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晓辉:唱腔过门与各种行弦的衔接(四)二黄原板转行弦

原板转行弦的范围扩大,可以在上句转,也可以在下句转。
上句落音为6:

这种衔接是专为下锣而用的,反过来说,这里如果不下锣就无法转行弦。因为胡琴在这里的演奏法与上例不同,胡琴是在6上等鼓的预示。
下句落音为5:


下句落音为2:

从二黄唱腔转到行弦的情况,大致如此。那么再从行弦转回唱腔过门就简单得多了。鼓点子和转行弦时的一样,或是一锣(大、小锣都可以),或者扎大乙。要注意力度要比前面的套子至少强三分之一。
从原则上来讲,只要是在板上(强拍)就可以转,鼓点子所给的交代则是带有预示性的。例如:

这里实际上在“乙大 大”就给了交代了,因此操琴者有两小节的准备,到2343就转过门了。

这里的交代是在扎大 乙的“大”字上,操琴者有一拍多的准备,正好下一小节第一拍又是休止,因此也很顺。
但是,并不是每个强拍上都可以转得很顺的,因为这里存在一个旋律发展的趋向问题,简单地说就是顺不顺。按道理说,司鼓给交代了,操琴者就应该转,可是有时候,司鼓给交代的位置不合适,如果胡琴马上转就很不顺。例如:

像这种例子,就是给胡琴后面留的空隙太少了,从行弦到演员开口一共才两小节,旋律的发展也似乎过于急促,很不舒服。
遇到这种情况,有经验的操琴者会“不听指挥”,把行弦再延续几小节再转过门:

反过来讲,司鼓者如果掌握了这种规律,就不会在这里下点子转。提前或移后一小节都要好些:

然而就在这几小节内,还有“最佳选择”,那就是在

上转,无论从胡琴往下转,还是从演员开口前的长度,更包括鼓点子扎大 乙与07 76的配合,均为上乘。
司鼓者的难度在于:舞台上,不可能只注意行弦的句子在何时起收合适,更要照顾到演员的念白,身段。所以,要兼顾得恰到好处,除了上述的基本要求必须掌握,更重要的是通过长期的实践,在实践中体会、揣摩,才能用来得心应手。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