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给妈妈的第一封每周家书:为什么知否很现实?

题图是在Primrose Hill我用手机前置镜头捕捉到的跳跃时刻

(2019.1.4 07:55)

前言

这段话之所以放在家书系列更新之前是因为我想要感谢我妈妈的一个小举动让我决定还是要继续公开来写。

我妈竟然给我写家书的时候会先打草稿,然后誊写在一个本子上。怪不得我妈没有错别字,也没有修改的痕迹。上次在妈妈拍给我的家书照片里看到了她的草稿,才发现这个细节。既然我有这么贴心、暖心的妈妈,我当然要做得更好一些,让更多人意识到我妈的好。

我爱我的妈妈,而且也乐意和她好好解释为什么我们看到同样的内容,有不同的感受。这些不同的感受没有高下之分,但有左右之别,可以创造自己选择看到的现实。

所以,接下来的内容取自2019年我写给妈妈的第一封家书,即对我妈第25封家书的回信。


我最亲爱的妈妈:

这是2019年的第一封家书,我们来谈谈知否和朱一龙。(捂脸)

我昨天也通过网络继续追着看了《知否》的第十六集,不太同意妈妈讲的“虚幻”,反而觉得无比“现实”。

我这样说的理由是:

借古喻今是我们经常在文学艺术作品中见到的一种表达方式。

如果同现实中我们度过的生活来看,妈妈爱看的《阿信》不也不现实吗?文艺作品创造出来的这个世界本来就是为了提供给我们一个镜子,来反思现在的情形。但这个镜子没有必要是和现实生活完全一致,只要能有引起共鸣的地方。

我看了《知否》的原著,齐衡在原著小说中着墨不多,但在电视剧中形象就丰满了不少。我很喜欢剧中人物对他的评价:品貌俱佳。我也认为这是很重要的,人品和相貌都有。他有得到什么好的都想着要给自己的心上人,这样的行为不就是青少年时期情窦初开想要把整个心都掏给对方的写照吗?因为整天想着六妹妹,他没有一举考中功名,也体现出整天想着谈恋爱不好好学习是没法学业精进的现实啊。

其次是剧中对于男权社会中女性地位的刻画,也值得深思。

尽管我们生活在一个一夫一妻制、男女平等写在法律条文里的社会,但不依然是由许多就业的潜规则,以及看似戏谑却映射着不平等的说法,比如“女博士是第三种人”、“女人到了一定年纪不结婚是有问题的”。

这种女性在社会中的境遇因为这部剧的古装背景而得到了更深刻的解读。和以往我们常看到的情情爱爱不同,编剧借女主角明兰和祖母的对话表达了“女性应不应该读书?”这一现实生活中也常引起热议的话题。我摘录了给妈妈看:

明兰:依我看,读书无用这话就是骗人的。若是真无用,那怎么天下男子,都要去赶科场?难道是闲得慌?我觉得这些话不过是男人们希望女人们一辈子浑噩愚昧、乖巧听话、好摆布。

祖母:此话不假。不愿女子读书,那是短见。历朝历代,世家大族的女子,那一个不是从小读书明理。如果女子读书真的无用,他们还会让女儿去受这个罪吗?

所以,这段话与妈妈提到的《大江大河》里面高考改变姐弟俩命运的剧情 是异曲同工,都一样能够让人从更广阔的视角来看待读书学习这件事的意义。

最后我还要承认我是一个很喜欢看娱乐八卦的人。这部戏不仅是饰演男女主角的演员在恋爱期间拍摄的剧集,而且男二号齐衡的扮演者朱一龙也是2018年顶级的流量演员。他因为戏好而爆红。在这之前,他已经在演戏的过程中坚持了十年,塑造了很多角色,但还是能做到“剧抛脸”。也就是说,他的每一个角色都是那个角色,而没有之前角色或者他个人的影子。走红之后,他也还在不断尝试新的角色。我是很佩服这样的信念感,能够把自己作为演员的工作当作一份要不断求新求破的事业。很好奇这样的人能够走多远?又能够让观众感受到多少经由他塑造出来的角色带来的情感共鸣?

因此,从借古讽今的角度来看,联系到演员的戏外人生,我都觉着这部剧挺值得期待,也有现实意义。虚幻与现实,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在我们的理解之中重塑。

希望妈妈之后也会和我分享一些你的感受。

爱你~

香香~

女儿 鑫大

2019年1月4号于伦敦


你可能还对之前公开过的家书感兴趣:

第十四封每周家书:为什么要去设想人生中重要的时刻?

第十三封每周家书:为什么要为自己而活?

第十二封每周家书:为什么要忙里偷闲?

第十一封每周家书:为什么天分没那么重要?

第十封每周家书:为什么要一起跑步?

第九封每周家书:为什么要在琐碎中发现美好

第八封每周家书:为什么提问一下问题就解决了

第七封每周家书:为什么我们都要学习?

第六周每周家书:为什么我们不要做沙发土豆?

第五封每周家书:为什么要明确边界?

第四封每周家书:为什么没有人帮我是一件好事?

第三封每周家书:看不懂为什么还要去看?

第二封每周家书:为什么球迷和粉丝有差别?

第一封每周家书:为什么选择这种形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