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 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 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伟大的哲学家老子怎么可能写出玄乎又玄的《道德经》,只因《道德经》在流传中变得杂乱无章所以玄乎又玄,走进“360个人读书馆"搜索馆友“百岁无疾的秘籍",我们一起颠覆式破解《道德经》全部奥秘,复兴黄老正统传统文化,欢迎加盟合作!

老子.公刘版

下卷

中国哲学第六问:

爱民治国,能无智乎?

怀抱着一颗真正爱民的心治理国家,能不采用庸俗低下的智慧吗?

中国哲学第六答:

第十三篇 , 小国寡民 

采用使国家的强权意识减弱广大民众的欲望减少的治国理论

第八十章,国民行为规范制定论

不尚贤,使民不争,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

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

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说明

1,“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在通行本的《道经》卷的第三章中。

通行本《道德经》《道经》卷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

通行本主流译文

不推崇有才德的人,导致老百姓不互相争夺;不珍爱难得的财物,导致老百姓不去偷窃;不显耀足以引起贪心的事物,导使民心不被迷乱。因此,圣人的治理原则是:排空百姓的心机,填饱百姓的肚腹,减弱百姓的竞争意图,增强百姓的筋骨体魄,经常使老百姓没有智巧,没有欲望。致使那些有才智的人也不敢妄为造事。圣人按照“无为”的原则去做,办事顺应自然,那么,天才就不会不太平了。

2“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在通行本的《德经》卷的第六十四章中。

通行本《道德经》《德经》卷第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通行本主流译文

局面安定时容易保持和维护,事变没有出现迹象时容易图谋;事物脆弱时容易消解;事物细微时容易散失;做事情要在它尚未发生以前就处理妥当;治理国政,要在祸乱没有产生以前就早做准备。合抱的大树,生长于细小的萌芽;九层的高台,筑起于每一堆泥土;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有所作为的将会招致失败,有所执着的将会遭受损害。因此圣人无所作为所以也不会招致失败,无所执着所以也不遭受损害。人们做事情,总是在快要成功时失败,所以当事情快要完成的时候,也要像开始时那样慎重,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情。因此,有道的圣人追求人所不追求的,不稀罕难以得到的货物,学习别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经常犯的过错。这样遵循万物的自然本性而不会妄加干预。

公刘本经文注解

不尚贤1,使民不争2,不见可欲3,使民心不乱,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是以圣人欲不欲4,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5,复众人之所过6,以辅万物之自然7,而不敢为8。

1,尚贤:尚,崇尚,推崇,敬重。贤,指有才能的人。

2,争:争权夺利。

3,见可欲:见,古同“现",出现。可,可心如意,称心如意。

4,欲不欲:前一个欲,想。不,没有。后一个欲,指想到的。

5,学不学:前一个学,学习。后一个学,学不到的。

6,复众人之所过:复,反复核查。众人,多数人。所过,所犯的过错。

7,以辅万物之自然:以万物之自然辅的倒置。以,用。万物之自然,万物的自然规律。辅,辅导。

8,为,有为,人为臆造。

公刘本译文
不崇尚只是具有才能而无德行的贤人,使得广大人民不会去争权夺利,
看不到各种可心如意的享乐现象泛滥社会,使得广大人民思想不会混乱,
不贵重不容易得到的稀货奇物,使得广大人民没有攀比之风而不做盗贼,
因为这样圣人想别人所想不到的东西,不认为不容易得到的东西值得珍贵,
通过各种学习方法学习别人学不到的东西,反复核查大多数人所犯的过错,
用事物的自然规律作为对照来辅导行为规范的制定,而千万不敢人为臆造。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