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谭嗣同走了,但他的学生,却将星火燎原中国
北京宣武门外菜市口,一个专门用来斩首的地方。
1898年9月28日,天色低沉,大有黑云压城城欲摧之势。六个人,戴着镣铐缓缓走向菜市口刑场,面无惧色,眼神却透露出坚定和悲天悯人的情怀。其中一位瘦削的中年人,面对刽子手上那把比锯子还长、比斧头还锋利的刀,喊道“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行刑时间到,六人人头落地,一股股热血浸透了这片皇权显赫之地。后世将他们称为“戊戌六君子”。那个在临刑前依旧振臂高呼的人叫谭嗣同,就义时年仅33岁。
在谭嗣同被捕之后,不少友人想尽各种办法帮他脱困。但是谭嗣同却认为世界各国的变法没有不牺牲人的,现在中国要变法、要流血,那么就从他开始。谭嗣同等人慷慨赴死之后,清廷重臣弹冠相庆,以为戊戌变法失败,主谋被杀殆尽,心腹大患已除,此后皇权便可高枕无忧了。但是这些顽固派不知道,戊戌六君子的血,只是让皇权步入黄泉的第一步,末日王朝的丧钟已经敲响。
谭嗣同不仅是戊戌维新的代表人物,同时也是长江沿岸会党的核心人物。他慷慨就义,何尝不是希望自己慷慨就义可以唤醒南方会党的复仇之意,向清廷给与猛烈攻击。果然,在他牺牲后,他的袍泽好友唐才常接过重任,回到南方创建“富有山堂”,并不断联络南方会党,意图举大计。同时他还创建了一支武装,自立军。这只军队的总部就设置在汉口,并且搜罗了一大批致力于反清的志士。
1900年唐才常在汉口准备自立军起义,但因泄密,而被张之洞逮捕,最终在武汉起义,实现了他和老友谭嗣同“生同志,死同烈”誓言。
谭、唐二人相继遇难,清王朝还在进行着垂死挣扎,将屠刀朝向一个个觉醒的志士。内忧外患,风雨飘零,天空好像已经没有光亮。但就在这绝望的时刻,历史在谭嗣同和唐才常这里埋下伏笔,他们死了,但是他们的学生还在。日后他们的学生,学生的学生,将让日月换新天。
谭嗣同和唐才常都是湖南人。唐才常在自立军中有一个得力干将,黄兴。唐才常的死让黄兴彻底看清楚了清王朝的腐朽,从此他坚定地走上了反清的革命之路。在革命中,他与孙中山相知相交,并成为并肩同行的战友。1911年4月27日,黄兴领导了广州起义,但终因寡不敌众而失败。黄花岗血流成河,林觉民等大批同盟会员命丧于此。牺牲人数八十余众,但一位19岁的青年机敏逃脱,幸免遇难。1911年10月10日,孙中山和黄兴发动辛亥革命,将腐朽统治了中国两百余年的清王朝彻底埋葬。而辛亥革命的策源地就在武昌,就汉口一江之隔。
谭嗣同也有两个非常著名的学生。一位名叫蔡锷。这位松坡将军一生忧国忧民,留下了“七尺之身已许国再难许卿”的佳话。辛亥之后,袁世凯意图复辟,《临时约法》形同虚设,共和岌岌可危。蔡锷于云南组建护国军,发动护国战争,粉碎袁世凯的妄想。但是这场运动终究还是失败了,不过将军的一位学生,看清楚了旧军队的局限性,继承松坡将军的遗志,为着民族的未来继续战斗。
谭嗣同的而另一个学生叫杨昌济,世称板仓先生。他游历日本、欧洲数十年,回国后便在湖南第一师范任教。在这里他遇见了两位前程远大的“海内人才”,分别是毛泽东和蔡和森。后来的故事,大家便耳熟能详了。
1898年到1900年,两年间谭嗣同和唐才常相继就义,他们的革命的确失败了。他们真的失败了吗?
他们的学生继承他们的遗志,将家国天下的情怀一脉相承,坚持革命到底。黄兴领导黄花岗起义,志士鲜血洒遍广州城,起义失败。但是他真的失败了吗?
那位活下来的19岁的青年,38年后听见了开国大典的隆隆炮响,成为了共和国的大将,他是张云逸将军。
蔡锷一生护国,最终含恨病逝于日本,他的护国运动失败了。他真的失败了吗?
当年跟在他的身旁南征北战的那位青年,去法国寻找革命的真理,回中国践行革命的誓言,在南昌打响了人民军队的第一枪。这位青年是朱德元帅 。
1928年4月28日,井冈山,红旗招展,西风漫卷。在这里毛泽东和朱德实现了一次历史性的相会,从此井冈山的星火,燎原整个中国。东方初见微亮,征途不再荒芜。
从谭嗣同到黄兴、杨昌济,再到毛泽东,这不是历史的某种惊人巧合,而是三代青年用行动、热血、乃至生命实践出的一条救亡之路。这条路充满泥泞,坎坎坷坷,时曲时直,从一条小路慢慢延展成康庄大道。这条路的一头是旧世界的狂风骤雨,一头是新世界的光明未来。当我们回望这条路,就可以看见是文明的赓续,历史的求索,革命的前仆后继,和青年的无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