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成就优秀的教育科研成果?

这几天忙着乡村学校课程改革项目报告的第三稿的修改的写作。这个项目已经有过二稿了,在原来的基础上,项目负责人提出了一个基本上是全新的写作思路,讨论后形成了一个“新框架”。根据这个新框架,不得不把已经花了一个多月形成的第二稿的报告全文基本上推倒了重来。
这种写作是一个非常痛苦的过程。以前形成的思路要全部调整,突破自己已经形成的思维框架和思想惯性是很艰难且痛苦的过程。所以,我决定采取的基本策略是一块一块地啃。在此基础上再思考、寻找、悟出整体的思维贯通理路,最终再根据框架要求去整理整体的逻辑和形成成形的文本。
这样的写作方式是需要一个反复循环的写和修改调整的过程的,需要的时间会比较长。我打算用2月份这一个月时间去完成这一稿的写作。从目前看,应该还有这个写作的时间的。
上一届的浙江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的研究报告,从初稿到最后的“完成”稿,前后用时近七个月,修改了30多次。这一次也需要做好这样的心理准备,准备经历反复地思考与写作调整的“折磨”。
如何在教育科研方面出优秀的研究成果?有专家讲过二句话,我是深有同感的。
一是,科研成果是做出来的
真正的教育成果一定是有扎实的实践的。没有扎实的研究实践,研究是“空心”的,研究在某种意义上也是“无用”的,最起码,这样的研究对一线的真实情境中的实践是没有多大意义的。
我正在总结的这项研究,启动于2012年,大约2016年起聚焦于现在的主题--乡村学校课程改革的推进。从长时段来说,已经有了8年的研究和实践。从短时段来讲,也有了4周年的集中探索和思考,过程材料应该是丰厚的。就经历的时间而言,实践是丰富的。我个人手头上就收集了超过50所乡村学校的实践案例,有一定深度地参与了十几所学校的课程改革的探索研究。总体的实践是扎实的。
二是,科研成果也要靠写出来
要把实践探索中形成的丰富的经验和案例,梳理成有条理、有逻辑主线的结构化的科研成果,写作过程是一个重要的“提炼和提升研究成果”的环节。虽然在研究启动阶段就有方案,有基本的研究和实践的框架。但是实践本身总是比文本的方案要复杂许多,所以最终形成的“研究材料”总是比方案的框架要复杂许多倍的。于是,针对实践材料进行反复的梳理、思考、提炼、提升、解释,是形成最终研究成果的必不可少的重要的环节。缺少了这个过程,材料只是材料而已。
在这个意义,写作的过程对于研究来说,一方面它也是一个研究的过程,一个更为理性化的研究过程。另一方面它还是提升研究的过程,反复的文本打磨的过程,会让主线更鲜明,特色更彰显,亮点更明亮,形成对研究和实践的更深入的理解,让研究材料背后的意义凸显出来,为研究增色,使科研成果更精致、更优秀。
我的经验告诉我,出一项好的教育科研成果,深入地参与到实践中去,尽可能多地积累和掌握实践材料是前提。材料丰富了,写作才会“有料”。基于材料,全面地总结,反复地思考和推敲,精心地提炼和提升,“千锤百炼”式的文本“打磨”,是让成果“增亮”的重要过程。二者的结合,才会让研究之初的“想法”生长成为“思想”(系统的有理有据的想法),才能出真正的“思想”,从而成就优秀的教育科研成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