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渡海荐书第七期---推荐《哲学并不神秘》
今天推荐这本书,书名是《哲学并不神秘》
这本书都不是今年或去年出版的新书,而是我很早就购买,但是置于高阁,一直没有认真阅读的书。
这些天因为众所周知的新冠病毒疫情,滞留在家,无法回到武汉,回到武汉也不能开展工作,于是就选择了一些自己以前购买的书进行阅读与推荐。
我有买书的癖好,读大学、研究生的时候就买了许多书,运回老家,运费都花了一两千,但买来的书大多也就是买来了,翻过了,觉得好,但甚至浏览都未必浏览,总以为以后总是会有时间,但哪里那么多时间呢?
而如果书不读,不思考,那么书是书,人是人,彼此没啥关系。书是蠹虫的食物,是可回收垃圾,是旧书摊的商品,但不是人的精神食粮,也不是进步的阶梯,顶多是个摆设,是个念想而已。
现在这些书成了回忆,让我回忆起青春岁月,回忆起我许多想法成型的过程。
《哲学并不神秘》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这本书属于现代科技与人文大观的一本,这一套丛书我基本都买了,但也基本都没看。充满了智力上的野心,但实现的实在有限。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很早就对哲学类的书籍感兴趣,认为这类书籍可以给我带来解决问题的智慧,可以解答根本的问题,思考清楚了,则人生都有了指导。
现在的认识自然不再那么简单,仍然对哲学充满了亲近感,但早已不再奉若圭臬,认识到更靠谱的知识还是来自于科学,而个人哲学指导自己就好,还有许多哲学都是无意义的呓语。对了,看一本网络小说《大医凌然》,里面有一句话说的有意思,哲学系的学生看其他同学,老师都是S B,医学系的学生则不然,谁是学霸,谁是学渣,师兄师长的师道尊严等都标准明确,界限分明。
嗯,所以就我个人而言,在哲学并不神秘之前,我觉得哲学并不神奇,没啥了不起,不知道也并不影响一个人深入思考,知道了也不意味着这个人多有本事,学的不好还很容易将一个人学的神神叨叨,自以为是,离幸福越来越远,当然也许已经觉得幸福并不重要吧。
再说回哲学,我因为对哲学亲近,还是听闻过不少哲学方面的老师的,对他们也充满了尊敬,像研究康德哲学的邓晓芒先生,研究预言哲学的李天命以及徐友渔先生,学贯中西的傅佩荣先生以及写《物演通论》,提出递弱代偿的王东岳先生等。对了,还有上过奇葩说,热爱辩论的周玄毅老师。
他们的书籍,课程我多少都听过一些,颇有启发。我印象中还有将哲学与心理治疗结合在一起的,譬如有一本书《哲学是一剂良药》,我特别喜欢。而斯多葛学派的思想帮助我们坦然面对人生的挑战也非常有帮助。
总之,哲学的帮助在于有时能够指导你更好地解决问题,如果不能解决问题,至少你可以解决自己的思想问题,不因为解决不了的问题而钻牛角尖。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网上可以阅读:
https://max.book118.com/html/2018/0331/159532116.shtm
关于哲学的有一本小说色彩的读物,非常有名,我读过一遍,也很有意思,就是《苏菲的世界》。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还有一位顶顶大名的哲学家,就是丹尼尔.丹内特,他与科学更亲近,被万维钢老师誉为活着的最牛掰的哲学家,他写过不少令我大开眼界的书,譬如《达尔文的危险观念》《自由的进化》等。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丹内特在《直觉泵》中,明确反对想要研究哲学的人从哲学史入手,认为对于哲学史的描述与对于哲学问题的思考完全是两回事。我们研究哲学问题应该从问题出发,看针对某个问题科学上有什么见解,有什么还不知道,然后利用哲学思维提出一些可供探索的好问题,他更推崇将哲学思考与科学研究结合起来,而不是闭门造车,一个劲地玄想,我觉得他讲的很有道理。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所以,《哲学并不神秘》这本介绍哲学史的小册子有什么意义呢?
我个人觉得其意义在于:
1,看看哲学家们在思考什么问题,有什么思考的结论;
2,看看自己有什么感兴趣的问题以及感兴趣的哲学家在思考什么;
3,增长一些见识,看个热闹。说得粗俗一点,在合适的时候装装bi。
如此而已,千万不要以为看了哲学史,就了解了哲学家,了解了其中的精妙之处。这本书的目录也很有意思,作者将哲学史分成了三大块:
1, 中国哲学史;
2,西方哲学史;
3,印度哲学史。
在西方哲学史中,我没看到我感兴趣的休谟的介绍,在印度哲学史中,我也看不到我喜欢的克里希纳穆提的影子,这都是作者的选择与自己兴趣的不一致。
我找了作者李秋零老师的一些基本情况: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李秋零,出生于1957年,河南唐河人,哲学博士,现任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专职教授,哲学系/宗教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香港汉语基督教文化研究所特邀研究员,清华大学道德与宗教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黑龙江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特邀研究员、辽宁大学哲学系客座教授等。
参与编著,翻译的作品有三十来部。
---引自百度百科
https://baike.baidu.com/item/%E6%9D%8E%E7%A7%8B%E9%9B%B6/2345251?fr=aladdin
这本《哲学并不神秘》,在网上可以看到:
http://ishare.iask.sina.com.cn/f/6055455.html
对这本书,我最感兴趣的部分是: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下面是读这五节的摘录与评述:
49. 知识就是有学问的无知
49.1 我们的一切认识都产生自比较,即都是把未确定的对象与确定的对象进行比较。但比较只能局限在有限事物的领域,有限者是不能与无限者进行比较的。所以,无论我们在有限事物的领域里的知识如何增加,都不可能达到对无限的认识。
这就像是多边形与外接圆的关系,无论我们怎样增加多边形的边的数目,多边形只会越来越接近外接圆,但永远不会与圆相等。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49.2 求知乃是人的本性,把握上帝更是一个基督徒的最高任务和人生的最高目标。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去把握上帝呢?
库萨认为,既然上帝是不可理解的,我们就不能以理解的方式,而只能以非理解的方式去把握上帝。具体地说,可以借助某种符号把握上帝。
库萨认为,数学符号是把握上帝的最理想符号。因为数学符合最远离感性事物,最纯粹,同时是我们自己理智的创造物,我们能够精确地认识它。
圆弧不是直线,但是,圆弧所在的圆越大,它就越接近直线;设想圆弧所在的圆无限大,这样,圆弧就与直线相等了。意味着在无限的数学图形中,圆就是直线;无限的圆与一切数学图形都相等。这样的无限的数学图形只能有一个。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圆心角趋近于零的时候,圆弧长与弦长相等(没找到相关证明,但与库萨表达的是一个意思,直观感觉是对的。)
绝对的无限就是一切事物,在无限中,一切事物都没有任何区别。正因为如此,我们也就不能对无限有任何规定。这样的无限也就是上帝。
49.3 由于这样的认识并不是建立在经验和推理之上的,而是借助类比和超越实现的,所以,它并不是一种精确的认识,而是一种“无知”。
但是,它又不是绝对的一无所知,而是一种近似的,猜测性的知。它虽然不是真理,但却包含着真理的成分,并且可以随着认识的改善越来越接近真理。
49.4 上帝作为“一”存在于万物的“多”之中,因此,认识万物也就是认识上帝,对万物的认识越充分,就越接近上帝的真理。
在这种意义上,我们又是“有学问的”。更何况,我们能够认识到无限的上帝不可知,认识到我们的认识能力不足以认识无限的上帝,这本身就是“学问”。我们对自己的无知认识得越深刻,就越是“有学问”。“有学问的无知”正是在这种意义上使用的。
49.5 库萨把真理和对真理的把握看作一个无限的过程,使真理不再是一种僵死的,一成不变的,可以一劳永逸地把握的教条,体现了近代哲学的精神。
因此,一些西方学者把库萨看作是西方近代哲学真正的创始人。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百度百科 库萨的尼古拉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BA%93%E8%90%A8%E7%9A%84%E5%B0%BC%E5%8F%A4%E6%8B%89/10665142?fr=aladdin
评述:
红字部分意味着在无限的数学图形中,圆就是直线;无限的圆与一切数学图形都相等。我不知道是如何推出来的,感觉就像想当然尔。
我同意他讲的结论,僵死的,一成不变的,可以一劳永逸地把握的教条绝不是真理。但是否真有绝对真理?他认为肯定是有的,譬如上帝就代表绝对真理,我存疑,凭什么肯定呢?
我们的一切认识都产生自比较,即都是把未确定的对象与确定的对象进行比较。但比较只能局限在有限事物的领域,有限者是不能与无限者进行比较的。---这个认识论问题很有意思。我想到了几点:
1,一切认识都产生自比较吗?
丹内特与康德好像都认为人天生并非白板,而是天生就有某些认识。
2,确定的对象,未确定的对象是什么意思?
能确定的不就是我们的经验与相应的逻辑推理么?未确定的则是不能通过经验或者逻辑推理认识,而是利用类比法则进行的类比,如果在其他可确定的方面一致,那么在尚未确定的方面就可以极大概率地推测也一致。
有学问的无知,很有点苏格拉底“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无所知”的味道。但感觉更像是语言的游戏。一无所知是指对于所谓绝对真理的一无所知,苏格拉底指的是伦理法则方面的内容,而不是自然规律方面的内容,他自承自己在这方面并没有什么思考。
我还是更喜欢万维钢老师讲的,当前科学理解就是所谓的天,对于当前科学理解的把握与相信,就是了解并把握了通天之道。而至于天外有天,当前科学理解之外还是有更新,则是后话了。如果当前的行动需要依据什么决策的话,就应该是当前科学理解。
-----------------------
“手眼通天”的“天”,就是我们专栏特别强调的一个词,叫“当前科学理解”。
当前科学理解,是一线科学家穷尽人类目前所有的知识,对一个事物最好的判断。对科学家来说,它是新研究的出发点和讨论的基本线;对一般公众来说,它可能是认知的天花板。考虑问题得考虑到这个高度,才算精英。
当前科学理解不一定就是对的,科学家和学者们还有各种争论,但是拥有这些思想,你就可以说是一个手眼通天的人。谁也不敢用神神叨叨的东西忽悠你,谁也不能用什么大词儿欺负你,谁也别想在智力上碾压你。
通天的人不能一天到晚只琢磨对生计有用的东西,我希望你有一颗赤子之心,有宇宙那么大的格局。为此我们要讲一些打磨世界观的东西,我们专栏这一季就以爱因斯坦相对论开头。
相对论本身对业余选手并没有直接的价值,但是如果你能重复一遍物理学家心中的纠结,感受一点科学发现的体验,演练一把思辨的本事,你会获得一个不一样的气质。如果连相对论你都琢磨过,还有什么思想是高不可攀的呢?
当然你不能指望只从一个每天十几分钟的专栏中得到手眼通天的能力。真正的本事来自枯燥的训练、真实世界的反馈、成败的苦乐和刻意练习。但是我们专栏能带给你胆量。
----引自 精英日课第三季的发刊词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
50 知识就是力量---英国经验论的鼻祖弗兰西斯.培根
50.1 培根极力推崇科学,认为科学能够造福人类,它不仅是一种改造自然的力量,同时也是治理社会的力量。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50.2 培根认为,科学要复兴,就必须首先清除妨碍人们得出正确认识的“假相”。假相一共有四种: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外交辞令即适合于外交场合的话语。借指客气、得体而无实际内容的话。“外交辞令”被称为"没有错误的废话" 。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关于可能性,阿莫斯认为,大多数人只有三种设定:“将会发生、不会发生和也许”。
三种意识设定造成的困惑是普遍现象。人们认为如果某件事情发生的概率为80%,那就表示它一定会发生。概率具有根深蒂固的反直觉天性,某件事发生的概率为80%意味着有20%的概率不会发生。
科学家以一种截然不同的方式谈论概率。他们喜欢不确定性,至少接受它,因为在关于现实世界的科学模型中,确定性是虚幻的。
如果一切都不确定,那么我可以得出结论,两种或三种意识设定有致命缺陷。是或否表示的是确定性,必须去掉。唯一保留的设定是”也许“,这是人们本能地想要避免的设定。
”也许“必须再细分为不同程度的可能性。一种方法是使用模糊的字眼,例如”很可能“或者”不大可能“,但是我们已经分析过,这会产生危险的歧义。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科学家才会偏好数字。这些数字应该在预测者掌控能力范围内进行合理的细分,也就是说,可以是10%、20%、30%……或者10%、15%、20%……或者10%、11%、12%……细分程度越高越好,但是颗粒度必须体现实际的差别,这意味着,预测概率为11%的结果实际发生频率确实比12%的结果低1%,比10%的结果高1%。这种复杂的意识设定是概率思维的基础。
对我们而言,概率思维与更容易出现在我们脑海里的两种或三种意识设定相比较,就像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生物:鸟与鱼。它们建立在对现实的不同假设和不同处理方法的基础之上。熟悉其中一种思维方式的人可能会感觉另一种方式极其陌生。
---引自《十分钟读完《超预测》》
作者:十分钟读完一本书
链接:https://www.jianshu.com/p/4dcac4323c43
人们未经批判地盲从传统的或当时流行的各种科学或哲学体系,原理和权威所造成的错误认识。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当年,有人处处说爱因斯坦的理论错了,并且说有一百位科学家联合作证,爱因斯坦知道了这件事,只是淡淡的笑了笑,说,一百位?要这么多人?只要证明我真的错了,一个人出面便行了。
50.3 人们怎样获得正确的认识呢?培根曾经提出过一个著名的比喻:经验主义者好像蚂蚁,只知道收集材料;理性主义者好像蜘蛛,只知道吐丝结网;真正的科学研究者应该像蜜蜂,既要采集材料,又要改变和消化材料。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50.4 培根提出了近代经验论的基本原则:“一切知识来源于感觉经验。”他认为,感性自然是我们的认识对象,解释自然的全部工作都是从感觉经验出发的,感觉经验是认识的起源和基础,是认识与自然联系的桥梁,同时,经验的事实也是检验认识成果真假的标准。
认识的目的在于把握自然物的“形式”,即仅凭感官无法把握的本质,因此就必须有思维的参与,用思维辨别、整理、加工感觉得来的材料,所谓经验与理性联姻。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50.5 培根还把科学实验引入认识论,认为“一切比较真实的对于自然的解释,乃是由适当的例证和实验得到的。感觉所决定的只接触到实验,而实验所决定的则接触到自然和事物本身。”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随机双盲对照试验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评述:
弗兰西斯.培根是很有意思的一位哲学家,他汲汲于功名利禄,人品不好。但见解确实非凡。
他说的“知识就是力量”是时代的最强音。他提出的实验方法,促进了自然科学长足的进步。
可惜社会的演化无法做严格的控制实验,所以社会科学得出的结论往往听听就好, 不能太当真。
弗兰西斯.培根的随笔集,也是难得的佳作。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51 我思想,所以我存在---大陆唯理论的创始人笛卡尔
51.1 笛卡尔把数学看作是哲学的典范,决心仿效数学,寻找出哲学的自明的,无可置疑的公理,并从中演绎出其他一切原理和整个体系。
他认为,这个作为出发点的原理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1,它必须是明白而清晰的,即自明的,不能是推论的结果,因为推论是需要前提的。因此,它必须是理智直观的结果。
2,它必须是了解物理世界的先决条件,也就是说,没有它我们就不能了解物理世界,但脱离开物理世界我们同样可以了解这原理。
最后笛卡尔从怀疑自己的存在开始,把证明自己的存在当作整个哲学的第一原理。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51.2 笛卡尔认为,现有的观念和原则都是不可靠的,因此思维不能从现成的原理出发,而是必须通过普遍的怀疑来清除不可靠的东西,从而找到一条不可置疑的原理,并因此构成整个体系的坚实可靠的基石。
我们一向当作真实可靠的感性知识实际上是不可靠的,因为感觉有时是会骗人的,有时我们的清晰的感觉只不过是一场梦幻,所以感觉是值得怀疑的。甚至理性的思维,都是可以怀疑的。
这里的怀疑并不是简单的否定或排除,而只是一种悬置,表明这些东西的存在与真实性并不是自明的,而是有待于考察和证实的。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所谓“悬置”判断,即由于任何意见都有两面性,我们无法把握事物,因此应该悬置判断。
中期怀疑主义对斯多亚学派的批判也集中在这一点。斯多亚学派的知识论认为初生的灵魂作为一块白板,认识起源于外物作用在我们心中所产生的表象。表象又分为能理解和不能理解的两类。不能理解的表象不是从真实的对象产生的,就算是从真实的对象产生的,也不和对象自身相符;而真理的标准在于能理解的表象,这种表象产生于真实的对象,并且是与对象自身相符合以印记的方式打在灵魂之上的,这种表象是可以理解那个对象的,因而是清晰的。
而中期怀疑主义正源于对此的批判,在阿尔凯西劳看来,
能理解的表象也仅仅是一种表象,是对对象的反应与描述,并非客体本身,那么又如何保证客它为真?
而且,客体本身就是需要我们去认识的,我们又怎能通过一个待认识的对象的表象去认识真理?
再者,如果存在不能理解的表象,那么能理解的表象和不能理解的表象怎么区分?
最后,感觉系统本来就是含混的工具、错误的根源,把知识建立在感性印象上是否本身就是错误的?
因此结论只能是:不存在可理解的印象,没有任何事物可以被理解与把握。这也是“悬置”判断的根由所在。
---引自《 怀疑主义——打碎独断论的迷梦》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51.3 但是,怀疑本身却已经表明了一个无可怀疑的事实,即“我在怀疑”。
我可以怀疑一切,这在逻辑上都是允许的,但我不能怀疑“我在怀疑”。我越是怀疑“我在怀疑”,就越是证明“我在怀疑”。
而怀疑也就是思想,所以“我在思想是一个无可置疑的事实。既然肯定我在思想,也就必须肯定我的存在,因为如果我不存在我就不能思想”。
这样,笛卡尔就得出了“我思想,所以我存在”的结论。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51.4 笛卡尔开始从“我思想,所以我存在”出发构建他的整个哲学体系。他认为,“我”是一个实体,它的全部本质或本性只是思想,所以又叫心灵。
心灵或我是一个思想的实体,但是,“我在怀疑”这一事实表明我的存在不是最完满的,但我又意识到我心中分明有一个无限完满的上帝观念,这个无限完满的观念不可能出自不完满的我,必定是由一个“无限完满的实体”放到我心中的,这个实体就是上帝。
我心中的一切观念都是上帝给的。
现在,我意识到自己心中分明有关于外部世界物体的观念,它们肯定是真实的,因为上帝作为无限完满的实体不会欺骗我,所以外界物体也是存在的,它是广延的实体。
51.5 笛卡尔指出,上帝是绝对的最高的实体。心灵和物质是相对的实体,是从属于上帝实体的。
心灵实体具有思维的属性,但不具有广延、物质实体具有广延,但不具有思维。
两者性质不同,各自独立,互不发生影响。
笛卡尔就在这三个实体之上建立起他的整个哲学体系。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评述:
语言哲学对概念进行分析,认为很多看似高深的哲学问题,其实是概念含糊造成的结果。
我就想到了关于存在以及我的概念。笛卡尔因为体会到“我在怀疑”,所以肯定我的存在。问题是自我是什么呢? 不久,休谟就在《人性论》,否定了自我的独立存在。
而且存在也很有意思,我们能够写作,可以创造人物角色,现在更是有了电视,电脑游戏等等,在这些媒体里面也有丰富的人物角色,他们也会思考,怀疑,甚至可以超脱逻辑,如果是在网络小说或改编的影视剧中,这时候,从他们的角度看,他们当然存在,但实际我们关心的是我们是否是独立的存在,不是可以轻易抹杀的存在,不是被另外的智慧生命所决定的存在。
但很可惜,我们既得不到肯定的结论,也无法否定,我们现在就是不知道而已。并不能确认我们不是计算机模拟出来的人物,而且我们的被抹杀不是太简单太平常了么?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那些意外,天灾,现在的瘟疫都很容易就将我们抹除了。而至于决定论,就我看到的思考,丹内特是认同在物理学层面,我们都是被决定的,世界是决定论的,但是在进化的层面,我们又是可以调整自身,可以认知升级,并且没人可以预测被决定的命运是如何,预测也都是瞎猜而已。
而在笛卡尔进一步推断因为“我在怀疑”,所以我的存在不是最完满的,这个论断的假设前提是如果是完满的存在是不会怀疑的----这种不就是一种没有依据的独断么?他怎么能独断完满或不完满具有的特性呢?
进而他又由自己却有无限完满的上帝观念,得出上帝的必然存在。这里又有两处逻辑上的跳跃:
1,只有完满的实体才能想象或者说拥有完满的观念
2,我不完满,我有完满的上帝观念
由是,必然有完满的上帝,而且是他将观念给了我。
对于缺乏上帝信仰的我而言,觉得这真是很搞笑的论断。但是我想起了革命时代,人们对于在地上建立天国的想象,他们因观念产生行动,最终发现不但没有建立天国,而且奔向了地狱。
因此,顾准,诚实面对这一切的他,才坚决,彻底地从理想主义走向经验主义。告别天国的幻想,不相信有什么历史的必然。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但理性主义的先验主义的部分认识,我是认同的,我同意丹内特的看法,人出生并不是一个白板。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最后,笛卡尔关于心灵与身体不相互作用,彼此独立,则太有悖于生活经验。后来也有学者进一步反思,认为甚至理性也离不开人的情感,离不开人的身体。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不过,笛卡尔提到物质实体的广延特性,也很有意思;认为物质实体不具有思想,自然没有意识。
以前对这些都没啥想法,现在听了万维钢老师讲物质的本质,很有意思,他提到学界对于物质的本质并没有认识,这是一个很复杂很困难的问题,人们的猜测是或者一切都是幻觉,或者电子也具有意识。
这倒更像是贝克莱或者莱布尼茨的观点了。
是笛卡尔“第一哲学”特有的哲学术语。就是物质的基本属性 , 即物质的空间属性,即所谓的长宽高, 凡是物质必然占据空间 , 这就是广延 。
52 从“知识就是力量”到世界不可知---综论英国经验论的发展
52.1 培根创立的经验论经过他的本国同胞霍布斯(1588--1679),洛克(1632--1704),贝克莱(1685--1753)和休谟(1711--1776)等人的发展,最终却得出了世界不可知的结论,这恐怕是培根所始料不及的。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52.2 严格说来,英国经验论作为一个完整的哲学形态是从洛克开始的。洛克对笛卡尔等人的天赋观念论进行了系统的批判,认为人的心灵最初“是一张白纸,上面没有任何记号,没有任何观念”。
观念是由经验得来的,经验就是对外界事物的观察(感觉,即外部经验)或者对我们心灵的内部活动的观察(反省,即内部经验)。
心灵借助感觉或反省直接得到的是简单观念,此时心灵完全是被动的。
心灵的主动性表现在它能以简单观念为材料来构筑各种复杂的观念,例如通过结合构成复合观念,通过联系构成关系观念,通过抽象构成一般观念。
所有的知识都是由观念组成的。
52.3 贝克莱认为,一切知识都起源于观念,认识的对象也就是观念。由于某些观念经常伴随在一起,人们就用一个词来标志它们,并说这是一“物”。
因此,事物无非是“观念的集合”。抽象的“物质”是不存在的,因为我们只能感知到具体的大小、运动、颜色等观念,却不能感知到脱离开这些性质的“物质”。
因此,“存在就是被感知”。不过,观念要被感知,还必须有一个感知的主体,即“心灵”、“精神”或“自我”。
所以,真正能被称之为“存在”的,只不过是被感知的观念和感知的主体罢了。贝克莱的最后结论是:“存在就是感知和被感知。”
52.4 休谟认为,如果自我存在的话,就必定能为知觉所把握。可是我们搜遍心灵的每个角落也找不到有自我这样的东西。
当我们体会自我时,碰到的都是特殊的知觉。当我们失去知觉时,也就觉察不到自我了。
因此,自我不过是“以不能想象的速度互相接续着,并处于永远流动和运动之中的知觉的集合体,或一束知觉”。
休谟把知觉以外的一切都归入不可知的领域,就连上帝也不能幸免。
52.5 作为一切科学的基础的因果观念,休谟也认为是出自经验中一类现象与另一类现象的“恒常结合”在我们心中所造成的“习惯性联想”,是归纳的结果。
而归纳是没有必然性的。
不过,休谟虽然否认因果关系在逻辑上有必然性,但并不反对人们在实践中以它为指导行事,所以他又说:“习惯是人生的伟大指南。”
评述:
1,洛克对于观念讲的非常精彩,尤其是讨论简单观念如何生成复合观念,关系观念与一般观念。
但是洛克的白板说受人诟病,丹内特就做过一个思想实验论证这是不可能的。
2,贝克莱关于抽象的物质并不存在,以前都觉得是笑谈,现在觉得很深刻。物质的本质是什么?没有人说的清楚,我们都是通过描述物质的性质来界定物质,但其本质并不知道,哪怕深入到了夸克也不知道。
譬如颜色,是一定频率的光波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结果。对于人类感受不到的频段,虽然我们可以通过仪器测的,但在感知觉的意义上就是不存在。
由此,我想一切我们认为随机的意外,是否其实也只不过我们不了解其存在的事物对我们的影响?
3,休谟的观念具有颠覆性,他对于自我的看法与现代人工智能专家对于意识的研究颇有几分相似之处。
听《生命3.0》,就听过里面讲到意识产生的一种理论,就有些休谟描述的意味。
休谟对于因果关系在逻辑上的否定,即使在《为什么?》最后也没有提出解决之道,认为这个层次的因果确实难以把握。
而这也许也是归纳法的局限,所以才有波普尔提出的演绎法,被索罗斯无比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