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研途 | 以“大综合提分42分”为例之如何取得21初试学硕第六的总结汇报
L学姐
2021初试学硕排名第六
初复试总分学硕排名第八
本科:青岛理工大学
几凡全程班学员
关于这篇文章的框架思考良久,还是决定放弃时间叙事的思路,毕竟每个人的具体情况都不同,但相同的是要在备考的有限时间内做最适合自己的充分的准备。为节省大家时间,设置0/5/8/10分钟阅读版,尽可能将一些方法论的东西分享给大家(有很多弯路都是第二年非常痛的领悟),大家可以根据自身需求选择性阅读~
PART 0
0分钟阅读版
· 关于方向
考同济你永远无法知晓今年学校的招生倾向是什么,但你肯定最了解你自己。今年同济的分开录取是始料未及的,很多优秀的理论方向的小伙伴甚至没有机会证明自己的快题水平就遗憾离场,这次转变或许会改变许多人的选考方向。
但对于我来说,无论怎样的倾向都不会动摇我考历史的选择。凭借对自己的了解,一方面是通过本科经历发现对历史与理论的擅长,另一方面我始终认为自己缺少系统的理论知识,能把备考的过程转化饥饿的学习过程,心向往之。只有喜爱而非功利的看“盘面”(追涨杀跌只是个传说),才能成为一直支撑你准备下去的动力,这样不论结果如何,亦不会后悔最初的选择。
PART 1
5分钟阅读版
写在前面的话:
作为一篇通过二战上岸反思一战失利的帖子,如果时间宝贵,可仅读此PART。此PART将总结我二战时痛心疾首纠正的各科备考方法,关于专题专项(怎样定计划?抄绘抄什么?怎么构建题库?...)的详细复习tips请坚持阅读到下一PART。
· 备考环境
第一年:
认为历史选手不太需要相互评图之类的交流,所以选择回学校自己复习。(再就是觉得在上海找新舍友和复习地点非常麻烦,但第二年实际操作起来并没有想象中复杂。很幸运地,喜获两个可爱又善良的无敌优秀舍友!)
第二年:
二战时选择在几凡自习室和小伙伴一起备考了3个月,才明白在上海复习的优势。
周围的学习氛围会直接影响备考心态,而心态非常影响复习效率。在自习室复习时,全是志同道合的朋友,会看到很多人身上值得学习的闪光点,大家私下里会互相交流自己复习的内容,发挥自己所擅长部分的优势互相学习进步;同时在复习不下去或者遇到困难自闭时,也总会有小伙伴帮你分析疏导,讲段子逗乐,这也使得我的二战之路是比一战开心好多好多倍的,再也没有像第一年那样把自己逼进死胡同。
· 历史选手的快题水平
第一年大综合63分,第二年105分(得小快题者得天下,真的不是骗人的,血的教训啊)。42分的提升除了来自考场审题的重要性,还有就是复习策略的改变。第一年考大综合前因为担心自己画不完快题,紧张到呕吐,致使考场读题遗漏条件(把一层画成了两层...),结果提前30分钟画完,也提前30分钟白白断送了自己一年的辛苦准备,即便如此,也在家人的鼓励下含泪完成了第一年的全部考试。
考场上的痛心疾首在考后用了很久去消化,后来很久我才分析如此结果的原因。仅仅是因为心态不好么?归根结底是练习的量和质没有达到自己的满意度,才会导致极度的不自信,只有充分的练习才能在考试前有信心:不论题目难易,自己的快题水平都能在同期生中得到一个不错的分数。于是我转变了大综合复习思路。
第一年:
针对15本考纲书目,作为历史选手我在大四首先必读了三本历史课本,还读了《建筑特种构造》、《建筑构造》、《建筑物理》、《城市设计》部分篇章,甚至还看了《建筑形态设计基础》。但考场告诉我,这些比较适合大一大二大三学习使用,如果都快考试了还一本本看就不太划算了。
快题我是在大四寒假开始接触的,跟了一遍ABCD班,9月回校后报了线上小快题,坚持一周一套一评图。学习快题是需要有一套自己的思路的,与平时课设完全不同,一定要割舍开来,越早开始越好(思维的转变需要相当一段时间去感悟),我觉得我直到二战时才真正完整地养成了快速设计的思维方式。
第二年:
大综合理论部分直接跟一遍几凡的线上大综合课程+冲刺班,然后赶紧根据上课学长学姐圈的重点整理背诵,再做两遍真题,这一部分就准备可以了。大综合的理论部分我把它放到最次要的复习位置,每天最后只抽半小时到一小时复习,或者偶尔某几天不复习。快题则是我的复习首重。
由于第二年9月才开始复习,我没有跟ABCD班,着实有点心虚,在9月我跟着快题选手们1周2套(一大一小),增加训练量,找题感,并请优秀的快题选手讲解指导;10月参加了大小快题的国庆班,又跟着快题选手们一起训练了一波,收集了很多优秀的图纸,以备后期转为抄绘为主。国庆班之后转为一周一套+每日抄绘总结,每天会花一到一个半小时用于抄绘优秀快题。
这里画两个重点:一是后期抄绘快题会比抄绘实际案例进步更快,可以把实际案例的抄绘作为辅助;二是强烈建议抄绘自己画过的题目,自己亲自解过的题目再去看范图,就会非常清楚要学习和积累的地方,并且可以归结为一类题点,抄在一处。(关于如何抄绘,我建立了自己的一套小方法,有兴趣的同学可接着看下一趴)
(二战初试备考练习2h快题为主,3h快题为辅)
(二战复试备考练习1h快题)
· 令人感动的历史与理论考题
历史与理论第一年121分,第二年114分。虽然成绩退步了,但还是忍不住夸一夸今年的题目。经历过两年考试的我在看到今年的考题时真的很感动。去年的题目非常常规,基本没有什么新题目,不由觉得历史方向的选拔没有受到同济老师的重视;
今年则能看出老师们满满的用心,几乎全新的题目,几乎每个题目都需要认真咀嚼然后联想自己已有的知识推理一下才能做出来,甚至还出了一些图形题,非常考验个人对固有知识的理解和课外的阅读量,我觉得这也是历史方向考察的突破。由于两年之间这一门没有太大变化,分列中外建的复习成果,以第一年为主,个人认为足够应对考试。
外建:
外建录音听7到8遍。卢老师的录音非常重要,因为老师的考点就来自课上。从大四下学期开始听录音,第一遍奇慢无比,甚至听不懂(不必担心,多听几遍真的能懂,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但非常坚强得逐字逐句做了笔记,之后每一遍都用不同颜色的笔再添加一遍笔记(录音越听越快,而且每一遍都会有新收获,绝对不会无聊,同济的理论课非常神奇,听一遍有一遍的收获)
建立外建理论题库:11月自己仿照历年真题出大题,自己组织答案。12月把大题默一遍,最后考前把图过两遍(外建的图不必追求细枝末节,意会即可)。在这里我主要把握两个题库构建逻辑:语料式+线索式。(不知道如何构建题库的同学可以看下一PART)
中建:
1)中建录音听3到4遍,听新不听旧,逢新必听。中建录音听得少,主要是因为中建题目考察的仅为课上的一部分,另一部分来自课外对各个任课老师论文的阅读,需要自己梳理一个逻辑出来;另一方面,中建画图题的精度要求高,初学非常自闭,需要花费大量时间。
2)中建套图画5-6遍。中建的画图题分值大,且属于稳定得分项,必须稳稳得拿下。从暑期提高班开始,第一遍跟着学姐画,学习绘图思路,画的歪歪扭扭;第二遍自己查《清式营造则列》等,结合理论得到精细版网格图纸,了解每个尺寸的来历,也算对理论知识的又一遍复习;第三遍由于考试绘图的尺寸大小大概在10cm,同时又是空白纸,所以这一遍要找到脱离数格子的合适大小的尺寸;第四遍和第五遍就是在默画自己的新尺寸,并将时间控制在每道20min内;最后考前将比较难的图(如四大殿)的生成格子再过两遍。
(理解为主要作用的一本图集)
(调整最终尺寸为主要作用的一本图集)
(考前冲刺记忆的刷图成果)
3)中建的体系建构。(学有余力的同学可以完成此项)中建史的知识点非常零碎,甚至随着老师们研究的进行,答案也是动态的。这时候,归纳能力就显得很重要了,其中需要进行加工的材料有中建史课程+几凡提高班笔记+《建筑遗产》杂志的阅读+常老师论文和讲座+大部头查阅式典籍。第一年我为节省时间,将它们全都写在几凡的历史提高书上了,第二年忍受不了琐碎的翻查,自己以最新课程为纲,分篇章整编了自己积累的知识,然后打印出来一个几十页的薄本,反复背诵。终稿大概3w字,不得不说,一字一字敲出来后,把自己激动坏了,个人觉得通过全部书写一遍,其中也做了很多表格帮助自己梳理线索,这样一遍下来,全是自己咀嚼核实过的东西,思路也更清晰了。(以第四讲的一个小篇章为大家展示一下建构逻辑)
· 政治别着急
政治第一年63分,第二年74分。自认为能得更高分,因为当时考场里非常神奇得没有钟表,3小时考试只能全程火速冲刺防止答不完题,导致非常潦草得提前45分钟左右答完了所有题(这也非常考验面对临场突发情况的应对,大家一定要做好心理建设,坚定信念完成每一场考试)。
第一年:
7月份开始准备,以看视频(徐涛)做思维导图的方式,8月份由于在跟大综合和快题课没有看,9月份再看时马哲已经全忘了,但又没有二刷,导致知识学习的很不扎实。在11月下旬出肖8前,把1000题刷了两遍,企图用题来巩固记忆,事实证明1000题不仅非常直白(与真题考法相去甚远),而且用题巩固知识点的方法非常散,属于拆东墙补西墙,没有框架,也记不牢。12月肖4出来后开始背主观题,基本上肖4一出来,其他科目的复习都一定程度为其让路了。主观题第一年完全按照肖4的答案背,死记硬背,非常痛苦。
第二年:
9月份开始准备,由于时间有限,我在10月上旬看完了视频课(徐涛),并在肖秀荣的书上做笔记(涛涛的课风趣易记,但不如肖全,为结合两者优势,选择此方式)。第二年我不再使用1000题,从10月下旬开始使用《优题库》+《背诵笔记》的方式,一边了解真题的挖坑方法,一边通过完整理一遍考点,建立整个考研政治体系。
11月中旬开始关注时政课(此处推荐杨娅娟老师的课,一个一句废话都没有的纯干货小众老师),并开始通过肖八模拟测试。模拟结果也证明我10月份纠正的复习策略是正确的,客观题基本在40分左右。由于策略准确,我还空出来很多复习时间,于是我把《涛8》、《腿4》也刷了一遍,还看了他俩配套的视频讲解课。
在等待肖四的过程中,我利用每天通勤的时间跟涛涛的带背音频,我觉得琐碎时间的使用也很关键,既可以听主观题的答题思路还可以磨耳朵,培养政治语感。肖四出来后,我自己统筹筛选了一下几个热门老师压的题,又结合几个老师给出的答案,利用剪贴报的方式,整合了一个自己的答案。(相信我看上去费时间,实际上,背一个自己理解的答案比死记硬背某一个老师的答案要舒服多了,而且写起来也更有自信)政治的备考是一个把书越背越少的过程,我把所有错过的题都改成考点,增补在小小的《背诵笔记》上,每次都去翻这个小册子(最后也是翻得烂烂的),每个知识点的位置都很熟悉。
(先是一本大大的书,作为“字典”)
(后是一本小小的书,需要进脑子)
(自己整理的主观题答案,考场上的信心来源)
· 英语看缘分
英语第一年73分,第二年69分。第一年考试的时候睡眠严重不足,导致考场犯困,没有得到理想成绩,第二年更认真地准备了,单词背了3遍,在考前模拟也都保持在客观题扣分在十分内,结果仍然没有考好。故而在此不做过多介绍,简单推荐一下。
1)单词书《红宝书》过3遍。单词量的积累是整门考试的基础,万变不离其宗的宗。虽然本次考试对自己的英语成绩最为失望,但通过备考确实老老实实地掌握了几千的词汇量,也是不小的收获了。我英语六级527,大四下开始准备考研英语,跟过韦林的那个视频课,个人认为快乐但不应试,转而踏踏实实啃红宝书:
第一遍在书上画出自己不熟悉的单词和中文僻义(一词多义是考研的考察特色,你以为你认识了,其实你没有);
第二遍自己拿一个小本本把生词僻义空出来填空,用一个浅色的笔把自己不会的补上(主动思考的过程非常加深记忆);
第三遍在本本上标出自己仍然没记住的(第2遍的浅色笔,可以让你在这一遍不易辨别出答案,也就省了自己再挖一遍空的麻烦)。
2)2010-2020真题2遍。2010年之后英语考研有了改革,题型也有所调整,所以我只专注于后10年的题目。
第一遍可以配着唐叔的阅读课,先练后听,得阅读者得英语。此时会发现即便单词都熟悉,也不一定能读懂文章,有两个原因:一是长难句的语法复杂,二是中式思维误解。
第二遍可以通过《英语手译本》的二次练习来解决:把每篇文章遇到的生词和长难句都在手译本上标出来,并且把错的题目(归类)的原因搞懂,也highlight出来,在考前只看这些即可,非常清晰。(还省去誊抄的不便,备考阶段千万不要做自我感动的事,能1分钟解决的绝不5分钟,多睡会不香么)
3)主观题11月开始即可。不必花费过多时间在翻译上,这个题目的差距非常小,不划算,我只是做了一遍真题熟悉了一下题目,没有过多纠结。作文以模板+语料的方式准备(自认做了非常万全的准备),切记将模板大改,来不及写模板的准备些许长句型也可,控制篇幅。二战写作一时激动一直写到了最后一行,当时没有觉得不妥,但看到成绩,觉得作文应该是得分不高。
PART 2
8分钟阅读版
写在前面的话:
此PART将以二战的时间线为纲,专题性地介绍初试的复习方法论,如果你同时想为自己的复试做足准备,再坚持一下,下一PART会展开。
· 如何制定计划?
1)计划赶不上变化
做计划是备考的第一步,其实是一道掌控时间的计算题。意义在于为自己定目标,然后将目标一层层拆解,计算出一个大致的完成时间,保证学习节奏的同时,使每个小阶段能获得完成每个小目标的成就感。
我把月计划表保持在一个动态调整的状态,每个月结束,其实就是四分之一旅程的逝去,这时可以做一个总结,看一下自己过去的一个月的安排是否超出了自己的能力范围,有哪些必做而未做的项目,根据这些调整原有的下一个月的计划。
另一方面,除了对自身能力认识的变化,还有外界因素的变化,比如几凡的课程会打乱你的固有规划、政治课程的更新也会、甚至于你新得到的资料等等,这时候你需要根据最新得到的信息,及时调整本月的任务,做一些取舍。
2)调整的单位是固定的
月计划相对需要变通,日计划则比较稳定,便于养成一个备考的生物钟。基本每个科目每天都可以分到基本的两个小时,我习惯于结合自己的生物钟,保持英语—历史—政治—快题—大综理论的节奏,充分利用好自己头脑比较清醒的时段。
3)计划只是工具而已
计划只需要自己看懂就好,不要花费过多时间试图将每天都规划好,也不必过分精致,只是脑中有思路随手写在手边的草纸上也没什么,心中有数即可(我为了省事省时还造了好多简写)。计划的好坏不在于本身制定得多漂亮,而在于完成得多漂亮。
· 如何有效抄绘?
1)小白版抄绘
我的抄绘之路真的是个进阶的过程
。最初经常耗费一个上午or下午,强迫症般得想要在脑海中复刻一个建筑的每个细节,还总是感慨建筑师手法的细腻独到,这样学习也是一个方法,开阔了眼界,认识了很多关注建筑本体的建筑师。但它不应试鸭,归根结底,没有从解决问题的思路进行抄绘,还处在一个凭空创造的状态,总想着搞亮点。
2)进阶版抄绘
跟了一下几凡的抄绘课,慢慢感受到要带着问题抄绘。即建筑师为什么这样做,解决了怎样的问题,对什么做出了回应,这些操作又带来哪些好的空间体验。在这一阶段我学会了提出问题,并大量阅读实际项目搜集不同手法解决这些问题。但从内心还是没有接受快速设计,没明白实际项目与快题之间的异同。
3)取巧版抄绘
在一战暑期课的过程中,通过LB2005老师对超优秀快题的解读,我了解到快题解题更像是一道数学题,往往好的设计是不能牵动丝毫的,“精准”是必须的,“精巧”是难得的。快题有它独有的发挥环境和限制要求,这大大不同于实际项目。但实际项目的大策略又可以为快题提供思路。于是我针对自己的薄弱环节,开始研读大红书,沉下心来站在快题的立场上分析并抄绘优秀的快题设计。抄快题往往比抄项目学得更快,也入门更快。(非常适合时间紧张or还未有章法的同学)
4)“觉醒”版抄绘(有丢丢中二,但...是真的香)
第二年只抄绘了这十几页A4纸,但是却比第一年的一本还好用。
STEP1:自己解题先画
先尝试自己解题,再看范图。经过一次亲身体验,会更清楚题目的真正难点是什么,自己的不足在哪里,优秀范图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这样操作的收获,会比之前直接抄没画过的优秀范图来得深刻。进一步地,可以搜集一题多解,扩展思路。这样我每次都会开启一个专题(一类问题),每有感悟就把好的图纸添加上去,最后就会形成我的一本“快题词典”。(这个积累的过程或许比拼命改自己的图还要重要,即先知道什么是好的)
STEP2:尺度mini也要有柱网
小尺度抄绘是为了最大限度地节省时间,但不能忽略尺度和比例的概念,尤其同济的快题向来集约,范图的柱网排布、由面积推演得到的功能分区往往是最需要关注的。
STEP3:“涂黑法”
这个方法最早出现在文丘里对建筑与城市之间关系的研究中,我将它用在抄绘中,不同的是我把内部空间涂黑。这样操作可以让你明白一个复杂的形体是如何与其功能空间对应的,这可以提高空间想象力,将一个看似复杂的形体拆解出它的平面逻辑来,这样不会造型的同学也能够在平面阶段有意识地塑型,可以养成形体+功能同步思考的方式。
STEP4:疯狂分析并输出
这是一个彻底咬碎的过程。一张值得抄好的范图或者实际案例往往是面面俱到,你得把它学的渣都不剩,才对的起你为画它付出的时间。并且,不能只在心里过,而要把它写出来(相信我,你以为画一遍就记住了,其实不输出到最直白的最后一步,下次再看还是get不到当时抄绘它时感悟到的点),我每次都用红笔标出,提醒自己下次要画的时候用。有时为了练自己的分析图能力,我还会给范图配分析图,一边梳理其方案的生成逻辑,一边提高分析图的绘制水平。
· 如何构建历史理论题库?
1)线索式
在11份之前我大概整理了十几个线索,有共时的也有历时的。举个例子来说(历时性的):
Q:回顾西方建筑史上不同时期建筑的装饰(形式)与结构的关系。
A:古希腊VS古罗马(仪式与叙事、伊特鲁利亚文化与建造)——哥特(顺应结构、世俗生活、宗教思想)——文艺复兴(Rustication,如斯特罗奇宫、特内耶府邸)——16C(手法主义的罗马诺的茶宫)——18C(勒杜的巴黎城墙关卡、苏夫洛的巴黎万神庙)——19C(结构理性、工艺美术运动)——19C末(森佩尔的饰面置换理论)——20C初(新艺术运动的瓦格纳、路斯的饰面理论)——20C中(密斯VS赖特)——20C末(伍重)
关于历时性的整理,我还建议关注一下每个时代节点社会背景的变化,比如启蒙运动、法国大革命、工业革命等历史大事件发生的时间,以及他们对建筑行业产生的影响。这既利于你理解建筑发展的变化动力,也可以作为主观题的引子。
像这样的梳理,也是主动地跳出老师为我们建立的框架,跨越章节的限制,灵活地把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语言。一个大线索并不不是为了押题,而是涵盖多个出题的可能,不论出题角度截取哪一时期,你都能清楚地找到发力点。这也是线索式题库的意义所在,如果在考场临时串联,往往无从下手。
在最后一个月我由以线索为纲,默背了一遍,顺带也带了第一遍西建的完整绘图(没错就是这个时候开始画)。默的时候有个技巧,就是嘴和手一起,这样你只要确定你嘴能说出来,手只要负责会写关键词即可。这样也可大大节省时间。
2)语料式
在线索式整理告一段落后,我认为同济历史的考察或许会更发散(事实证明确实如此),除了以往的线索式考察,很有可能针对某一个完全没有强调过的点展开论述。于是我由准备了几十段语料。所谓语料就是让你无论如何都有话可说。如果说线索式是整体的、前后关联的,语料式则是独立的、碎的。之前也有听学长学姐说过最好的就是能用卢老师的原话答题,那么我的语料就是总结之前录音笔记中可以围绕某一个话题论述的几个卢老师讲过的论点,基本是原话的书面语。
举个例子:
Q:某一个题中需要讲建筑与城市的关系,我可能会说到哥特建筑作为城市文明的纪念碑的一段论述。
A:关于这个点,我的语料段里包含了4句话(托马斯阿奎纳、彩色玻璃窗、西立面、骨架结构),现仅展示其中一句“哥特建筑将基督教神学和古典哲学思想调和;将信仰与世俗生活结合,教堂不再是庇护所,而开始具有负责劝导世俗皈依向善的沟通功能”(这是不是比我们自己现场编的大白话要更体现建筑学素养,在考场上答题时,就把自己当成一个理论家,需要信手拈来的自信)。
诸如此类的段落整理非常多,有的部分要特别注意记忆英文,因为是非常专有的名词,既然选考理论方向,就应该拿出一些态度,争取为自己构建一个基础的理论框架,无论其他同学如何询问,都能说出二三。我觉得这样梳理一遍,文采也会变好,还可以顺道整理听录音时挤在一起的每一轮的笔记。
PART 3
10分钟阅读版
写在前面的话:
此PART介绍如何提前为复试打基础,尤其作为理论方向选手应对复试快题。
1)快题,一票否决的重要性。
还是想再再再提醒理论选手们快题的重要性,逃不掉的。今年复试先经历了6小时的捶打,后经受了1/2小时的磨砺。不得不说初遇大快题是有些慌张的,功能更加复杂、平面布置更加细腻、规范更多、基本型的运用更灵活,同时还要掌控6h的时间规划。
这时候过往的训练量就是自信心源泉。一直觉得每多画一道快题,就是多见一次世面,难的题见多了,再有什么牛鬼蛇神也能稳得住。所以千万不要在初试备考对快题掉以轻心,有机会的可以在前期多跟快题选手一起画3h快题,或者在初试结束后,自己提前开始练习。
虽说最后1h快题,但还是非常感谢6h的训练,复杂功能的训练很有必要,考场的题是自己完全没准备过的,凭借着按部就班的训练也算做到处变不惊了,安稳地完成并通过了复试。
2)面试,稳住排名or逆袭成功。
关于面试能提前准备的可能只有本科阶段作品了。我本科还挺喜欢投入到课程设计的,平均课设成绩大概90分。通过面试也了解到导师们还是会比较关注你本科的学习成果。如果大家还有机会做课设,尽量做一两个有明确思考的作品(不过我相信同学们既然已经决定考同济了,不论跨专业与否,本科自然已是非常优秀的了)。
PART 4
最好的安排
写到这,已经万字了,感谢一直坚持读到这里的各位。过去的2020年可能是我所经历的时光中最艰难的一年,一战前从未思考过考不上要怎样,就是一股脑地往前冲,总相信自己会有学上的,突如其来的失利打乱了我的计划,过去的骄傲变成眼下的可笑,有不甘,急于证明自己,却也开始怀疑自己有没有这个资格再拼一年。于是稀里糊涂地走进社会试探,又带来更多的迷茫,不得不承认自己的渺小。或许是事极必反,身心跌到谷底,却又什么都不再害怕了,不怕二战再次竹篮打水、不怕旁人的评价,再不好总好过庸庸碌碌的事与愿违,再不好也总好过当下的懦弱、未来的悔恨。想通这些,反而觉得之后的每一天都是那么地恰好。
第二年,我认识了一大批为梦想执着的可爱的人们,尝试了如何自己在上海生活,学会了骑着自行车穿梭在如迷宫般清晰的林荫道里,看到夜晚的云可能会聊到建筑物理,看到弄堂小区可能会聊起凡艾克,还偶识了同济附近馄饨店的热情老板娘。活生生,是我决意二战后最大的感受,每一口呼吸都有阳光的味道。
而即便每一年的准备都尽可能地充分,但不得不承认,运气也是实力的一部分。今年复试遇到的很多新朋友,都有自己关于遗憾的故事,随着2021年考试的结束,也不乏新故事的产生。他们是有实力的,对追梦同济的赤诚谁也不比谁少,也都拼尽了全力。回看六百多个日夜星辰,瞧一眼手边一大箱笔记,惟觉自己何其幸运,坚持下来了,熬过来了。
最后,有幸在十几分钟内,用我两年的寻觅帮助到你,也是一种不错的安排。
(某天熬夜拍到同济的大月亮送给各位,愿追光的各位守得云开见月明)
▧ 相关阅读:
几凡红榜
▼
21同济考研经验贴
21研途 | 从一战135分到二战140分,看双非学姐如何同济快题双连冠
▼
20同济考研经验贴
20研途 | “笔记无纸化”的我如何取得一战初复试总分第十二?
20研途 | 一战同济初试专硕第六教你做快乐的“快题宝贝”!
20研途|从快题第一到大综合第一,同济初试总分第六是怎样炼成的?
20研途 | 我是如何一战同济初试以及初复试总分双料第一的?
20研途 | 放弃硕博连读,跨专业的我如何成功跳入同济建筑的“坑”
20研途 | 一战同济设计方向上岸的我曾经陷入的“思维怪圈”
20研途|当快题能力者考了历史?aka“积极焦虑者”、“54分提分机器”
20研途|土木女如何成为学院一战成功跨考上岸同济建筑第一人?
19同济考研经验贴
研途 | 我是如何从一战快题130到再战初试快题第二,复试快题第三!
18同济考研经验贴
编辑丨小凡编辑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