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百案研读015:头痛(2)(加味麻黄细辛附子汤)

小白郎中:中医医案/医话/学中医学临床的参考文章

一五 头痛(二)

【原文】
王某,女,成年。始因受寒起病,恶寒,咽痛不适,误服苦寒清热养阴之剂后转成危证。余诊视之,患者头痛如劈,恶寒发热,体痛。咽痛,水浆不能下咽,痰涎涝甚,咽部红肿起白泡而破烂。舌苔白滑,脉沉细而兼紧象。
【研读】为什么不写一个准确的年龄呢?难道和发病原因一定没有任何关系?这个患者的头痛也是因受寒发病,经误治后,病情加重转为危证。
其当下主要表现为:
①头痛如劈,恶寒发热,体痛。
②咽痛,水浆不能下咽,痰涎涝甚,咽部红肿起白泡而破烂。
③舌苔白滑,脉沉细而兼紧象。
第一组症状群与第三组症状群结合来看,第一组症状群(头痛如劈,恶寒发热,体痛)为太阳病证,第三组症状群(脉沉细而兼紧象)为少阴病证,所以患者应该为麻黄细辛附子汤证。
《伤寒论》第301条:“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
再看患者的第二组症状群:咽痛,水浆不能下咽,痰涎涝甚,咽部红肿起白疱而破烂。
《伤寒论》中把咽痛归为少阴病证,有半夏散及汤证,有甘草汤证,有甘草桔梗汤证,有苦酒汤证,有猪肤汤证。
《伤寒论》第313条:“少阴病,咽中痛,半夏散及汤主之。”半夏散及汤证为寒从外来进入少阴,致使咽喉寒饮不化,此咽痛与寒有关,为病在少阴之气。
《伤寒论》第311条:“少阴病,二三日,咽痛者,可与甘草汤;不差者,与桔梗汤。”甘草汤证与桔梗汤证为热自内生,致使少阴有热,其咽痛为少阴君火本病,为病在少阴之火。
《伤寒论》第312条:“少阴病,咽中伤,生疮,不能语言,声不出者,苦酒汤主之。”苦酒汤证也是热自内生,少阴君火本病,比甘草汤证及桔梗汤证严重,咽喉肿痛伴有溃烂,声不出,为病在少阴之血。
《伤寒论》第310条:“少阴病,下痢咽痛,胸满心烦者,猪肤汤主之。”猪肤汤证也是少阴本病,为少阴肾水亏乏之象,少阴肾水亏乏不能上呈津液于咽,所以其下痢、咽痛并伴有胸满心烦,为病在少阴之水。
对于这个患者来说,似乎半夏散及汤证更为适合,因为患者的咽痛由外感风寒而来。
若患者无头痛,恶寒,发热,体痛等太阳表证,只是受寒后咽痛并脉沉,则当用半夏散及汤;
若患者有头痛,恶寒,发热,体痛等太阳表证且脉沉,就应该用麻黄细辛附子汤。
结合患者的当下情况判断,患者当用麻黄细辛附子汤。
麻黄细辛附子汤方:麻黄二两(去节),细辛二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原文】
不渴饮,此系寒入少阴,误用苦寒清热,致使阴邪夹寒水上逼,虚火上浮而成是状。
取扶阳祛寒,引阳归舍之法,以加味麻黄细辛附子汤治之。附片40克,干姜26克,北细辛6克,麻黄5克,上肉桂6克(研末,泡水兑入),甘草6克。服一剂后寒热始退,咽部肿痛减去其半,再剂则痛去七八,三剂尽,诸症霍然而愈。
【研读】对于此病案,医生开出的是所谓加味麻黄细辛附子汤,是四逆汤、麻黄细辛附子汤、麻黄附子甘草汤的合方,在此基础上又加了一味肉桂。
笔者认为,此患者当先用麻黄细辛附子汤温散太阳之表与少阴之里的寒,若服用后还有咽痛一症,则再用半夏散及汤温散寒饮。
这样的治疗比四逆汤加麻黄、肉桂、细辛更为稳妥且对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