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选择权,还给孩子吧
文|汪灿
今天是六一儿童节。在我的理解中,这是一个空气里都充满快乐的日子,孩子们可以尽情撒欢,大人们也热衷于花式“蹭过节”。
一条“小女孩六一汇演时边跳舞边哭,动作却一个都没忘记”的视频,在几位家长的朋友圈里流传。视频中,一个可能是幼儿园的低龄小女孩,从跳舞刚开始就表现出明显的大哭动作,在头饰与旁边的小伙伴纠缠在一起时,哭得更厉害了,肉眼可见的“内心崩溃”。但哭是哭,小女孩还不忘努力“营业”,踩着节奏做出各种动作。其他小朋友或许受到了她的感染,全程表情凝重。
“画面引人爆笑”“逗乐很多家长”……新闻标题和一些网友打出如此评论。但抱歉,这个画面实在让我笑不起来,我只觉得无奈中有几分心酸。还有留言说,“等她长大了,看到自己小时候的这段也会觉得格外珍贵吧”。真的吗?我只觉得,如果是我,这将是一段“童年阴影”,起码是一段不快乐、不想回忆的过往。
这不是小题大做。只要稍微观察下这几名孩子的面目表情,或将心比心对照下自己不愿意却不得不参加的单位年会演出,或想到前段时间将孩子上学的一天类比大人上班一天的段子,一个有基本同理心的人,都能体察出这些孩子的不情不愿。
六一这天,能不能把过节的选择权和快乐的优先权,交给孩子自己?
我能理解,一些学校、幼儿园、培训机构,包括一些家长的良苦用心,比如通过孩子的才艺展示体现机构的教学成果,比如锻炼孩子在大庭广众之下不怯场的胆气。这些对于一个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当然也都很重要。
但恕我直言,这种种初衷,更多是从大人们的诉求出发的,却很少关照到孩子的感受——更别说俯下身去,问问孩子愿不愿意。而且,表现孩子、锻炼孩子的机会很多,偏偏选在儿童节这天,恐怕也会给不少孩子留下节日阴影。
可别以为这样的过节模式,只有孩子不快乐,其实一些家长也是有苦难言。我的一位朋友,自女儿上幼儿园开始,每年五月中旬起就要为孩子儿童节活动的服装、鞋子发愁。各种奔波挑选的辛苦不必说了,她既心疼瘦弱的孩子为了训练,牺牲中午和晚上的一部分休息时间,也心疼每年都要置办的各种行头,一则花费不菲,二则节日一过就得扔进角落生灰。很多上班族父母,还被要求去参加活动,又会带来工作节奏被打乱、调班请假等麻烦。
我理想中的儿童节模式是这样的:喜欢唱歌跳舞的孩子,有舞台、有机会尽情展示;有别的爱好的孩子,大可以约上小伙伴去踢一场球,去逛博物馆,去看电影,或者在家睡个懒觉,看电视,打游戏……总之,孩子们可以在这一天做平时想做而没做的事,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过节。
让人欣慰的是,这些年,一些大城市逐步将儿童节的选择权交还给了孩子。以我所在的单位为例,每年儿童节,有孩子的员工可以带娃参加单位组织的亲子活动,或是去郊区的生态园徒步,或是去果园摘水果。不愿参加单位活动的家长,可以自行安排节目,有人带孩子去游乐园,或去吃一顿大餐。摆脱了大人们的利益或情感诉求,儿童节就不再带有功利色彩。但从整体上看,很多地方还是以“才艺展示”为主基调,甚至还出现了攀比的风气。孩子们的心愿和喜怒哀乐,淹没在大人们或正经或戏谑的解读中。
让孩子们过个快乐的儿童节,不该这么难,就从不让孩子哭着过节开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