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6日原创微头条
遇到问题的时候,如何解决呢?
当然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很多的,不同的问题会有不同的解决方法。但是,思维模式一样吗?
带个这个问题,我们来看看由日本IBM执行项目经理木部智之所写《2轴思维》这本书,相信书中的内容会给我们一个不同的认知。
作者总结了两个解决问题的本质:一个是不简化,就难以解决问题;另一个是只有将问题写在纸面上,才能迅速解决。
这两条经验,对于任何类型的工作都适用。
作者入职IBM至今的15年间,他的工作都是围绕系统开发的项目所展开的。因此,他积累了大量系统性思维方法和技巧。
尤其是,对外资企业而言,公司看重的从来都不是“过程”,而是结果。
类似“虽然已经连续加班一个月了,但时间还是不够用。”“重要成员生病了,所以没能完成。”“公司的电脑频繁出故障,所以任务进度缓慢。” 这些借口,是没用的。
也就是说,作者使用的思维框架都是为实现目标服务的。而2轴思维策略,也正是在项目推进的实战过程中逐渐成形的。
我说说“只有将问题写在纸面上,才能迅速解决。”这一条我的感悟。我对这一条感触太深刻了。
因为我尝试过,假如只是把这件事放在心里,我会解决,但是,不会很快解决。而我只有把这件事罗列到当日的计划中,
我才会在当天,寻找一切点滴时间去解决掉这件事。我很久之前,专门思考过这到底是为什么。
我想最主要的原因应该是:1.一件事写在计划中,事情无形中就增加了重要性,不能拖延;2.一件事写出来,晚上是要检查的,这就无形中给了监督这件事是否完成的作用。
所以,最后导致这件事会很快完成。
第二点“不简化,就难以解决问题”。我对此的感悟是:对于简单的问题,一步就完成,那肯定不需要简化了。
可是,对于比较难的问题,把它分解成几个小问题,更有利用问题的解决。
就拿写一篇剧评来说吧!我最初开始的时候,也是想一气呵成,可是,写到后来,发现根本就不行。
于是,我就开始分解。第一步找素材,第二步大框架,第三步才是真正坐在电脑桌敲键盘。
当第一步,第二步做的比较好的时候,我的第三步很快就能完成,还完成的非常棒。所以,不管问题如何的难解决,你都先把他分解为先。
木部智之在他的书《2轴思维》中写道:
在15年的项目经理工作生涯中,他见过各种“行动力极强”的人。
他们的行动模式是:冲动地凭直觉行事、只看到眼前的问题就轻易动手,或者不管三七二十一,先干再说。
这种工作作风是值得赞赏的,但是它仅限于没有遇到障碍之前,或是用于应付没什么难度的工作。
一旦碰上稍微复杂点的工作,这种工作作风就会吃大亏。
作者有两个非常强悍的手下。当他们接到的任务是打一个电话预约一次会面时,他们都能完成得很好。可是,当他们接到的任务是给100个客户打电话时,他们做事的差距就体现出来了。
A下属还是老样子,撸起袖子,猛猛喝了一大口水,然后开始一个一个打电话。他从上午10点,一直打到了下午4点,还没打完。因为不少人在午休和吃饭时,是不接电话的。
B下属则没有那么冲动。他先用2轴表把任务做了拆解,然后把100个电话分成了10组,找客服部的10个人帮忙,请大家在下午3点打,结果没过20分钟,他的电话就全部打完了。之后,他给帮忙的同事赠送了小礼物。
这种思维模式其实说起来就是蚂蚁效应。
只要你稍微观察一下蚂蚁群,就能发现一些懒蚂蚁:他们无所事事、东张西望,而不像大多数蚂蚁那样忙碌地寻找、搬运食物。
日本北海道大学进化生物研究小组对懒蚂蚁的活动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在缺少懒蚂蚁的情况下,蚁群会失去寻找食物的能力,而当懒蚂蚁挺身而出时,就能迅速带领蚁群找到事物。
"懒蚂蚁"很好辨认,他们有共同特点:喜欢思考、分析、寻求市场中新的发展机会,喜欢学习、充电;
善于发现组织中存在的问题,找出组织管理的弊端,提出建设性意见;他们表面上有些懒惰,但懒的同时,工作效率很高。
思考在这里是起决定性作用的。有些懒人看起来有些懒,其实只是身体懒,脑子并不懒,不过这个需要细致的观察才能区分开。
在现实生活中,不是所有的前任都会变成白月光或者朱砂痣,也有的会变成老鼠,或者蟑螂,主人公希望不曾认识她。
文学家茅盾后来与“小三”终生不想见。
他就是一个出轨后回归家庭的丈夫。他期待,或者恨不得当初那个他曾经深爱的婚外情人能彻底的从地球上消失。
要知道,那个女人曾经可是他的海上明月,是他爱的失去理智,有可能会抛家弃子的情人呀!
现如今到成为了他生命中避之不及的老鼠。人生真可笑,很多时候同样的人,在不同的时期会成为天上地下的身份。
当一个女人跌跌撞撞的一路走过来,她每一步都只能靠自己。
让她总结的时候,她肯定会说:在任何时候都不要有等靠的思想,要对自己的命运负起全责,要做自己人生的救世主,当家人。
可是,每个人都有脆弱的时候,假如实在撑不住的时候,该怎么办呢?
那就去靠靠别人。要知道在这个时候你的靠靠别人,和你一点都没有努力时的依靠是不一样的。你这个时候是有奋斗的基础的。
别人让你靠一靠,也是感觉到这份让你困顿时的靠是会在将来的某个时刻得到回报的,所以,你的靠对于他来说,是会心安。
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能得到贵人帮助,而有些人得不到。因为贵人也是要在能看到希望的人身上投资的。
你若没有实力,懒散,自己堕落,你试着靠靠别人。你会发现这个时候你靠山山会倒,靠天天会塌。
所以,我们要努力的把自己成长为一颗向上的树。
社会学家李银河曾在2017年初提出了一个惊世骇俗的观点:人类的婚姻制度终将消亡。有人说是一九九几年,具体的时间真的不好去查了。
反正我们的社会学家李银河老师就是说过这句话。在很久之前假如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我会觉得这是人间的一种不可见,不可思议的事情,永远都是不可能发生的。
可是,现如今我们回过头来看,会发现这句话在不久的将来是会成真的。因为婚姻在人类形成的过程中所具有的很多作用越来越淡薄的时候,
婚姻对于一个人存在的意义就没有了。没有了干嘛还要走进婚姻呢?这就跟当年我们农民家家户户养牛一样,当年牛的作用是犁地,
帮助干一些体力活。现如今请问还有多少人去养牛呢?
即便有人养牛那也是为了其它目的,也绝对是大量的那种养,而不是家家去养。
激吻算出轨吗?有人说算,有人说不算。在说算的人认知中,只要两个异性亲密接触了就算是出轨了。
在说不算的人的认知中,只有两个人上床了才算是出轨。
我很久之前在网上看到一个法律专业的博主写到:我们上刑法课时,在讨论“强&奸”时,也有各种学说。有的说碰到了小花盆就算,有的说要插入了才算,有的说要洒水了才算......
请问那种算?
萨提亚说:把我们的伴侣当成“人”来看,而不是理想的“人”,就可以看到对方的美好,看到对方内在渴望、价值。
当成“人”来看,看到对方的本质,而不是心中期待。期待减少,失望也会减少,自然幸福感会增多。
把四个孩子都送进东京大学的佐藤亮子所写的《高考九成要看母亲》一书中,他们家人常常挂在嘴上的一句话是:“每个人都是不同的。”
所以,他们家人在一起即便偶尔产生矛盾,他们也会很快平息,因为他们知道彼此的区别和界限。
当彼此明白人和人是不同的,然后接纳彼此的差异,而不是想着改变对方,他们的关系就会变得融洽。因为他们知道了彼此是有区别的,也懂得了界限感。
刘若英在《我敢在你怀里孤独》一书中,描绘过她和钟先生婚后的生活状态:
夫妻俩一起出门,去不同的电影院,看不同的电影。两人一起回家,进家门后一个往左,一个往右。两个人有各自独立的卧室和书房,共用厨房和餐厅。
虽然婚后的刘若英跟丈夫是分房而居的,但他们的亲密关系非常好,因为不用刻意去迎合对方,不用刻意改变自己。他们彼此给对方空间,而不是要求对方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
这种婚姻生活的相处模式,我相信很多人,尤其是独立自主,喜欢独处的女性向往的生活。
我反正超级羡慕。
为爱痴狂的女人,真的是爱那个男人爱到不理智吗?我到不觉得。我觉得通常情况应该是爱上了自己为爱情癫狂的剧情。
她喜欢自己演绎一段虐恋,来感动自己。
我猜想这样的人年轻的时候很可能琼瑶剧看多了,亦或者是现如今的言情小说看到迷失自我的地步。
我对这样的女孩子的忠告是:假如有种激情和感受,赶快拿起笔把它写出来,说不定你会成为一个言情作家。
浪费在为一个男人身上,未来的你会后悔的。
这个世界上有一种男人,跟任何一个女人在一起他都是真心的,也会付出很多,不管最后如何结束,最起码在当时是真心的。
可是,他对任何一个女人都不专一,他会有很多个女人。在每个女人的心中都觉得他除了花心,对她还是很不错的。
甚至会有女人觉得他对自己是最好的。
那么,这样的男人我们称作什么呢?大家听好了。是“段正淳”体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