大师的介入,以及一位智商烧脑的教授加戏,和警察的斗法反而滑入深渊,为营造正常的不在场证据拿一个流浪汉做了替死鬼,最终帮忙的人锒铛入狱,被帮的人也没逃过牢狱之灾,“献身”确实是煽情了,但感觉更像是“殉难”。

“有时候,一个人只要好好活着,就足以拯救某个人。”数学大师面对灰暗的生活,心如槁灰,自缢前因为邻居母女的偶然造访带来生活的亮光,重新感受到活下去的力量。他可能觉得既然是因为母女而没死成,那么余生这条命就是平空多出来的,为了帮母亲不自首,搭上自己的命也是顺理成章?

登山都追求登顶,山顶只有一个、登山的路径有很多条,却要从中找到最优雅的一条。数学大师以为的优雅就是不管是几何问题还是函数问题,熬一宿做出来还是错的,却是以无解为有解。教授追求的优雅就是穿着笔挺西装就着PPT讲解破案法门,就是最后迎着亮光潇洒走出门去(揭示真相,却打击面更大)形成了过度曝光只剩下白茫茫一片。

解题的快感,就是致命的诱惑啊。

反观我们的生活,即使你的人生是在高架桥下的桥洞,你是跳广场舞的大妈但至少你腿脚康健啊,你是寄居者也要仪式感地把被褥叠得整齐,你是摆小生意的摊贩也可以笑容职业化像是个空姐,哪怕你是个路人也可以步履不停啊。

身为嫌疑人,你要自证清白,也别忘了疑罪从无。生活坚硬如水,若被它百般折磨过,你的心境还没超脱吗:塑料花虽然看着假,但它永不凋谢啊。

最后画个知识点,九宫格般的九个点,如何用四条连续的直线穿过每一个点?跳出盲点,借力延长线。好了,可以去找朋友炫耀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