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四方凤”,记载了距今7000年前的浙江河姆渡文化

#甲骨文“四方凤”,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河姆渡文化#

{上图为甲骨文“四方风”,珍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

“四方风”第一行甲骨文识读:东方,曰,析。凤,曰,劦{协}。

前言:

“凤”字与“风”字,读错一个甲骨文的文字,就埋没一段真实的历史。

在AI时代,围棋选手们如果计算错误下错一步棋,就会满盘皆输,没有奖金,逐渐被淘汰。

可是,在全球甲骨文的研究领域,却没有引入竞争机制。读错一个甲骨文,对于某个学者来说,一点也不影响他的收入。

“凤”与“风”字,一字之差,历史解释就会南辕北辙,相隔万里。

甲骨文识读,需要绝对的精准。

一:甲骨文“四方凤”的“凤{鳯}”字。

《甲骨文合集释文》137条:

2)癸卯卜,争,鼎,旬亡 (憂)。甲辰…大 (驟?),之夕 乙巳… (失—逸)囗五人。五月才…

“四方风”,是在一片牛肩胛骨上刻有24个甲骨文(残,全文应为28字),记载了代表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的神与对应的四位风神,现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

这个甲骨文,正确的读法,是“凤”字,不能错误地读作“风”字。

这块甲骨,正确的器物名是“四方凤”甲骨文,不能错误的读作“四方风”甲骨文。

甲骨文,是写实型的,对新石器时代中国人对具体事物描绘的,绘画素描体文字。甲骨文,不能错误的称为抽象型的“象形文字”。

{上图1为中国云南省西双版纳地区原生的雌性绿孔雀。图2为甲骨文“凤”字。}

雌性绿孔雀,头顶具有一簇直立羽冠。

甲骨文“凤”字,字体部首就描绘有立起来的雌性绿孔雀羽冠。

甲骨文“凤”字,字尾是一个“麻”字,表达雌性绿孔雀身上有杂色的麻点。

{上图为浙江省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的象牙雕刻文物,双头凤,距今7000年前后。}

中国人文化里的“凤”,源于距今7000年前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

这件河姆渡文物,由原生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地区亚洲象的象牙雕刻而成。

{上图为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陶塑“亚洲象”}

亚洲象,分布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地区,和绿孔雀来自热带雨林。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陶塑亚洲象,证实河姆渡人当年频繁往返于浙江和云贵高原之间。

河姆渡象牙雕刻“凤”鸟的尾巴,刻画着“麻”字。

距今7000年前河姆渡文化时期,浙江宁波“奉化”的地名,河姆渡人的发音是指“凤化”。

{上图1为河姆渡牙雕雌性绿孔雀,1977年浙江余姚河姆渡牙雕出土,长15.8厘米,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图2为云南省西双版纳雌性绿孔雀和雄性文物对比。}

中国国家博物馆珍藏距今7000年前的象牙雕河姆渡雌性绿孔雀,和现实中的西双版纳雌性绿孔雀一模一样。

中国新石器时代历史的基调,是写实的。

{上图为云南省西双版纳热带雨林。}

浙江河姆渡人族群的祖籍地,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四季如夏”热带雨林地区。

1,河姆渡遗址的茶壶和茶树。

{上图为浙江余姚田螺山遗址出土的河姆渡茶壶和茶树根}

于距今6000年前后,浙江河姆渡人已经在人工栽培茶树了,在饮茶了。

河姆渡文化时期的茶树,源于云南省西双版纳的“普洱”地区。

距今7000年前,河姆渡人经常往返于浙江和云贵高原之间。

您在云南省博物馆里,也能看到原汁原味的浙江河姆渡文化。

2,苎麻。

{上图为苎麻植物}

苎麻,原产于中国西南地区{云贵高原和西川一带}。新石器时代长江中下游一些地方就已有种植。考古出土年代最早的是浙江钱山漾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苎麻布和细麻绳,距今已有4700余年。

河姆渡人,在距今7000年前就在人工种植苎麻,纺织麻布了。

3,麻绳,麻布,麻绳网

{上图为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陶纺轮}

河姆渡人,是全球纺织业的始祖。

于距今7000年前后的全球性纺织业文化遗址,皆是属于河姆渡文化。

河姆渡文化,属于全球性的,扩张型的,技术和商品输出性的文化。

{上图为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的纺机打纬刀}

距今7000年前后,西亚地区的陶器上,出现了河姆渡人出口外销的麻布图案。

河姆渡人纺织的麻布和麻布衣裳,麻绳工具,麻绳渔网,成为了全球性的畅销商品。

河姆渡遗址博物馆,是中国最早的文字博物馆。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中文字,属于全球通用文字。

{上图为河姆渡陶器,藏于浙江省博物馆}

河姆渡陶器上圆形的“回”字,是纺织业原产地浙江的标识,在全球地区同时期的文化遗址里,皆可以发现同款字体。

识读甲骨文,需要讲解文化遗址。识读甲骨文,需要文物作为历史背景资料。

二:“东方”。

东方,是太阳升起的地方。

{上图为河姆渡遗址的地理位置图}

甲骨文“四方风”记载的“东方”,是指距今7000年前后的浙江省沿海地区,这里是中国最早见到太阳升起的地方。

于距今7000年前后的河姆渡文化时期,中国人的语言,分为南方人的语调方言和北方人的语调方言。同样一个文字,中国南方人的发音和中国北方人的发音,是完全不一样的。

研究中国上古时期的“古文字音韵学”,是解释出土文物的必备利器。

【說文】东:動也。陽氣動,于春。

“东”字,河姆渡人族群和中国新石器时代早期南方地区人类的发音是“动”字音。

{上图1为山西省襄汾县丁村遗址石球,距今2万年。图2为浙江省上山文化遗址石球,距今1.1万年。}

于距今1.1万年前后,很多山西省“丁村人”族群的后裔和中国东北人,移民来到浙江省浦江县上山文化遗址地区居住,一直持续到距今7000年前后的河姆渡文化时期。

新石器时代早期的中国北方人,对“东”字的发音,是“丁”字音。

「丁」嬰父丁鼎,商代晚期或西周早期,集成1592

浙江浦江县上山文化遗址距今1.1万年前的圆形石球,器物名叫做“丁”。

中国北方的“丁村石球”工具,后期转化为甲骨文金文“丁”字。

距今1万-7000年前的中国北方人,迁徙来到浙江省和云南省西双版纳的移民共同生活。中国北方人移民群体对“东”字的发音,是“丁”字。云南省西双版纳移民,河姆渡人对“东”字的发音是“动”字。

三:“析”字,是指石戉工具和浙江。

{上图为“四方风”甲骨文“析”}

析,破木也。——《说文》

析,劈也。——《声类》

“析”,是指带有木柄的石斧。“析”字,是指利用石斧砍树,加工木器。

{上图为河姆渡文化石斧,考古出土于浙江余姚井头山遗址}

《说文解字》戉:斧也。

河姆渡文化时期的石斧,河姆渡人称之为“戉{石钺}”。

河姆渡人,是《甲骨文》合集记载的“戉族人”。河姆渡人,不能错误地称为“越族人”。

《甲骨文合集释文》172条:

(1)戉隻(獲)羌。

(2)比朢*乘。

(3)令朢*乘。

(1)戉隻(獲)羌。

(2)比朢*乘。

【詩·齊風】析:析薪如之何,非斧不克。一曰折也。

浙江,古称“折”,词义是指距今7000年前有木柄的石斧石戉工具“析”。

四:“劦{协}”字,是指距今7000年前的浙江河姆渡文化属于海洋文化。

{上图为“四方凤”甲骨文“劦”字。}

【說文】劦:同力也。

甲骨文“劦”字,是指浙江河姆渡人族群众人协力划桨,乘坐龙舟航海太平洋,往来于东亚大陆和美洲大陆。

{上图为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木浆,出土于井头山遗址}

河姆渡遗址群,皆处于东海沿岸地区,河姆渡人属于海洋民族,太平洋有多大,河姆渡人就能远航有多远。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木浆,便是历史的证据。

甲骨文“劦”字,自首上部,描绘的是3个人,在同时协力划桨。

{上图为浙江省萧山跨湖桥文化遗址出土的独木舟,距今8000年。}

【山海經】劦:惟號之山,其凤若劦。

甲骨文“劦”字的底部,是一个“口”字,是指一条独木舟。

萧山跨湖桥遗址出土距今8000年前的独木舟,属于短距离的海洋摆渡工具。

“析”字,字义是指“破木”。

跨湖桥的独木舟由一根原木制成,河姆渡人的祖先们用石斧加工木材,制造航海工具独木舟,是指“析”字。

{上图1为木排.图2为中国东海洋流。}

浙江跨湖桥人,河姆渡人在太平洋上远航,超级舰队就是木排。无数的木排连在一起,河姆渡人的一条航行器长度可达100米以上,宽度可达30米左右。体量巨大的木排海洋航行器,可以储藏大量的淡水和食物,可以抗击8级以上的大风,河姆渡人的木排舰队可以依靠季风和洋流在太平洋上任意驰骋。

四:“四方凤”甲骨文的年代

这篇甲骨文约出自距今3200 年,包括 24 个字,分四组,字体强健有力,是典型武丁时期(约公元前 1200 - 1189 年)豳组卜辞。

判断一片甲骨文的年代,依据是什么?

“四方风”甲骨文的文字词语涵义,可以解释距今7000年前的浙江河姆渡文化。

“四方凤”甲骨文,怎能错误的判断为是距今3200年前后的作品呢?

“四方凤”甲骨文,最晚也是距今5300年-4300年前后浙江良渚文化时期的作品。

五:“西方凤”

“四方风”甲骨文识读:西方,曰,耒。凤,曰,彝。

{上图1为伊拉克萨马拉文化时期的彩陶盘,距今7000年。图2为中国云南省西双版纳地区的雄性绿孔雀和彩陶盆对比}

距今7000年前的伊拉克地区不产绿孔雀,现在也是。伊拉克距今7000年前的文化现象,是由中国移民群体到来而创造出的“凤”文化。

伊拉克萨马拉文化彩陶盘上描绘的是来自中国云南省西双版纳地区的雄性绿孔雀,它的名字叫做“凰”。

伊拉克距今7000年前的“萨马拉人”,是来自中国浙江和云南省的移民,萨马拉人书写的是中文字。

【廣韻】拉:折也。

伊拉克萨马拉文化的“拉”字,是指浙江的“折”字。

{上图1为“四方凤”甲骨文“彝”字,图2为为中国彝族妇女}

“西方,凤,曰,彝”。

居住在中国西南地区的彝族人,距今7000年前,是居住在伊拉克的华侨群体。

{上图为伊拉克乌鲁克军旗人物,独眼人物}

中国西南地区的彝族人认为祖先是由猴子变成的,猴子变成人之后,就进入了独眼时代,即每个人只有一个眼睛,后来天干大旱,于是独眼人便全部消失了。

土地干旱的伊拉克,距今5000年前后乌鲁克军旗上描绘的乌鲁克人,皆是独眼人。

距今4200年前后,伊拉克的独眼人群体,全部搬迁返回到了中国境内居住。

伊拉克的独眼人文明,就消失了!

结束语:

甲骨文识读,是观看历史电影剧本,很有故事性,一点也不乏味。

您的眼界有多宽广,历史故事就会有多精彩!

前提是,不能读错任何一个甲骨文的文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