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的歌唱性触键理论
论钢琴的歌唱性触键理论分析
导读:本文通过对如何激发弹奏者学习的兴趣,如何演奏钢琴弹奏中连奏的触键方法,如何培养钢琴弹奏者敏锐的听觉能力及如何针对乐句进行分析,处理问题进行分析及论述,并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提出一些观点及看法,希望对怎样解决钢琴弹奏者的歌唱性触键技术这一问题,有一个较为深刻的认识分析。
钢琴演奏是一项集创造性,情感型,细腻性,表现力等于一身的艺术活动。钢琴演奏者是作曲家与听众的中介与桥梁,他是以体现一度创作的成果――乐谱为基础,并最终完成音乐作品的二度创作,将作品以音响的方式达给听众的。所以,如何使钢琴弹奏具有歌唱性,就成为钢琴演奏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一、激发弹奏着学习钢琴的兴趣
(一)培养钢琴学习兴趣的必要性
任何一种学习,不论它的目的如何,在其终始,乃至整个过程中,兴趣的培养都有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有拉兴趣,学习个体才会产生主观能动性;有了学习的动机,才有一个自觉自愿的学习过程。兴趣是推动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部动力,才有一个自觉自愿的效果,还影响着学习者潜在素质和能力的发挥.教育家赞可夫曾说道教学法一旦触及人类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出高只量有效的作用。
(二)钢琴学习动机培养中的内部因素
1、钢琴学习中的良性循环与恶性循环
每个人都有这样一个本能:追求成功与回避失败。那种通过直观判断能够获得成功的任务,往往能够引起叫高的动机状态;而那种给人感觉难以取得成功的“作业”则使人望而却步。成人如此,儿童更是这样。正式这种追求成功,回避失败的本能心理倾向,产生了学习需要与学习成效之间的制约关系:孩子在良好的学习成效中体验到劳而无功或失败的痛苦与不愉快,进而产生了不愿意再一次遭受这种痛苦的愿望。
2、钢琴学习中意志培养的复杂性问题
意志与品质的培养在任何学习活动中都是非常重要的,在钢琴学习这一高度困难的活动中极其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的。
连音奏法的练习可先从练习弹奏两个音的小连音开始。要求第一个音如同弹奏非连音一样由上向下自然落到键盘上,手指站稳;弹奏第二个音时,重心转移到所要弹奏的手指上使钢琴发音,同时用手腕带动手臂提起来离开琴键。小连音的弹奏练习是学习力量移动的有效途径,小连音的弹奏练习也是三个音,四个音,五个音,及许多音连奏的基础。
(三)连音奏法的触键要点
第一,改变手指的触键部位。不要以指尖,而要以柔软的指面肉垫部位触键。从用指尖触键到用指面部位触键,每一变化层次都可以产生细微的音色变化,因为手指越立起,琴键受力越直接,音色越明亮,而指面平坦会形成一种受力的缓冲,从而对音质产生影响,使声音柔软。
第二,改变手指触键的高度。要得到明亮的颗粒性声音,常需手指的高抬。而对声音柔美的连奏,则不需高抬指,不需要触键的高度,而要求以平稳的贴近键面的方式触键,要做到让手指展平,贴键。
第三,改变手指的触键速度。缓慢的触键是创造柔和歌唱性连奏声音的关键因素,一方面触键速度影响着声音的强弱,触键速度越快声音越强,反之则越弱。
第四,改变触键的用力形式。钢琴触键的用力形式一般包括:垂直方向用力和水平方向用力,柔和。
第五,连奏要求要更多地运用手臂的重量和寻求重量在指间平稳地流动转移。这里强调地运用手臂重量,是指要放松的用上臂重量,单单依靠手指是奏不出圆润而有共鸣的歌唱性声音的。
(四)触键与音色
第一,指力触键,可产生纤细的音色。这种触键,要求手腕放松,只有手指的动作,在音乐作品中,一般用于最轻层次的声音,主要用来演奏精致,典雅的乐段或创造纤弱的伴奏效果。
第二,手力触键,可得到灵活,流畅的音色。用手力触键,主要的要求是手和手指从腕部用力来下键,手腕在下键的那一刻有自然拱起的倾向,掌关节稳定,指型稳定,手腕始终柔软,圆滑。
第三,臂力触键,会得到音响交大,明亮,清澈的音色。这种触键要求前臂和手腕下落时,推下琴键而不能敲下琴键,一般用于音的保持或连奏。
第四,全臂触键,可得到壮丽,洪亮的音色。这种触键法,是要求上臂,前臂,手腕,手和手指密切结合,在下键时共同作用。它多用于力度要求大的乐句和歌剧性旋律。
第五,结合触键法.德国指挥家兼钢琴教师德佩在论文中指出:钢琴并不是只靠手指去弹奏,为有当手指,手腕和手臂等一切参与演奏的肢体,都达到完全的运用时,才能获得满意的音。
三、踏板在连音演奏中的应用
(一)乐句分析在钢琴演奏中的必要性
乐谱上一连串的音符,看来似乎都一样,可是里面藏着隐形的声部。演奏者必须依照左右和声找出哪些音需要多听到一点,哪些音需要少听到一些。
(二)如何进行乐句分析及处理
1、节奏与乐句的联系
平时我们常常会对演奏大师们各具个性的处理而津津乐道。几位钢琴家在局部节奏的变化上具有很大的“家族相似性”。
2、力度结构分句的联系
事实上,演奏家往往不仅通过节奏的变化来表现乐曲的结构,力度的增长和消退也是其中同样重要的一个方面。
从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两位钢琴家不仅通过节奏变化把乐曲的语句,乐节和乐汇的话跟表达得非常明确(这在古典时期的作品中最为典型),并且音量和力度的变化也基本遵循着相似的规律,两次大的起伏分别发生在半终止和乐终止之前。如果再仔细观察,会发现更小的结构单位的划分,在力度变化曲线中也能相应的起伏痕迹。
3、力度与旋律走向的联系
从前面的讨论中,我们会发现演奏表情的规律往往是互相联系,交织在一起的,本质上都是音乐内在约定的种种外在表现。乐段半终止前的那个较大的力度起伏,也可以看作和旋律走向联系在一起,即旋律上攀―力度增长。
4、力度与和声紧张度的联系
旋律仅在很小的范围内徘徊,而音量力度的变化去非常鲜明,这是和声的作用便凸显了出来,音量的最大值在V/ii出现的那个小节,音量变化的曲线与和声紧张度的变化密切关联。此外,音量曲线上音符的位置代表的是该音符演奏的实际时刻。可以发现,在和声较为紧张的区域,局部节奏会被紧缩,较为松弛的区域,局部节奏会被拉宽。
四、演奏者的听觉能力与“歌唱性触键”的关系
(一)钢琴演奏是一门听觉的艺术
听觉是个体对声波物理特性的反映。人的听觉是仅次于视觉的一种重要的感觉。钢琴演奏与声音的信息有关,对钢琴演奏的感受能力,首先是靠音乐的这一实际的感受过程培养起来的。而对自己所演奏的音乐有无敏锐的感觉能力,是钢琴演奏成功的根本前提之一。演奏心里与音响协调同步,也是演奏成功的关键。
(二)钢琴演奏中的听觉能力
钢琴演奏的特征是音响,它的感受主要依赖于听觉。人们头脑中显现的音乐基本上是听觉意象,演奏者对听觉的适应能力是很快的。在听到恒定音响想起始时,主观响度知觉便增高了,很快进入特定的意境之中,诸心理要素也逐渐展开了活动。演奏者倘若抓住听觉与其他各种感觉间某些类似之处,以情感为中介使彼此沟通起来,形成审美通感,对实际的音乐产生敏锐,恰当,强烈而又细腻的心理感应,就能以技巧和内心的体验,有生命的声音动态予以乐曲准确,完美的展现。
钢琴演奏必须融进演奏者主观的心理,生理运动节奏。“听”,是心理的声音上的运用;“听”是耳朵的功能,而凝神细听则是一种心理功能。演奏者内心想象的声音动态是一种精神的形式,而实际演奏的声音及乐谱的符号形式又是一种物质形式的存在,把内心的乐音动态宣接外化为活生生的音响动态,这才是演奏者必须考虑的关键,也是演奏者色彩感觉艺术造诣的显著标志。
总之,做好钢琴连奏技术的演奏,是做到钢琴歌唱性触键的意义所在。相信演奏者通过精辟的情感隐喻理解了音乐的内涵,经过多次包含认知反馈的学习过程后,应该能够在钢琴连奏的演奏方法上取得显著的进步,最终便有可能独立的根据不同的音乐,自动的通过逐渐内在化了的演奏参数的变化和控制能力,构建出一个个精美而充满个性化的情感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