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老师防己茯苓汤合麻黄连轺赤小豆汤治疗全身虫行感验案一则 -- 马氏妇科
高楚楚
初诊:2015年6月30日。王某某,44岁。“全身虫行感半年余”就诊。
患者平素月经规则,周期30-35天,经期7天,量中等,色红,无痛经,腰酸,无经前乳胀。末次月经5月27日来潮,7天净。带下无殊。半年前患者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全身虫行感,伴双下肢水肿,无潮热盗汗,脸上痤疮较多。胃纳可,夜寐差,二便正常。既往5次顺产,1次人流,输卵管已结扎。妇科检查:外阴无殊,阴道通畅,分泌物暗红色,量少,无异味,宫颈光滑,压痛,子宫前位,质地中等,偏大,活动,无压痛,左侧附件压痛。舌淡红,苔薄白,脉细。
中医诊断:身如虫行(风郁) 水肿(水湿浸渍)
治则:健脾除湿,解表散邪
方药:防己茯苓汤(防己10g,生黄芪15g,桂枝6g,茯苓皮30g)合麻黄连轺赤小豆汤(炙麻黄6g,杏仁10g,连翘10g,桑白皮10g,赤小豆30g,炙甘草6g,生姜3片,大枣4个)加冬瓜皮30g、蚕沙10g,7剂。
二诊:2015年7月6日。末次月经7月6日来潮,下肢水肿消失,仅面部、外阴及双下肢虫行感。
方药:中药守上方加益母草20g、泽兰10g,7剂。
三诊:2015年7月14日。经净3天,外阴及双下肢虫行感较前明显减轻。
方药:中药守6月30日方去冬瓜皮、茯苓皮,加苍耳子10g、蛇床子10g,7剂。
四诊:2015年7月21日。面部、外阴及双下肢虫行感续见减轻。带下色白,量多,无异味。
方药:中药守6月30日方加白芷10g、益母草20g,7剂。
五诊:2015年8月21日。全身虫行感消失。
按语:防己茯苓汤除了治疗“皮水为病,四肢肿,水气在皮肤中”之外,还可以治疗“四肢聂聂动者”。何谓聂聂?据中医研究院编的《金匮要略语译》解释,聶聶:本是形容树上枝条的微动,这里借以比喻四肢肌肉的瞤动。这种瞤动,类似于肌肤的虫行感。麻黄连轺赤小豆汤原是《伤寒论》治疗“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的方剂,又是被广泛用来治疗湿热郁于肌肤引起的瘙痒症。故两方合用,既可以治“全身虫行感”,又可以疗“下肢水肿”。半载之疾,五诊即瘥。
按语:患者反复出现全身蚁行感,伴下肢水肿,面上痤疮,经云∶诸痛为实,诸痒为虚。《伤寒论》曰:“身如虫行,汗多亡阳也。”“阳明病,法多汗,反无汗,其身如虫行皮中状者,此以久虚故也”。湿为阴邪,多伤阳气,气虚则营运不能流动,嘘其痰液,纷然沸动,有如虫行。病在肌表,治宜健脾祛湿,逐表散邪。《伤寒论》中,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主治阳黄兼表证。方中麻黄、杏仁、生姜辛散表邪,宣发郁热;连翘、桑白皮、赤小豆清泄湿热,利水逐湿;大枣、炙甘草调和脾胃,防邪去正伤。而防己茯苓汤,《金匮要略》条文记载:“皮水为病,四肢肿,水气在皮肤中,四肢聂聂动者,防已茯苓汤主之。”以防己祛湿利水,黄芪益气固表,桂枝通阳化气。冬瓜皮、茯苓皮祛湿利水,善治皮水。蚕沙清热燥湿,祛风活血,《本草求原》记载“原蚕沙,为风湿之专药,凡风湿瘫缓固宜”。全方补泻兼施,逐邪之余,健脾祛湿,补虚益气,则病退也。7剂而症减,蚁行感局限于阴部及下肢,故守方加益母草、泽兰利水通淋,活血通经,其中,《本经》记载,益母草入心经,主瘾疹痒,鲜品捣敷,可治痈肿疮疡。待水湿除尽,去冬瓜皮、茯苓皮,加苍耳子、蛇床子燥湿止痒,四诊诸症减轻,蚁行感局限于面部,加白芷引药上行阳明经,散面部湿毒;一药两用,亦有燥湿止带之功。用药仅1月,水湿尽除,虫行感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