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兰芳回忆录第二部第六章新武汉(三)汉剧(3)

梅兰芳回忆录(第一部全集)

梅兰芳回忆录第二部第一章时装新戏的初试(一)《孽海波澜》

梅兰芳回忆录第二部第一章时装新戏的初试(二)戒坛寺

梅兰芳回忆录第二部第二章第二次到上海(1)《女起解》(一)

梅兰芳回忆录第二部第二章第二次到上海 (1)《女起解》(二)

梅兰芳回忆录第二部第二章第二次到上海 (2)《五花洞》

梅兰芳回忆录第二部第二章第二次到上海 (3)《贵妃醉酒》(1)

梅兰芳回忆录第二部第二章第二次到上海 (3)《贵妃醉酒》(2)

梅兰芳回忆录第二部第二章第二次到上海 (3)《贵妃醉酒》(3)

梅兰芳回忆录第二部第二章第二次到上海 (3)《贵妃醉酒》(4)

梅兰芳回忆录第二部第二章第二次到上海 (3)《贵妃醉酒》(5)

梅兰芳回忆录第二部第二章第二次到上海 (3)《贵妃醉酒》(6)

梅兰芳回忆录第二部第二章第二次到上海 (4)结束了上海的演出

梅兰芳回忆录第二部第二章第二次到上海 (5)改搭双庆社

梅兰芳回忆录第二部第三章十八个月中的工作概况(一)我怎样排新戏

梅兰芳回忆录第二部第三章十八个月中的工作概况(二)《牢狱鸳鸯》(1)

梅兰芳回忆录第二部第三章十八个月中的工作概况(二)《牢狱鸳鸯》(2)

梅兰芳回忆录第二部第三章十八个月中的工作概况(二)《牢狱鸳鸯》(3)

梅兰芳回忆录第二部第三章十八个月中的工作概况(二)《牢狱鸳鸯》(4)

梅兰芳回忆录第二部第三章十八个月中的工作概况(三)时装新戏——《宦海潮》《邓霞姑》《一缕麻》(1)

梅兰芳回忆录第二部第三章十八个月中的工作概况(三)时装新戏——《宦海潮》《邓霞姑》《一缕麻》(2)

梅兰芳回忆录第二部第三章十八个月中的工作概况(三)时装新戏——《宦海潮》《邓霞姑》《一缕麻》(3)

梅兰芳回忆录第二部第三章十八个月中的工作概况(三)时装新戏——《宦海潮》《邓霞姑》《一缕麻》(4)

梅兰芳回忆录第二部第三章十八个月中的工作概况(四)古装戏的尝试——《嫦娥奔月》(1)

梅兰芳回忆录第二部第三章十八个月中的工作概况(四)古装戏的尝试——《嫦娥奔月》(2)

梅兰芳回忆录第二部第三章十八个月中的工作概况(四)古装戏的尝试——《嫦娥奔月》(3)

梅兰芳回忆录第二部第三章十八个月中的工作概况(五) 初演红楼戏——《黛玉葬花》(1)

梅兰芳回忆录第二部第三章十八个月中的工作概况(五) 初演红楼戏——《黛玉葬花》(2)

梅兰芳回忆录第二部第三章十八个月中的工作概况(五) 初演红楼戏——《黛玉葬花》(3)

梅兰芳回忆录第二部第三章十八个月中的工作概况(六)另一位排红楼戏的

梅兰芳回忆录第二部第三章十八个月中的工作概况(七)回忆南通

梅兰芳回忆录第二部第三章十八个月中的工作概况(八)台上的“错儿”(1)

梅兰芳回忆录第二部第三章十八个月中的工作概况(八)台上的“错儿”(2)

梅兰芳回忆录第二部第三章十八个月中的工作概况(九)牵牛花

梅兰芳回忆录第二部第三章十八个月中的工作概况(十)《千金一笑》(1)

梅兰芳回忆录第二部第三章十八个月中的工作概况(十)《千金一笑》(2)

梅兰芳回忆录第二部第三章十八个月中的工作概况(十一)昆曲和弋腔的梗概(1)

梅兰芳回忆录第二部第三章十八个月中的工作概况(十一)昆曲和弋腔的梗概(2)

梅兰芳回忆录第二部第三章十八个月中的工作概况(十一)昆曲和弋腔的梗概(3)

梅兰芳回忆录第二部第三章十八个月中的工作概况(十一)昆曲和弋腔的梗概(4)

梅兰芳回忆录第二部第三章十八个月中的工作概况(十一)昆曲和弋腔的梗概(5)

梅兰芳回忆录第二部第三章十八个月中的工作概况(十二)《思凡》(1)

梅兰芳回忆录第二部第三章十八个月中的工作概况(十二)《思凡》(2)

梅兰芳回忆录第二部第三章十八个月中的工作概况(十二)《思凡》(3)

梅兰芳回忆录第二部第三章十八个月中的工作概况(十二)《思凡》(4)

梅兰芳回忆录第二部第三章十八个月中的工作概况(十二)《思凡》(5)

梅兰芳回忆录第二部第三章十八个月中的工作概况(十三)《春香闹学》(1)

梅兰芳回忆录第二部第三章十八个月中的工作概况(十三)《春香闹学》(2)

梅兰芳回忆录第二部第三章十八个月中的工作概况(十四)《佳期》《拷红》

梅兰芳回忆录第二部第三章十八个月中的工作概况(十五)《风筝误》

梅兰芳回忆录第二部第四章第三次到上海(一)从上海到杭州

梅兰芳回忆录第二部第四章第三次到上海(二)演员病不得(1)

梅兰芳回忆录第二部第四章第三次到上海(二)演员病不得(2)

梅兰芳回忆录第二部第五章桐馨社(一)杨小楼的师承(1)

梅兰芳回忆录第二部第五章桐馨社(一)杨小楼的师承(2)

梅兰芳回忆录第二部第五章桐馨社(一)杨小楼的师承(3)

梅兰芳回忆录第二部第五章桐馨社(一)杨小楼的师承(4)

梅兰芳回忆录第二部第五章桐馨社(二)《木兰从军》(1)

梅兰芳回忆录第二部第五章桐馨社(二)《木兰从军》(2)

梅兰芳回忆录第二部第五章桐馨社(二)《木兰从军》(3)

梅兰芳回忆录第二部第五章桐馨社(二)《木兰从军》(4)

梅兰芳回忆录第二部第五章桐馨社(二)《木兰从军》(5)

梅兰芳回忆录第二部第五章桐馨社(三)《春秋配》(1)

梅兰芳回忆录第二部第五章桐馨社(三)《春秋配》(2)

梅兰芳回忆录第二部第六章新武汉(一)第五次到汉口(1)

梅兰芳回忆录第二部第六章新武汉(一)第五次到汉口(2)

梅兰芳回忆录第二部第六章新武汉(二)楚剧

梅兰芳回忆录第二部第六章新武汉(三)汉剧(1)

梅兰芳回忆录第二部第六章新武汉(三)汉剧(2)

汉剧(3)

“余洪元的历史,我知道他是玩菊(票友)出身。他家本来是在沙市开面馆子,家道小康,平时喜欢走票。因为他演戏的天才太高,又有一条好嗓子,所以不肯随便低头拜老师。等他家的买卖失败,才到汉口正式'下海’,开始了他的舞台生活。可是票友会戏太少,戏码不够支配,他又搭入'乡班’,仿佛谭老板早年在京东唱过野台戏的性质一样。他在乡下一面学习,一面演唱,下了大决心苦练一番,演技方面,自然蒸蒸日上。这是他一生在艺术上用功最深、得益最多的时期。等他学成了再回汉口,一唱而红,从此循序发展,就奠定了他后来能够领袖汉剧的基础了。

“从前的汉剧都在会馆演唱,这次他搭入一个新建筑的戏院——天一园——是京汉混合的戏班。就跟京戏前辈汪笑侬同班。虽然各唱各的戏,他们俩在互相钦佩之余,就订为至交,不断地对艺术上有所研讨。一出《乔府求计》是他的拿手好戏。此外如《李陵碑》《白帝城》《盗宗卷》《状元谱》《七星灯》《六部审》《洪羊洞》《龙凤配》《四进士》《南天门》等戏,他在唱念做表方面,别开生面的也都有不少心得的地方。

“李彩云工旦角,如《百花亭》《风雨会》《雷神洞》……做来都能恰到好处。有一次我看过他的《宇宙锋》。所有剧情、场子和台词跟京戏大致无差;就是装疯的扮相,他仿佛是按着京戏《战太平》里面孙氏的模样扮的,整个地变成一个真疯的女子,似乎太强调了一点,因此装疯的身段,跟京戏也有了部分的差别了。

“李春森(大和尚)是汉剧的丑角,他向小心狗学的,小心狗又宗的是袁心狗。这一派对于念白、做工、表情样样讲究。如《活捉》《审陶大》《收痨虫》《打花鼓》,都是绝活。董瑶阶(牡丹花)是汉剧的贴旦,嗓子清脆,扮相好看,做工细致,如《打花鼓》《活捉》《挑帘》等戏都是他的拿手戏。他跟李春森的《活捉》,我看过不止一次,这二位的功夫结实极了,看得出他们不单是幼工好,而且有名师傅授过的。可惜明天我自己有晚会,只能打消这个预约。李的年纪已经七十开外,董是身子不好,早就退休,不常演出。我听说上次砚秋经过汉口还烦他们演过《活捉》的。我们唱完了戏,一定要请吴先生再去代烦一出《打花鼓》。”

梅先生唱完了《抗金兵》,身体就大大地不得劲了。医生再三嘱咐,需要多加休养,才能恢复健康。那天吴先生同了杨先生、答恕之先生到交际处来看我们。梅先生刚吃完药,躺在床上,大家都不让他下楼见客,这才由我出去代达歉意。我们谈到汉剧的沿革,杨先生对这个是下过一番探讨搜集的工夫的。承他分析得清清楚楚,告诉了我们不少有价值的资料:

“(1)明楚藩王华奎喜欢戏曲,他在宫里养了一班青年歌唱家,派定中官郎更梦充任班主(有人说后来戏班的习惯,供'老郎神’,不说'更’,讳言'梦’就是推尊此人)。不单是演习昆、弋,还能创造新腔。渐渐由宫中传到了民间,这大概就算汉班的草创时代吧。

“(2)明末李自成纠合了起义的农民,首事秦陇,转战以达湖北省的边境,屯聚在鄂北豫南的襄邓之间,为时甚久。营中的士兵们空下来,就互相学唱歌曲,他们唱的自然都是从故乡带过来的秦腔了。当地的居民听到这种调子,觉得新鲜别致,也都学着唱起来,这就是后来汉调里所谓西皮的滥觞。

“(3)湖北省的襄樊在地势上讲既然是北上首都的孔道,那么,江西宜黄的旧腔和安徽流行的高拨子,都很容易流传到襄樊来的。再混合了襄樊原有的越调,这就是后来汉调里所谓二黄的根源。

“(4)自从成化二年汉水由龙王庙决口入江以来,汉口逐渐成为西南各省的交通要道。凡是交通便利,商贾繁荣的地区,戏剧一定会成为大众迫切需要的精神食粮。于是汉口附近的黄冈、黄陂两县的商人,为了商业上不断要跟他县往来的关系,首先吸取了襄樊等处流行的各种歌曲,经过几度蜕化演变,才成为今日盛行的西皮和二黄,这就是汉调最初的定型。

“(5)清朝时代荆州派了一个驻防将军,常由亲贵兼领此职。他们闲着无事,就寄情戏曲。荆沙汉剧,素负盛名,这也多少有点关系的。汉调流入北京,在前人记载里屡屡提及的,有(一)乾隆帝做寿会召汉调入京;(二)道、咸年间有王洪贵、童应喜先后率班入京供奉。再往上说,就无从查考了。这是汉调入京的根据。

(按)前人记载四大徽班的事,对于三庆、四喜、春台是常常说起的。还有一个和春,就很少有人提到了。就连内行嘴里都有一句“四大徽班少和春”的老话。实际上是和春班散得最早的缘故,它在道光十三年就散班了。可是杨先生述说的那位汉调前辈王洪贵,他在北京倒是掌过和春班的。我是从潞河杨静亭氏编刻的《都门纪略》里面查到的。

“(6)清朝常常用兵西南,荆沙武汉在军事上也占着极重要的位置。大军云集之下,加以商贾往来频繁,这都是对于传播戏曲最有利的条件。所以西南各省的地方戏,大半脱胎于汉剧。就从现在滇、粤、湘、桂等省的地方戏里面,还可以看出它们有承袭汉剧的痕迹。

“(7)汉剧的演员,在本省每一个角落里,都有他们的踪迹。流行的范围既广,传习的派别就有了不同之处。可以把它大略地分为四派:

“(一)荆河派:这一派流行于汉剧享过盛名的地带,以荆州沙市为根据地。西上四川,南迄常岳,下达汉口,就连汉口的名角,也常来荆沙演唱,可见当年它的势力,实在不小。

“(二)襄河派:它是出现在汉剧最初的发祥地域的。相传是以赊店镇为根据地,今颇式微。但是钟祥以上,襄樊和老河口一带,却依旧流行。

“(三)府河派:此派以德安府为根据地。随、枣以下,黄、孝以上,各城镇甚为流行。汉口亦有不少这一派的代表人物。

“(四)汉河派:此派是汉剧的中坚分子,以汉口的集中地点。以上三派内已经成名的角色,到了汉口就跟汉河派逐渐同化了。同时它的本身也出了许多名角。如鄂城、黄冈、大冶、阳新、圻春等县,都是这一派的势力范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