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花之味,看得见的云南之味
在云南取景的电影多如过江之鲫,鱼叔在豆瓣建了一个叫“云南映画志”的豆列,搜集49年以来在云南拍摄的电影名录,大大小小已经有数百部,但能拍出云南味道的不多,因为很多人只是看中云南的景色,需要的是五颜六色的美丽背景,浮光掠影,草草了事,没有当地人和真切的日常生活,缺乏云南人和云南味道。《米花之味》安静沉淀,神清气爽,入味了,难能可贵。
此前,最有云南味道的电影,应该是刘杰的《碧罗雪山》,差点看得热泪盈眶,给了五星。《米花之味》和《碧罗雪山》的故事都发生在滇西,只是一个发生在苦寒的怒江高山峡谷,讲的傈僳族同胞的贫瘠生活,一个是发生在中缅边境沧源县丰饶秀美的傣族寨子的留守故事。
《米花之味》是一部清新、克制、简洁的电影,关注农村“留守儿童”话题,却未做太多苦情、煽情的渲染,更多是对母女感情隔膜、关系疏离的日常生活侧写,作为外来人、“外省人”,看得出导演鹏飞和主演英泽,以及整个团队,身心基本融入了当地生活,细心认真地进入,没有突兀的、想当然的地方。
片子主创的这种努力,让我想起缅甸籍导演赵德胤的《冰毒》和《再见瓦城》等片,因为,从《米花之味》里的沧源县出去到缅甸腊戍,直线距离也就150公里左右,作为华裔盘踞之地,那里的人,就是讲《米花之味》里类似口音的云南临沧方言。《冰毒》和《再见瓦城》里的吴可熙、柯震东,同样作为来自遥远大城市的“外来人”,摸爬滚打,一脸土色,学了一口没有违和感的方言,听来很亲切。
《米花之味》含蓄纯粹,平静湖面下的微澜,需要自己去想象,没有大起大落,在郁郁葱葱的初夏氛围里,民俗、宗教、教育各行其道,哪怕贫穷、疾病、死亡都不那么让人伤悲,只是那些早熟缺爱,没有机会与父母多相处的孩子,纯净眼神里流露出的有些无所谓的迷茫,让人有些揪心。
情与境相对写实,有日常生活的温度,生活中困境和本真,尤其是非职业的儿童演员,淳朴自然,亲切可爱,操场的窃窃私语,列队上学路上抢早餐,车上互相吐槽,躲在被窝里玩手机,偷佛寺里敬奉的“钱树”,网吧玩游戏,这些小细节都非常有意思。
云南临沧市沧源县,傣族其实是“少数民族”,这里最多的民族是佤族,跟普洱市西盟县一起,是中国两个佤族聚居最多的自治县。片子没有拍佤族,而是拍傣族,选择是对的,肤色黝黑,体型健壮,性格彪悍奔放的佤族,他们的生活可能更原生态,更清苦一些,但傣族部落温婉的生活空间,渗透于日常的佛事活动,秀美的傣族女性,可能更适合出现于这个温煦的片子。
团队上,鹏飞作为新导演其运气和际遇让人羡慕,一上来就有音乐铃木庆一、摄影廖本榕、声音杜笃之、剪辑陈博文、造型设计王佳惠……这样的阵容保驾护航,这是一般年轻导演想都不敢想的,所以电影的成色很扎实,有很好的平衡感和分寸感,没有犯年轻导演经常犯的错误。
要说遗憾,那就是《米花之味》要全是非职业演员、全部讲傣族话就好了,可能时间不够,女主角云南方言还没学好,部份转音上听着很夹生,寨子里一些傣族老人,显然也是汉人扮演的,比如女主角的父亲、孩子的爷爷,听口音,应该也是汉族演员。所以还是原生态的云南边境孩子,以及有点黑、有点胖的当地男青年,是演得最入画的。
春风十里,不如你。
书影音,见真心,
花十分钟时光倒流,读一篇小文春风不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