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研究进展
0 引言
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是消化系统常见疾病,是指由于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相关不适症状和(或)并发症的一种疾病[1]。其典型症状为烧心、反流,不典型症状可表现为胸痛、上腹痛、上腹部烧灼感、嗳气,并可伴随食管外症状,包括咳嗽、咽喉症状、哮喘和牙蚀症等[2]。GERD可分为非糜烂性反流病(non-erosive reflux disease,NERD)、糜烂性食管炎( erosive eso-phagitis,EE)和 Barrett食 管 (Barrett’s esophagus,BE) 三种类型。GERD的发病机制为防御机制削弱和食管酸清除能力下降,过多的胃内容物(主要是胃酸)反流入食管,引起食管黏膜损伤[3]。目前现代医学的主要治疗手段包括促胃动力药、抑酸药、H2RA以及抗反流手术治疗。这些治疗方式虽有一定疗效,但易复发,且有一定副作用。相比现代医学治疗,针灸结合其他疗法对治疗GERD有独特的优势,现将近年来以针灸为主治疗GDRE的部分文献进行如下总结归纳。
1 针刺治疗
白雪等[4]将60例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和西药组。西药组予埃索美拉唑镁肠溶片口服,针刺组予针刺督脉背段T3~T12棘突下治疗。两组临床疗效比较,针刺督脉背段T3~T12棘突下治疗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较埃索美拉唑镁肠溶片能更好地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潘诗敏[5]将60例患者根据西医分型分为非糜烂性反流病(NERD)和反流性食管炎(RE)两个区组,然后将两区组患者分别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用五经配伍调气法针刺治疗,对照组用雷贝拉唑肠溶胶囊常规口服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及治疗结束后4周临床症候积分,两组治疗后及随访时症候积分均较治疗前下降(均 P<0.05),随访时观察组症候积分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嗳气症状总有效率(94.1%)高于对照组(75.0%);表明五经配伍调气法针刺治能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候,促进炎性反应的改善,且能明显改善嗳气症状,据有有疗效更持久、无药物不良反应及药物依赖等优势。张冀[6]等纳入消化内科门诊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患者60例,按入组次序随机分为针刺组和药物组,治疗组每日针刺1次。药物组予奥美拉唑口服,每次40mg,每日2次;莫沙必利口服,每次5mg,每日3次。于治疗前后观察患者的RDQ量表、焦虑自评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评分,结果发现针刺组治疗后愈显率66.7%,药物组愈显率40.0%。两组疗效比较显示针刺组疗效优于药物组(P<0.05)。治疗后针刺组 RDQ量表、焦虑自评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显著低于药物组(P<0.05)。
2 针刺联合中药治疗
李华岳等[7]将 144 例NERD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72例。对照组给予疏肝利胆和胃中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针刺督脉背段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食管黏膜分级、胃泌素、胃动素及 SCL-90各因子评分变化,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8.6%和86.1%,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食管黏膜分级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血清胃泌素与胃动素水平,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SCL-90各因子评分,观察组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随访1年,观察组与对照组的复发率观察组(1.4%)低于对照组(11.3%)。黄欢等[8]分析56例肝胃郁热型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住院患者,根据随机表分组。对照组给予奥美拉唑肠溶胶囊联合多潘立酮片口服治疗;中医联合组给予疏肝和胃方口服配合针刺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疾病治愈时间、总住院时间;治疗安全性;治疗前后证候积分、生存质量。结果发现中医联合组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中医联合组的治愈时间、总住院时间比对照组缩短(P<0.05);中医联合组治疗的安全性和对照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干预前证候积分、生存质量相似(P>0.05)。干预后中医联合组证候积分、生存质量优于对照组(P<0.05)。张纨等[9]将90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随机分为针药组、西药组、中药组3组,针药组口服化浊解毒降逆中药方并针刺相关穴位,中药每日1剂,针刺每日1次;西药组口服奥美拉唑胶囊20 mg,每日2次;中药组单纯口服化浊解毒降逆方。3组均治疗8周,随访6个月。观察3组患者治疗前后反流性疾病问卷(RDQ)评分、胃镜下食管黏膜的变化,并评定临床证候疗效以及复发率。结果发现治疗4周后针药组RDQ积分低于西药组(P<0.05),治疗8周后针药组RDQ积分低于西药组与中药组(均P<0.05);随访6个月,针药组复发率低于其他两组(均P<0.05);治疗8周后针药组证候总有效率及胃镜总有效率均优于西药组与中药组(均P<0.05)。韩宇斌等[10]使用随机平行对照方法,将60例住院患者按病志号抽签法简单随机分两组。对照组30例埃索美拉唑镁,1次/d,1片/次,饭后服。治疗组30例小柴胡降逆汤,1剂/d,水煎200m L,早晚口服;针刺选定穴位,留针20min/次,2d1次。连续治疗2个月为1疗程。观测临床症状、复发率、不良反应。连续治疗1疗程,判定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总有效率96.67%,对照组总有效率70.00%;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随访6个月,治疗组复发2例(11.11%,2/18),对照组复发 7 例 (63.64%,7/11),治疗组低于对照组 (χ2=10.88,P<0.05)。
3 灸法治疗
熊荣等[11]采用壮医药线点灸背俞穴治疗肝胃不和型GERD30例,取穴脾俞、胃俞、肝俞、胆俞,采用多种壮药制备液浸泡过的苎麻线放在酒精灯火上点燃,然后用拇指指腹将此炭火迅速而敏捷地直接灸灼于选定的体表穴位上。一按火灭即起为1壮。每穴位点灸3~5壮,灸时局部有蚂蚁样灼热感,有时上述感觉可沿经络传导。两组穴位交替使用,每日点灸1次,6天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1天,观察4个疗程。治疗两个疗程后,痊愈2例,显效6例,有效11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为63.3%;治疗4个疗程后,痊愈6例,显效13例,有效9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3.3%。王华兰等[12]以二式三法配合重灸法干预胃食管反流病,将72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36例,治疗组采用二式三法配合重灸法灸中脘、天枢、神阙等穴位及其他阳性反应点治疗,将生姜完全捣烂成泥状,敷于施灸穴位,厚度约1~2cm,将2~3支艾条同时点燃,对准穴位距皮肤2~3cm灸烤,每次施灸时间约为20~30min。对照组采用常规推拿手法治疗,1次/d,10次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后进行诊疗统计。治疗组愈显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86.11%、100.00%,对照组愈显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61.11%、94.44%,治疗组愈显率和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潘小丹等[13]将108例GERC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艾灸足三里、中脘穴隔日1次,共治疗5次,并配合口服半夏泻心汤加减每日1剂,共治疗10 d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咳嗽症状评分的变化情况,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3%,对照组为79.6%(P<0.05)。王莹等[14]选取胃食管反流病患者150例,随机分为热敏灸组、针刺组和治疗组,每组50例。热敏灸组给予热敏灸治疗,针刺组给予针刺治疗,治疗组给予针刺配合热敏灸治疗。结果热敏灸组有效率为80.0%,针刺组有效率为82.0%,治疗组有效率为94.0%,治疗组有效率优于热敏灸组和针刺组(P<0.05);治疗后三组患者症状积分均明显降低。
主观病情评估可根据视觉模拟量表[7](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疼痛评分标准(0~10分),其中0分:无痛;3分以下:有轻微的疼痛,能忍受;4~6分:患者疼痛并影响睡眠,尚能忍受;7~10分:患者有逐渐强烈的疼痛,疼痛难忍,影响食欲和睡眠。纳入评估的症状包括鼻塞、黏脓性鼻涕、头痛。SNOT-22量表评分参照曹长兴等[8]的研究,分为22个条目,每个条目分值按受影响程度分为0~5 分,0分表示没有影响,5分表示影响非常大。患者根据自身情况对22个条目分别评分,最后计算总分值(0~110分)。
4 腹针疗法
游福年[15]收集2015年5月至2017年1月胃食管反流病患者50例随机分两组,半夏泻心汤组和腹针+半夏泻心组。半夏泻心组采用半夏泻心汤治疗,每天1剂,分两次服用。治疗4周。半夏泻心+腹针组采用半夏泻心汤联合腹针治疗,其中,半夏泻心汤用法同半夏泻心组。腹针穴位:天枢、关元和中脘。胸痛者加下脘;纳差加梁门、承满。用25mm×40mm针进行催气、行气和候气,留针半小时候起针。2天1次,治疗4周。比较两组临床效果。结果提示半夏泻心+腹针组患者胃食管反流病治疗效果、食管黏膜愈合时间、吞咽困难消失时间、反酸消退时间、治愈出院时间、症状积分、焦虑情绪评分、睡眠评分、生活质量均优于半夏泻心组(P<0.05)。孙亚涛[16]将152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按就诊先后随机分为西药组51例、针刺组50例和针药组51例,西药组采用健康宣教,口服埃索美拉唑肠溶片、多潘立酮片治疗;针刺组采用腹针疗法,针药组在西药组基础上加用腹针疗法,比较三组的临床疗效。针刺组采用腹针疗法。腹针取穴:主穴:关元、中脘、下脘、气海、双侧天枢。配穴:梁门、承满。使用0.25 mm×40 mm 管针,进针至地部,得气后留针30min。隔日治疗1次,1周为1疗程,治疗4个疗程。总有效率针药组96.08%,西药组84.31%,针刺组66.00%。三组治疗后的耐信量表(RDQ)总积分及胃食管反流病问卷(GerdQ)评分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针药组的RDQ总积分、GerdQ评分低于西药组、针刺组(P<0.05)。张辉[17]将82例胃食管反流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参照组,各41例。参照组患者使用基础西药治疗,治疗组应用方法为半夏泻心汤联合腹针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1%,明显优于参照组的75.6%(P<0.05)。
借助THEOL网络教学综合平台,搭建《商品学》网络教学平台。善用翻转课堂,学生课前学习网络教学平台的视频资源、课程背景材料、经典案例等,课内对不理解、不清楚的地方对教师进行提问,颠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主动学习。
5 腧穴特种疗法
张东磊等[18]选取60例GERD患者随机分为埋线组和西药组。埋线组于督脉背段T3~T9棘突下埋线,每2周1次,共治疗6周,西药组予雷贝拉唑钠肠溶胶囊口服,每次20 mg,每日1次,共治疗6周,两组治疗前后进行反流性疾病诊断问卷评分RDQ和GERD症状程度评分并评价疗效。两组治疗后RDQ和GERD症状程度评分较治疗前均改善;埋线组总有效率达86.67%,西药组为6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埋线组的显效率为40%,西药组为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埋线组均优于西药组(P<0.05)。黄晓超等[19]选取60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为研究资料,按患者意愿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西医治疗,观察组给予穴位注射:选取双足三里穴位注射50mg维生素B6,每两天1次,用药时间为1个月,联合半夏泻心汤加味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为96.67%,优于对照组的83.33%(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临床症状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
6 指针疗法
刘祖露[20]将纳入的61例GERD患者按动态随机Taves最小化法分为观察组31例和对照组30例,同期无GERD症状、胃镜检查无RE、BE的健康体检者30例为正常组。观察组予背俞指针治疗,每天早9-11点(巳时)选择患者肺俞、脾俞、胃俞、肾俞为主穴进行治疗,每天1次,26分钟/次,2周为一疗程。对照组以兰索拉唑肠溶片30 mg口服,一天1次,联合枸橼酸莫沙必利分散片5 mg口服,一天3次治疗,疗程2周;正常组不予干预措施。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在总有效率上相似,但背俞指针疗法对于反食/反流、烧心、口酸/苦的缓解显示明显的优势(P<0.05),且远期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背俞指针疗法能显著改善GERD患者睡眠质量,治疗后、治疗结束后3个月睡眠质量均显著优于西药组(P<0.01)。张鑫等[21]将60例肝胃郁热证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予以小柴胡汤每日1剂,水煎服,每次100mL,每日 2 次,背俞指针疗法:操作者每次以手法沿患者双侧足太阳膀胱经心俞、脾俞、胃俞、膈俞、肝俞,先后按揉法、扪法及捏法进行操作。每次操作15min,每日2次,上下午各1次。对照组予雷贝拉唑肠溶片20mg,早餐前口服1片,每1次。两组均治疗四周。结果治疗组痊愈12例,显效11例,有效6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7%;对照组痊愈6例,显效10例,有效5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7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在中医主症积分、次症积分、证候总积分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李洁等[22]将210例GERD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三组,即中药组、药穴指针组及药穴指针+中药组。三组分别给予相应的治疗措施,均以2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药学指针:嘱患者双手抱枕俯卧治疗床上,操作者用适量棉絮缠指后,蘸少许中药药液涂抹于患者肝俞、脾俞、神道、足三里、内关等穴位上,然后使用按揉、扪捏等推拿方法进行治疗,20~30min/次,1次/d,2周为1个疗程。治疗后三组患者主要综合症状疗效比较,中药组与指针组、结合组比较(P<0.05),指针组及结合组在临床综合疗效上优于中药组;指针组与结合组对比(P>0.05),指针组与结合组在临床综合疗效上作用相当。显效率指针组与结合组对比(P<0.05),结合组显效优于指针组。
7 结语
综上所述,西医疗法对于胃食管反流病的治疗有一定疗效,但是易复发、且有一定的副作用,而针刺疗法、针刺结合中药疗法、灸法以及腹针疗法等中医疗法对胃食管反流病的治疗疗效肯定、副作用小,为该病的治疗提供了重要的方法、经验和思路。但针灸治疗也存在一些不足:其一,针灸治疗该病多为小样本,单中心研究,缺少多中心、大样本的研究;其二,回顾相关文献报道时,仅提及随机,未提及采用何种随机方法,缺乏严谨性;其三,目前对于针灸治疗该病的机制研究较少,以经验报导为主;其四,多数试验均没有提及盲法,导致研究结果可信度不高;其五,多数试验设计与PPI对照,可采用双模拟试验;其六,可采用与假针刺对照方法以评价针刺治疗该病的有效性。以上不足在今后的研究中有待完善和提高。
沙沟一旦发生大规模泥石流灾害,其威胁对象主要为沟口南川区金山镇金狮村四社集中居民点,威胁金狮村小学、昆达农业有限公司和居民住户共161户604人的生命及财产安全。为此,研究沙沟泥石流的形成因素、物理力学特征参数和可能发生的危险性,针对该泥石流的特征,提出工程治理措施对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 Vakil N,Van Zanten S V, Kahrilas P,et al.The Montreal Definition and Classification of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A Global Evidence-Based Consensus[J].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2006, 101(8):1900-1920.
[2] 林三仁,许国铭,胡品津,等.中国胃食管反流病共识意见[J].胃肠病学,2007,12(4):233-239.
[3]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2014年中国胃食管反流病专家共识意见[J].中华消化杂志, 2015(3):155-168.
[4] 黄雪,白兴华,刘镇文,等.针刺督脉背段T_3~T_(12)棘突下治疗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观察[J].上海中医药杂志,2019,53(02):64-67.
[5] 潘诗敏,李金香,张曦,等.五经配伍调气法针刺治疗肝胃不和型胃食管反流病临床观察[J].中国针灸, 2017, 37(12):1255-1260.
[6] 张冀, 刘卫兵, 李洪余,等.针刺治疗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30例[J].中国针灸,2013, 33(12):1135-1136.
[7] 李华岳,马昕宇.针刺督脉背段联合中药治疗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8,37(11):1229-1234.
[8] 黄欢,陈玲,廖永丽,等. 疏肝和胃方配合针刺治疗肝胃郁热型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的效果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2018,37(04):30-31.、
[9] 张纨,李博林,孙建慧,等.针药结合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疗效观察[J].中国针灸,2017,37(07):729-733.
[10] 韩宇斌.小柴胡降逆汤联合针刺治疗胃食管反流随机平行对照研究[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6,30(09):40-42.
[11] 熊荣,方玉丽,许夏懿,等. 壮医药线点灸背俞穴治疗肝胃不和型胃食管反流病30例[J].广西中医药,2018,41(05):42-43.
[12] 王华兰,刘宝良.二式三法配合重灸法干预胃食管反流病疗效观察[J].辽宁中医杂志,2016,43(04):829-831.
[13] 潘小丹,卢保强,杨丽燕.艾灸配合半夏泻心汤治疗胃食管反流性咳嗽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8,37(08):883-886.
[14] 王莹,彭伟.针刺配合热敏灸治疗胃食管反流病50例[J].河南中医,2016,36(02):346-347.
[15] 游福年.半夏泻心汤联合腹针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效果分析[J].数理医药学杂志,2018,31(02):242-244.
[16] 孙亚涛.腹针配合药物治疗胃食管反流病临床观察[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18,42(06):518-521.
[17] 张辉.半夏泻心汤联合腹针治疗胃食管反流的临床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2017,36(10):31.
[18] 张东磊,于春晓,项文龙,等. 督脉经埋线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17,33(08):38-41.
[19] 黄晓超,侯满萍.穴位注射联合半夏泻心汤加味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观察[J].光明中医,2016,31(14):2067-2069.
[20] 刘祖露.基于“以俞调枢”背俞指针疗法对胃食管反流病患者血清Leptin、Ghrelin的影响[D].广西中医药大学,2018.
[21] 张鑫,穆秋红,陈峭.小柴胡汤配合背俞指针疗法治疗胃食管反流病肝胃郁热证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8,10(13):25-27.
[22] 李洁,司勤,严光俊,等. 药穴指针疗法治疗中虚气逆型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7,9(03):8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