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怀感人还是利欲熏天?保险自媒体背后的秘密
讲讲保险自媒体,原因有二:
一是有个哥们问我,为什么在某自媒体投保,收到的短信却来自另一家公司,有必要讲讲自媒体在保险产业链里的位置。
二是从业多年,一方面沉浸在用户“中立、客观、良心”的美誉中沾沾自喜;一方面又被“骗局、收割、煽动”字眼搞得心烦意躁。
与其人格分裂,不如主动摊牌。
保险自媒体的位置
消费者通过自媒体投保一款保险,就像在超市买到一包烟,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三个角色:
< 保险公司 >
类似于生产商,制定产品,核保、承保、理赔。
保险公司是整个产业链条上的核心,也是保险的实际履约者,监管机制的直接目标。我们的保险赔不赔,最后都要落到保险公司身上。
安邦保险被接管风波,折射的就是国内保险的监管机制和操作流程。
当然保险公司背后还有再保公司,和咱关系不大,不废话了。
< 承销平台 >
类似于大超市,进货卖货,有权收消费者的钱,与保险公司结算。
承销平台是有互联网经营资质的保险经纪公司,一面与各保险公司做系统对接、数据交换;一面对消费者提供产品展示、投保核保流程,完成线上销售。
为了获得更多市场份额,承销平台会与各保险公司签订独家产品,再改成自己的名字,比如非常奇葩的超级玛丽系列。
太熟了,我就是承销平台出身。
注意,承销平台不但要有保险经纪牌照、受行业监管,还要有ICP增值业务许可证。
金融ICP经营许可证审核极严,远比经济牌照值钱,这么多年,线上承销平台就那几个。
所以,某些自媒体虽然买了经纪牌照,但没有ICP增值业务许可证,一样要依靠承销平台出单,理论上也不能卖别人的独家产品。
< 保险自媒体 >
类似于售货员、服务中介、带货网红,但相对中立。
因为保险公司代理人只能销售自家产品;经纪公司、承销平台只能销售签订的产品,别人独家的卖不了。
但自媒体团队可以分持几大承销平台的执业证,打通产品限制壁垒,谁家的产品都能卖,这就相对中立了。
自媒体的从业人员都有执业证,而执业证来自于保险经纪公司,因此也在行业监管范围之内。
自媒体不能直接收消费者的钱,必须依托线上承销平台完成投保流程。
自媒体的人设和套路
自媒体的运营,人设很重要。
严肃范、草根范、嬉皮范、呆萌范,各有特色;某叔某婆、某哥某姐,不一而足。
北美精算师、资深专家、险企高管、名牌博士、BAT精英、MDRT……各路英雄欢聚一堂。
这都不是问题,我无意讽刺,自媒体遵循传播和社交的底层逻辑,好的人设,方便用户快速认知。
但是,提醒消费者:保险配置算不得精深学问,用不着多深的专业背景,就是个熟练工。
以懒伙计为例,我们每天花时间最多的是看条款,维护各险种的产品库。
对几十种热销产品的条款、健告、核保做整理归纳,接触的用户多了,自然有很多核保、核赔上的实务经验。
这些知识有多高深吗?也就是信息不对称加1万小时理论,哪需要精算师和博士,简直浪费人才。
所以,我对团队的要求只有两点:
别怕枯燥,下苦功夫整理产品库;
别怕麻烦,耐心解答每个问题。
说白了,就是个服务行业,别用专家范唬人,我遇到太多研究条款极深的用户了,大家互为师徒。
< 常见套路 >
某些自媒体,字里行间暗示自己的背景资深:能影响保险公司的产品和理赔。
实际上,大凡有点销量,承销平台都会安排BD对接,反馈产品问题稀松平常。
保险公司优化条款是受舆论影响,但不是哪个自媒体一家功劳。至于通过私人关系干涉理赔,纯属呵呵。
某些自媒体,强调自己在监管有报备,包装得好像拿到了ICP。
实际上,非保险经营资质的公司必须在中保协报备,通过后才能做保险的广告业务。注意,是广告业务,不包括咨询和销售。
报备由承销平台向中保协递交申请,排队审核。顺便讲下,要求不高,重点排查的是理财类公司,做风险隔离。
保险自媒体的价值
保险自媒体的价值不可抹杀,2017-2018年的自媒体,为中国保险事业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早期的自媒体,在保险的科普和观念启迪上推动极大,的确怀有初心和使命感,写的文章万人收益。
现在的自媒体,实质是保险服务团队,提供保险的咨询、配置、分析;以及投保、核保、理赔等协助服务。
自媒体相对中立,接受行业监管,信息透明度高,且多为团队协作,服务的专业和稳定性要优于个体代理人。
当然,各行各业都不缺投机者,捞一票就跑。
作为消费者,选择自媒体,就是选择他的服务,要看专业性和职业态度,别被人设套路影响。
保险咨询、方案配置、产品分析,属于专业经验,买的是自媒体背后无数个小时的研究和经验。
投保、核保、理赔的协助服务,除了经验外,买的是自媒体背后的耐心和职业精神。
自媒体不是神,也不是魔,赚的是服务价值,所谓良心、情怀,归根结底就是职业态度。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