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象思维”决定孩子未来,德国父母用讲故事提升娃的认知
宝宝到了三岁左右,相信有很多父母就已经将“数学启蒙”提上了日程。大家会接触到很多“思维课”,课程顾问会告诉你,上这些课程可以帮助提升孩子的“抽象思维”能力,让他们在日后的数学学习中表现得更好。
这种说法,让很多人理所当然地将“数学”和“抽象思维”联系在一起。仿佛提升抽象思维,只有学数学一个方法。然而正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抽象思维提升也不仅仅只数学这条路。德国的家长,却都在用另外一种方式帮孩子提升抽象思维能力。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他们是怎么做的。
什么是“抽象思维”?
当宝宝还是个小婴儿的时候,如果要理解一个苹果,他必须看到摸到这个苹果。这时婴儿的思维模式叫做“直觉行动思维”,也就是说,只有在直接感知事物的时候,或者进行某种动作的时候,才能进行思维。这是最初级的思维模式。而抽象思维,简单来讲就是可以用概念进行思维的能力。
在《人类简史》中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在描述人类文明时,直接指出:文明的诞生,得益于人类在社会交往中产生了抽象思维。
正如他所说,正因为有了抽象思维能力,我们才能依靠阅读文字来思考,可以理解诸如“国家”、“社会”、“概念”等词汇;也正是有了抽象思维,我们才能更加全面地思考过去和未来。大到整个人类社会,小到我们的个体,可以说正是“抽象”这一能力,带来了认知的跃升。对于孩子来说,尤其如此。
孩子的抽象思维如何发展?
当你对一岁多的宝宝说:“把餐具给妈妈拿来”时,他可能会显得茫然无措。但是当宝宝三岁后,你对他说:“拿来餐具。”他则可以将桌上的叉子筷子和小碗都给你拿来。孩子的抽象思维发展不是自然而然的,而是在不断的探索中逐渐形成的。
第一时期:直觉行动思维
就像上面表格中所显示的,宝宝出生后先用感知来探索世界,他们用滴遛乱转的小眼睛看、用小手抓抓摸摸,会动后就开始探索空间和因果逻辑。有趣的是,他们的思考总是通过动作。比如妈妈们会发现,小婴儿有段时间特别喜欢扔东西。这个其实就是他们的思考过程:在扔和玩具掉地之间,建立因果联系。儿童心理学家把这个时期叫做“直觉行动思维”时期。
第二时期:具体形象思维
随着这种探索日益增加,宝宝的感官和大脑皮层之间,建立了更多的神经元连接。在直觉行动思维的基础上,宝宝逐渐获得了“具体形象思维”,这种思维其实是一种基于经验的思维模式,他们可以掌握基于实体的概念,却无法理解更抽象的概念。
比如有一天,我对Tim说:“看这个小妹妹笑起来多甜啊!”Tim马上说:“真的吗?我尝尝!”可见他只能理解具象的“甜”,无法理解抽象概念的中的“甜美。”
第三时期:抽象逻辑思维
孩子的思维模式,是层层递进的,面前的思维模式是后面思维模式的基础。虽然因为说话早晚,是否接触足够多的抽象概念等原因,宝宝的抽象思维能力发展有快有慢,但是大部分孩子在3岁左右,就开始了从具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演进,这个过程要持续很多年。
抽象思维带来认知跃升
如果说走路是儿童运动能力的里程碑,标志着他可以“直立行走”,那么形成抽象思维,则是孩子个体“文明”的开端。有了抽象思维能力,孩子便从一个充满具象符号的世界中,进入了概念的世界。他的认知和思考能力会进入一个“跃升期”,抽象思维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抽象思维能力好的孩子学习能力更强。
身边很多孩子上小学的朋友,见面闲聊总会抱怨几句,孩子“读不懂题”,看图写话困难,脑子转不过弯。其实在这种种表象之下,欠缺的就是抽象思维能力。
简单来讲,就是不善于用概念思考,用符号表达。而最有效率地学习,恰恰是需要用抽象思维能力来掌握规律,表达思想的。
因此,抽象思维好的孩子,在知识的海洋中,可以说是如鱼得水。学习能力会比别人更强。
另一方面,抽象思维能力好的孩子更容易获得成功。
某招聘对于全国应届毕业生的一项通用能力测试中,研究者发现,大专、中专以及以下学历人才,在创新能力上和本科以学历的学生没有明显差别。
但是在语言理解、数理应用、逻辑推理和问题解决等需要运用抽象思维的部分,高学历人士的表现更加优异。而在针对企业的调查中,他们更好看这些能力。
这并不是简单的学历歧视,而是切切实实的认知差距。尤其在信息如此复杂的时代,更是如此。如果抽象思维能力不强,就很容易迷失在接受的种种信息和表象之中,无法提炼出自己的想法,做出理性决策和思考。
因此,现在对孩子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或许真的能决定他一生的成就。
“讲故事”如何提升“抽象思维”能力
回到我们文章的开头,抽象能力既然如此重要,那该如何从小培养呢?一些并不太清楚的父母,自然而然地想到了线上的思维课程。但其实大可不必这样正式,看看德国父母是怎么用孩子最熟悉的绘本故事来提升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吧。
首先,让孩子复述故事。
一直以来我们都低估了故事的作用,然而在尤瓦尔赫拉利对人类文明的理解中,虚构的概念正是通过故事传递给更多的人,甚至可以说人类的文明就是在故事中被传播的。
德国产生过格林兄弟这样的故事大家,对于讲故事德国的家长都很重视。
3岁左右的孩子已经很非常完整复述出绘本中描述的故事了,爸爸妈妈可以选取一些时间线比较明显的童话故事比如【杰克和豌豆】,或者因果关系强的故事让孩子重新讲一遍,这样就可以锻炼孩子的概括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因为他需要将脑海中想象的故事,重新用语言描述出来。
其次,试试给故事不同的结局。
如上图所示,一个故事中会包含很多的细节,不同的人物、故事发生的背景,人物之间的关系等等。就像下面那些混乱的三角形和线条表示的一样。所有这些元素的互相作用,会推动出一个结局。
比如在《白雪公主》的故事中,拥有魔镜的后妈、善良的白雪公主、七个小矮人和好心的猎人,都是元素。
在听完故事后,让孩子重新改写结局,可以促使他们调动如上图上半部分的抽象思维能力,从故事中提炼出逻辑线条,改写元素在就会导致不同的结果。
德国的幼儿园中,也非常喜欢做这样的训练。让孩子们将事故按上自己喜欢的结局,大家一起讨论,形成自圆其说的新故事,算得上是孩子们的抽象思维头脑风暴。
最后,卡牌游戏,用这些元素编故事。
德国家庭非常喜欢玩桌游,有一类桌游没有点数也没有胜负,而是需要玩游戏的人随机抽取卡牌,再利用卡牌上的信息,串成一个完整的故事。
自从从德国同事那里拿到这样一幅卡牌后,老公和Tim就经常在一起玩抽牌讲故事的游戏。如果时间一长,你就会发现,孩子从盲目的组合元素,慢慢会学会用这些元素表达自己的一个观点。
有一天老公不允许Tim去参加同学家的睡衣派对,Tim就用一个小鲸鱼摆脱妈妈照顾的故事,表达了自己不满。这难道不是抽象思维的一次飞跃吗?德国爸爸妈妈的办法诚不我欺。
枕边育儿寄语:
作为底层学习能力的“抽象思维”,其实是中国孩子的软肋。因为我们从文字到文章,充满了具象思维,这也就让我们的哲学停留在总结经验的感觉层面。而缺少思辨和求证,这正是我们该给孩子狠狠补上的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