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恬被赐死前说了两句话,曹操每次读了都会哭,或许我们错怪他了 2024-08-03 09:13:57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东巡途中患病,到沙丘已身体不支,最终死在行宫。在临终前,秦始皇遗诏,让公子扶苏从北方边境回咸阳主持葬礼,而这封遗诏被解读为立扶苏为新君。此时,跟随车队的李斯、赵高心生恐惧,对死对头蒙恬蒙毅十分不甘,密谋重新写出诏书,让幼子胡亥继位,并发假诏书赐死扶苏和蒙恬。 秦国一统六国后,蒙恬奉命带30万秦国精锐在北方抗击匈奴。这数年的斗争过程中,蒙恬不但收复大面积土地,还让匈奴后撤上百里,不敢对中原丝毫进犯。而后,蒙恬长期镇守在北方边境,并且修筑长城、要塞和直道(秦朝高速公路)。蒙恬蒙毅都来自蒙氏家族,这个家族三代效忠秦王,是秦国王室的“死忠”。更值得称赞的是,到蒙恬蒙毅这代,二兄弟一文一武,不但尽力辅佐秦始皇,而且有勇有谋,尽职尽责。但是,也许是秦始皇的制衡手段玩得太过火,也许是朝堂之上的权力斗争太激烈,蒙氏家族与赵高素来不和,与李斯也谈不上关系好。曾经因为赵高犯罪,蒙毅下令对其处死,两方还结下了“私仇”。这么多年来,虽然秦始皇赦免赵高,可是赵高的心中从未放弃对蒙氏的戒心和仇恨。而发动谋反的另一个关键人物是李斯。相国李斯虽然写的一手好字、虽然是法家精英、虽然有着治理天下的手段,但是,李斯却有着一种偏激的价值观,那就是著名的“仓鼠理论”,李斯认为只有合适的环境才能让人生存发达,即使能力再高的人没有合适的环境,必然没有发展没有空间。这种思维虽然很有道理,但是李斯却没有加入一个先决条件,那就是不论环境还是人,都必须做正确的选择,而不能只因为生存去做盲目的选择。李斯为了自己以后的地位和生存,所以决定同赵高一起密谋,这才制造了这起影响历史的“沙丘事件”。此前不久,因为秦始皇下令坑杀方术士,扶苏直言上书,气得秦始皇把扶苏发配到北方监督蒙恬练兵。而随着秦始皇命丧沙丘,赵高和李斯密谋以后,扶苏和蒙恬立即成为必须除掉的目标。所以,二人同时收到了秦始皇赐死的诏书。扶苏虽然多次顶撞秦始皇,但是他的孝心和对秦朝的忠心却从未有丝毫的偏离。接到诏书后,扶苏当即自尽。而蒙恬不愧是手握30万兵权的大将军,立刻怀疑此事有异。但是,得益于秦朝的权力制度,使者带来的诏书立即发挥作用,蒙恬被卸下兵权,押解到阳周入狱。虽然蒙恬不服赐死的命令,但是已经身不由己。没有兵权、没有武器,他就犹如一介草莽,不能掀起任何波澜。据《史记蒙恬列传》记载,蒙恬在临死前说了两句话:自吾先人,及至子孙,积功信於秦三世矣。今臣将兵三十馀万,身虽囚系,其势足以倍畔,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不忘先主也。这两句话的意思是:祖父、父亲,再加上兄弟二人,不知为大秦积攒了多少功绩。现在,曾经手握30万大军的自己,竟然会深陷牢囚。虽然自己有能力背叛,但是,自己却做不出这样违背家族大义的事。因为,自己不敢辱没了祖辈的教诲,也不敢忘记几代秦王对蒙氏的信任和恩情。随后,蒙恬含冤自尽。其实按照秦朝的权力制度,在使者宣布秦始皇遗诏那一刻起,蒙恬已经注定了必死的结局。即使蒙恬当场反叛,除非他有所准备和蓄谋,否则手下的将领和士兵都会因为惧怕秦朝法律的连坐和严苛而退却,从而导致反叛失败。但是,从忠心耿耿的三世武将,到一句话就送入大牢的囚徒,蒙恬自然心中极为愤怒、不甘和冤屈。而蒙恬的死也导致了秦朝失去重要将领,王朝自断臂膀。后来,陈胜吴广起义、刘邦项羽进攻咸阳,都因此受到极大影响。400多年以后,公元205年,中国历史上一位著名人物对于蒙恬的事非常伤心,竟然哭泣不止,这个人就是三国霸主之一的曹操。根据三国志记载:胡亥之杀蒙恬也,恬曰:......。孤每读此二人书,未尝不怆然流涕也。在这里,曹操的意思是说:蒙恬三代人的忠心让我感触很深,每次读到这里,都伤感流泪啊。那么,为什么曹操看到蒙恬说的这两句话,如此伤感,甚至要达到每次读了都会哭的情形呢?难道真的是曹操被蒙恬的忠心所感动,想想自己的处境,有感而发吗?其实,在曹操说出这句话的时候,正好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在击败袁绍大军之后,逐步消除袁绍的残余势力,此时乘势而发,逐渐做大。而赤壁之战的大败还没爆发,曹操通过一篇慷慨激昂、感情浓烈、气势恢宏的《述志令》向汉献帝、向朝中大臣、向其他各方势力宣扬自己的主张。曹操想表明,我虽然现在位高权重,虽然兵权在握,虽然天子都听我的,可是我的目的是为了匡扶汉室。如果我卸掉兵权,那么不但曹家要遭殃,整个国家都有危险。汉室好不容易恢复的秩序又要乱作一团。我可不是为了虚荣,我是不得已而为之啊。诚恐己离兵为人所祸也。既为子孙计,又己败则国家倾危,是以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此所不得为也。世人常说,曹操是一代奸雄。他挟天子以令诸侯是大逆不道之举,更是因此受到天下各方势力的打击和声讨。就连蜀汉的刘备、诸葛亮,也一直以此来攻打曹操:虽然都是匡扶汉室,可是这个“曹贼”是在窃国。那么,历史上的曹操真的是打着冠冕堂皇的幌子在做阴险的窃国坏事吗?对此,有的学者要问一句:我们冤枉你了?在这篇“述志”以后,曹操让自己的儿子们封侯,但是主动退回三个县的封地,以此表达自己的忠心。可手中的兵权一点也没放松,又抓紧开启战争。且不说曹操在掌控献帝时是多么的霸道,也不说曹操发号施令犹如皇帝亲临一般,就说曹操给汉献帝送去那碗肉汤,就是足足救了这位汉室最后皇帝的一命。有人说,曹操救汉献帝,就是为了增加筹码。可是,现在想想,如果曹操真的没有管汉献帝,让汉朝的皇帝提前几十年死于非命。那么,天下会是一个更加和平的、安静的局势吗?结果是否定的。那会更加混乱,会加剧诸侯割据,让战争发生的更加猛烈。有人说,曹操到死也没篡位当皇帝,尽管要实现这一点他只需要动动嘴皮子就行。从这点来说,曹操确实是忠心的。其实这个说法很有道理!曹操前期靠着汉献帝获得名望和权力,或者因为自己挟天子,才有了足够的声势吸引人才和招募士兵。可是后来,当曹操足够强大时,他仍然没有谋朝篡位的行动。虽然我们不知道他内心的真实想法,可是曹操为什么不踏出那成为天子的一步呢?根据《三国志》记载,曹操是汉朝相国曹参的后人,他父亲是大宦官曹腾的养子。曹操虽然聪明好学,放荡不羁,可是从最开始就在汉朝的官场升迁,并且受到父亲曹嵩的影响。所以,曹操从骨子里也养成了一些对汉朝的归属感。曹操说要匡扶汉室,说要“迎天子”,相信是有可信度的。除了外界诸侯们的威胁和各地对他忠诚的怀疑以外,曹操没有登上皇帝的位置,相信这与他对汉朝的归属和寄托是分不开的。所以说,曹操在乱世中也许真的曾利用挟持天子的机会做过让自己获利的事,可是他的内心中也许真的有一个匡扶汉室的计划和目标。当曹操看到蒙恬三代忠心耿耿的效忠秦皇,可是还落得一个冤死的下场。而自己也是三代忠心汉室,可是还要落得一个“谋朝篡位”的骂名,顿感冤枉,伤感哭泣。看到这里才发现,或许我们错怪了他,错怪了这位心怀天下的“忠臣”。 赞 (0) 相关推荐 蒙恬临刑前说了段话,曹操每次读了都会哭,或许我们错怪他了 我国历史上的三国时期,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期.这其中有一个众所周知的人物,他就是曹操.三国中势力最大的魏国国主.也是在历史上引起过热烈争论的人物.有的人说他是一代奸雄,挟持了汉天子,居心叵测!有的人则认 ... 蒙毅、蒙恬手握重兵,为何不扶持太子扶苏,反而束手就擒被赐死 微光海洋关注 2020-12-20 09:44 大图模式 秦始皇于公元前210年(始皇帝三十七年),在第六次巡游天下途中患病,最终驾崩于沙丘平台.始皇帝在驾崩前给公子扶苏写了一封盖有皇帝玺印的诏书,让 ... 扶苏与胡亥,是天命所归还是纯属偶然? 文/子非鱼 一 亡秦者胡,我们现在认为的"胡"是指胡亥. 但其实胡亥即位的时候,秦帝国已经被始皇帝折腾的外强中干了,胡亥的即位不是导致了秦的灭亡,只是加速了秦的灭亡. 可以推断,即 ... 爱因斯坦临死前说了两句话,护士却没听懂,死后大脑被切成240片 如果要评选人类历史上最聪明的人,爱因斯坦绝对能够名列其中.如果说牛顿开启了人类认识大自然的新时代,那么爱因斯坦则开启了人类按照自己的意愿改造大自然的新时代,借助于爱因斯坦的很多理论,人类开始摆脱了空间 ... 爱因斯坦死前说了两句遗言,护士却没听懂,死后大脑被切240片 爱因斯坦到底有多伟大?这个从历史上最伟大科学家的排名中可见一斑,排第一第二的永远都只有俩人,不是牛顿就是爱因斯坦,其实无论谁在前面,其实都不影响排名第二那位科学家的卓越贡献! 但伟大如爱爱因斯坦的科学 ... 范蠡死前,留下1句话,如果白起、韩信、岳飞读懂了,就不会冤死! 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 中国古代历史上有很多著名的商人,如范蠡.吕不韦.沈万三.胡雪岩等,他们腰缠万贯,富可敌国. 在这众多商人中,范蠡的成就是非常高,他不仅帮助越王勾践复国,还能急 ... 复习 | 家长陪写作业前先说两句话,孩子写作业就不用愁,学习效率也很高 很多家长为辅导作业而发愁,更有的家长理解不了老师的意思,在解决不了孩子的学习问题和作业的时候,家长就崩溃了.觉得教育难,做家长更难,还有的家长无法理解老师的要求,一怒之下退出家长群,表示再也不想管孩子 ... 傅佩荣:人这一生怎样过,才算精彩?王阳明临终前说了两句话… 人最后总要跨过死亡的门槛,请问你往何处去? 每个人都希望这一生过得很精彩,但怎么样叫做精彩? 要注意到人生的4个阶段,以及4个层面. 有关人生的4个阶段,这里要特别介绍一下印度一个传统的观念,可以给我 ... 大奸臣先是杀皇帝,后是玷污了皇后,死前的两句话却成了千古名言! 在我国历史上,每一个朝代的灭亡除了皇帝的原因外,也绝对少不了奸臣的存在,而这些奸臣也正是把王朝推向灭亡的主要推手之一.实际上,我国无论是哪一个朝代,都有奸臣,即使是外国历史上最为鼎盛时期的唐太宗时期同 ... 隆美尔被赐死前,拦住了要反抗的儿子,儿子晚年回忆:父亲是对的|士兵|德军|曼弗雷德 德国和欧洲发发行量最大的日报曾采访过隆美尔的儿子曼弗雷德·隆美尔,问及:"隆美尔元帅事先是否知道1944年7月20日对希特勒的刺杀?" 曼弗雷德·隆美尔答道:"他不知道, ... 蒙恬自杀前说了两句千古名言,曹操推崇备至,每受委屈时必读一遍 壹号风云档案 在封建伦理观念下,无数忠臣良将丢失了性命.秦昭襄王怀疑白起功高盖主而将其杀害,史称为"杜邮之戮".秦国历史上,还有一位手握30万重兵的名被赐死.他就是被秦始皇敬重的蒙 ...
秦国一统六国后,蒙恬奉命带30万秦国精锐在北方抗击匈奴。这数年的斗争过程中,蒙恬不但收复大面积土地,还让匈奴后撤上百里,不敢对中原丝毫进犯。而后,蒙恬长期镇守在北方边境,并且修筑长城、要塞和直道(秦朝高速公路)。蒙恬蒙毅都来自蒙氏家族,这个家族三代效忠秦王,是秦国王室的“死忠”。更值得称赞的是,到蒙恬蒙毅这代,二兄弟一文一武,不但尽力辅佐秦始皇,而且有勇有谋,尽职尽责。但是,也许是秦始皇的制衡手段玩得太过火,也许是朝堂之上的权力斗争太激烈,蒙氏家族与赵高素来不和,与李斯也谈不上关系好。曾经因为赵高犯罪,蒙毅下令对其处死,两方还结下了“私仇”。这么多年来,虽然秦始皇赦免赵高,可是赵高的心中从未放弃对蒙氏的戒心和仇恨。而发动谋反的另一个关键人物是李斯。相国李斯虽然写的一手好字、虽然是法家精英、虽然有着治理天下的手段,但是,李斯却有着一种偏激的价值观,那就是著名的“仓鼠理论”,李斯认为只有合适的环境才能让人生存发达,即使能力再高的人没有合适的环境,必然没有发展没有空间。这种思维虽然很有道理,但是李斯却没有加入一个先决条件,那就是不论环境还是人,都必须做正确的选择,而不能只因为生存去做盲目的选择。李斯为了自己以后的地位和生存,所以决定同赵高一起密谋,这才制造了这起影响历史的“沙丘事件”。此前不久,因为秦始皇下令坑杀方术士,扶苏直言上书,气得秦始皇把扶苏发配到北方监督蒙恬练兵。而随着秦始皇命丧沙丘,赵高和李斯密谋以后,扶苏和蒙恬立即成为必须除掉的目标。所以,二人同时收到了秦始皇赐死的诏书。扶苏虽然多次顶撞秦始皇,但是他的孝心和对秦朝的忠心却从未有丝毫的偏离。接到诏书后,扶苏当即自尽。而蒙恬不愧是手握30万兵权的大将军,立刻怀疑此事有异。但是,得益于秦朝的权力制度,使者带来的诏书立即发挥作用,蒙恬被卸下兵权,押解到阳周入狱。虽然蒙恬不服赐死的命令,但是已经身不由己。没有兵权、没有武器,他就犹如一介草莽,不能掀起任何波澜。据《史记蒙恬列传》记载,蒙恬在临死前说了两句话:自吾先人,及至子孙,积功信於秦三世矣。今臣将兵三十馀万,身虽囚系,其势足以倍畔,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不忘先主也。这两句话的意思是:祖父、父亲,再加上兄弟二人,不知为大秦积攒了多少功绩。现在,曾经手握30万大军的自己,竟然会深陷牢囚。虽然自己有能力背叛,但是,自己却做不出这样违背家族大义的事。因为,自己不敢辱没了祖辈的教诲,也不敢忘记几代秦王对蒙氏的信任和恩情。随后,蒙恬含冤自尽。其实按照秦朝的权力制度,在使者宣布秦始皇遗诏那一刻起,蒙恬已经注定了必死的结局。即使蒙恬当场反叛,除非他有所准备和蓄谋,否则手下的将领和士兵都会因为惧怕秦朝法律的连坐和严苛而退却,从而导致反叛失败。但是,从忠心耿耿的三世武将,到一句话就送入大牢的囚徒,蒙恬自然心中极为愤怒、不甘和冤屈。而蒙恬的死也导致了秦朝失去重要将领,王朝自断臂膀。后来,陈胜吴广起义、刘邦项羽进攻咸阳,都因此受到极大影响。400多年以后,公元205年,中国历史上一位著名人物对于蒙恬的事非常伤心,竟然哭泣不止,这个人就是三国霸主之一的曹操。根据三国志记载:胡亥之杀蒙恬也,恬曰:......。孤每读此二人书,未尝不怆然流涕也。在这里,曹操的意思是说:蒙恬三代人的忠心让我感触很深,每次读到这里,都伤感流泪啊。那么,为什么曹操看到蒙恬说的这两句话,如此伤感,甚至要达到每次读了都会哭的情形呢?难道真的是曹操被蒙恬的忠心所感动,想想自己的处境,有感而发吗?其实,在曹操说出这句话的时候,正好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在击败袁绍大军之后,逐步消除袁绍的残余势力,此时乘势而发,逐渐做大。而赤壁之战的大败还没爆发,曹操通过一篇慷慨激昂、感情浓烈、气势恢宏的《述志令》向汉献帝、向朝中大臣、向其他各方势力宣扬自己的主张。曹操想表明,我虽然现在位高权重,虽然兵权在握,虽然天子都听我的,可是我的目的是为了匡扶汉室。如果我卸掉兵权,那么不但曹家要遭殃,整个国家都有危险。汉室好不容易恢复的秩序又要乱作一团。我可不是为了虚荣,我是不得已而为之啊。诚恐己离兵为人所祸也。既为子孙计,又己败则国家倾危,是以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此所不得为也。世人常说,曹操是一代奸雄。他挟天子以令诸侯是大逆不道之举,更是因此受到天下各方势力的打击和声讨。就连蜀汉的刘备、诸葛亮,也一直以此来攻打曹操:虽然都是匡扶汉室,可是这个“曹贼”是在窃国。那么,历史上的曹操真的是打着冠冕堂皇的幌子在做阴险的窃国坏事吗?对此,有的学者要问一句:我们冤枉你了?在这篇“述志”以后,曹操让自己的儿子们封侯,但是主动退回三个县的封地,以此表达自己的忠心。可手中的兵权一点也没放松,又抓紧开启战争。且不说曹操在掌控献帝时是多么的霸道,也不说曹操发号施令犹如皇帝亲临一般,就说曹操给汉献帝送去那碗肉汤,就是足足救了这位汉室最后皇帝的一命。有人说,曹操救汉献帝,就是为了增加筹码。可是,现在想想,如果曹操真的没有管汉献帝,让汉朝的皇帝提前几十年死于非命。那么,天下会是一个更加和平的、安静的局势吗?结果是否定的。那会更加混乱,会加剧诸侯割据,让战争发生的更加猛烈。有人说,曹操到死也没篡位当皇帝,尽管要实现这一点他只需要动动嘴皮子就行。从这点来说,曹操确实是忠心的。其实这个说法很有道理!曹操前期靠着汉献帝获得名望和权力,或者因为自己挟天子,才有了足够的声势吸引人才和招募士兵。可是后来,当曹操足够强大时,他仍然没有谋朝篡位的行动。虽然我们不知道他内心的真实想法,可是曹操为什么不踏出那成为天子的一步呢?根据《三国志》记载,曹操是汉朝相国曹参的后人,他父亲是大宦官曹腾的养子。曹操虽然聪明好学,放荡不羁,可是从最开始就在汉朝的官场升迁,并且受到父亲曹嵩的影响。所以,曹操从骨子里也养成了一些对汉朝的归属感。曹操说要匡扶汉室,说要“迎天子”,相信是有可信度的。除了外界诸侯们的威胁和各地对他忠诚的怀疑以外,曹操没有登上皇帝的位置,相信这与他对汉朝的归属和寄托是分不开的。所以说,曹操在乱世中也许真的曾利用挟持天子的机会做过让自己获利的事,可是他的内心中也许真的有一个匡扶汉室的计划和目标。当曹操看到蒙恬三代忠心耿耿的效忠秦皇,可是还落得一个冤死的下场。而自己也是三代忠心汉室,可是还要落得一个“谋朝篡位”的骂名,顿感冤枉,伤感哭泣。看到这里才发现,或许我们错怪了他,错怪了这位心怀天下的“忠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