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K高清、数字特效、水墨画风格,救得了戏曲电影么?
前些天,朋友问我看不看《白蛇传·情》。我一看是戏曲片,又是烂熟烂熟的白娘子故事,便不想去。但是一看朋友发过来的介绍,说是第一部4K高清拍摄的戏曲片,片中有大量的CG数字特效和水墨画风格的美工设计,于是便想看看究竟如何。于是,冒着32℃的高温,去看了《白蛇传·情》在白娘子家乡杭州的超前点映。
首先我要肯定这部戏曲电影在艺术上的追求。为了让戏曲电影跟上时代,吸引年轻观众,《白蛇传·情》做了很多电影化的尝试,比如水墨画风格的美工设计,令画面美轮美奂,契合影片唯美的主题;比如高水平CG数字特效设计的盗仙草和水漫金山场景,给人误入灾难大片现场的感觉;比如4K数字高清加全景声的音效,以至于观众可以清晰地看到白娘子化妆上的瑕疵和脸上的包包。
正因为有这些令人耳目一新的创举,《白蛇传·情》还未上映就已经获得加拿大金枫叶国际电影节最佳戏曲歌舞影片奖和平遥国际电影展·类型之窗·最受欢迎影片奖。不过好奇怪的是,这两项奖都是在2019年,而影片直到上周末才上映,不知道为啥隔了那么长时间?
前不久,曾经看到过一部戏曲电影新片的预告片花,看得出完全是在摄影棚里拍的舞台纪录片。当时我就诧异:几十年过去了,如果我们还像当年的《三打白骨精》那样拍戏曲片,还有什么意义呢?
戏曲作为一种传统文化艺术形式,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确实有保护、传承、发展的需要。我理解,这种保护、传承、发展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抢救式保护,把著名戏曲大师的舞台经典作品完整地拍摄保存下来,比如中国第一部电影就是谭鑫培的京剧《定军山》,还有后来拍摄的梅兰芳、马连良、周信芳作品,和前面提到的六龄童的绍剧《三打白骨精》以及周传瑛、王传淞的昆曲《十五贯》等,避免传统艺术的失传。另一种是让现代艺术理念和形式融入戏曲,使戏曲得到传承和发展。
前一种形式是像博物馆那样,让戏曲成为历史,让后人能够永远看到正宗的传统戏曲艺术。而后一种则是让戏曲在新时代获得新的生命力,赢得新的市场和观众。显然,《白蛇传·情》属于后一种。它既不属于粤剧经典剧目,也不是粤剧艺术传人的作品,而是对《白蛇传》这个中国文学经典故事的现代粤剧再创作。所以,它绞尽脑汁使用了4K高清、数字特效和水墨画风格,力图实现推陈出新,为戏曲电影赢得市场和观众。
对这样的努力,我首先要表示敬意。至少,《白蛇传·情》是认真的,尝试了很多对于戏曲艺术来说是全新的艺术和技术手段,企图拥抱市场和观众,比那些至今还固步自封,在摄影棚里简单重复舞台形象的戏曲片要好许多。
但是,戏曲艺术的传承、发展并不是仅仅依靠简单叠加现代艺术形式就能实现的,而必须在戏曲和电影以及现代艺术形式之间实现深度融合。从《白蛇传·情》来看,演员的粤剧唱段念白舞蹈与CG数字特效之间,表演的舞台设置和美工的水墨风格之间,4K数字高清加全景声音效和演员的舞台化妆之间,都可以看出明显的违和感,显得格格不入。
比如堪比好莱坞灾难大片的CG数字特效设计水漫金山场景固然震撼,可你不觉得与前面后面的表演就像两部电影吗?比如水墨画风格的美工设计美则美矣,但在这个背景上的演员却还是传统浓墨重彩的舞台化妆,你不觉得违和吗?再比如,4K数字高清拍摄之下,戏曲的虚拟和朦胧荡然无存,连演员化妆的瑕疵都看得一清二楚,实在有些尴尬。
虽然对戏曲艺术并不十分熟悉,但我知道,戏曲的舞台程式化表演和电影的真实场景再现是两种艺术形式之间最大的不同。把著名戏曲大师的舞台经典作品完整地拍摄保存下来很容易,但要对戏曲艺术进行现代化、电影化的改造,殊为不易。只靠简单地叠加是不够的,那只能拍出一个不伦不类的怪胎。
《白蛇传·情》的唱念做打还是传统的方式,却穿上了一件时尚的外衣,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显得非常生硬、突兀。上映一周来的票房也证实了我的看法,区区512万元,显然不是一个好的成绩。发展、传承戏曲艺术,振兴戏曲电影,无疑还要做更多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