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圈的2020:行业没好起来,因为还没到最后 | 呓艺术

真正的抛弃传统经验,是对当代艺术的尊重(图为马克吕布作品)……

当代并非投机

本文作者:大熊

带着复盘的初衷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是半夜两点钟,还有四十六个小时2020年就要度过。我偶然看到,比特币昨天上涨到25000美元一枚。
关键的问题是,比特币在2020年以来累计上涨160%以上,这在即将过去的2020年当中,在一片唏嘘和感叹“不易”的环境中,是个例外。
比特币以反抗传统的货币体系,追求民主自由,以隐私货币体系出道。它只有2100万个,永不增加,如果说中心价值体系受疫情影响有风险的话,持有者对这种去中心化的货币有绝对的控制权。价格升高,总量不变,买的人就多起来。有人预测,在机构、投资基金和散户投资者兴趣高涨的推动下,2021年比特币很可能达到2.5万美元至3万美元。
更重要的是,人们买的不是币,是信念,尤其在变革、不安的年代里。
只要社会上有足够多的叙事来支撑相应的价值,就一定有经济角度的成功案例。比特币的叙事很成功,也很传统,也说明了,钱并不全是理性的。
2020年的线下:艰难的一级市场和意外的二级市场
2020年1月23日起,从武汉“封城”开始到三月中旬,我国几乎所有的美术馆、博物馆和图书馆都处于闭馆阶段,各种艺术展览和艺术博览会纷纷延期或取消,不解决刚性需求的艺术行业在年代危机的夹缝中生存,“活下来”成为这个行业的代名词。
这一年确实不易,直播越来越火,靠着直播卖行画的机构赚了不少。有一些画廊关闭了,艺术书店、文创商店因为疫情关门而付不起高额的租金,倒闭歇业。美术馆展览有限,尤其是到了年底,新冠肺炎又有复苏的趋势,美术馆的窘迫更是凸显出来。在灾难面前,人的第一反应很自然的是身体健康的保护压力和正常生计的维系焦虑。
某艺术区一年内三次易主的美术展馆
但是二级市场很意外,像是比特币一样,艺术品拍卖市场最容易受到宏观经济影响,却意外的出现很多天价高点,不论是天价背后的价值逻辑,还是其幕后的资本游戏,艺术品的拍卖确实是高歌猛进。翻看几个拍卖行的数据,七月份的春拍成交额与去年不相上下。到了秋拍,也许是压抑的太久了,也许是刻意的刺激消费,或者背后的资本游戏,不管怎么样,拍卖行出现很多精品尖货,拍卖额有大幅度增长。有人说,无论是刺激消费,还是资本游戏,快速做大成交额的首选,还是那些被反复证明过价值的头部艺术家ip,只不过“焦点轮流做,明年到你家”。
尤其是焦点当中出现了70后,许多年轻的当代艺术家出现了百万级别。上一代的艺术家作品出现供给不足的现象,人们都在寻找下一代的替补,替补力量会一年比一年年轻,这是年轻艺术家的机会。换句话说,这除了游戏之外,还是信念和希望所致。

2020年的互联网:艺术家被分化的开始
新冠肺炎的危险让现实在场的艺术活动停下来,但是艺术的阵地更多开始换到线上。疫情催生出了新的商业土壤,互联网重构了人、货、场的关系。对艺术界来说,未来十年一定是一个变革的十年。所有人,包括策展人,作家,收藏家和公众,已经开始质疑传统的展示方式。
无论是在网上还是现实中,欣赏艺术品的新方式正在出现。比如手机和vr。这一年,国外的一些博物馆开始鼓励人们通过专业的线上APP与他们互动,一些新的app使用量明显增加。艺术品的数字化趋势无可避免,比如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app,高清图像资源的免费获取让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人大为兴奋。1826年照相术改变了艺术的传播机制,现在的app又加大了这种机制,从原创的角度上来看,如T·克拉克所说:任何值得一提的学院左派都被迫与形象-制造的新力量和新关系所催生的形象-意识形态作斗争。但是从行业来说,这种数字化并未吞噬艺术本身。当马奈提出为艺术而艺术的时候,是否表示了对于这种新的媒介的不安,为艺术而艺术,也就是用艺术自身的形式来表现艺术自身,艺术向它的媒介回归,也就摆脱了再现的功能。也就是说,艺术更多被人关注的契机变得触手可及,艺术品只是以“物”的方式存在,而艺术本身则借助媒介不断传播。媒介的发达,其实增加了艺术作为行业的反脆弱性。
人们需要艺术,需求产生行业,互联网的展示方式让艺术与大众联系更加紧密,虽然是非刚需的行业,但其宝贵的内在价值和审美经验也能确保细分服务市场的机会。年初,尤伦斯请来坂本龙一做线上直播,加上3月份以来不停的推出“云观影”,艺术的“出圈”成为一个成功的案例。互联网的核心本质是“人”,艺术作品的展示性需要“人”来实现,虽然线上空间、物体不能促成“在场”,但是“人”参与艺术还是保证了艺术成为艺术行业的前提和可能。互联网确保了这种“可能”,这一年有许许多多艺术馆开启了线上阵地,线上虽然不能完全依靠,但是它的作用不可取代。
UCCA的直播
也有不容乐观的态势。艺术+互联网的核心一定是“艺术”,因为互联网意味着信息化、可编码化。艺术的痕迹与社会交换的关系在编码中容易丧失殆尽。作为锥子的艺术行业核心力量容易被取代,反而成了两极分化的行业,比如拍卖只关注高级头部的艺术家人群。
疫情严重的时期,人们出不了门,依靠平台来生存,因此平台的规则变得越发重要。如香帅所说,数字化的本质就是不断地规模化和标准化,而标准化的下一步就是规模化。看似简单的步骤就能成为网红引起关注,却发挥着极大的马太效应,使组织形态真正实现越大越强且大而不倒。平台是一个具有自演进能力的组织形式,平台越来越大,而平台的所有者的收益会越来越高,而其他小的企业存活就越来越难。这也是如芝麻粒般的画廊和美术馆受到冲击的原因,同时也是大多数的中等艺术家要么晋升进入头部,一将功成万骨枯,要么坠入底部的原因。
把人看作一个金融资产,如何使人的价值更大,找到更低的贴现率,这是不可避免的问题。借助塔勒布的话说,是“守住风险底线,愿意承担高风险,善用杠杆和负利的思维,以及构造自己的信用体系”。2020年是个分化的年代,不出名的新锐艺术家和新锐机构品牌如何走出来,说到底还要依靠互联网,但一走进互联网就会坠入一个个花天酒地的平台当中,就会被数字化的标准所安排,不被关注始终不被关注,一旦被关注就停不下来,这是一个无可避免的挑战。如何占领线上阵地,需要想好,直播、短视频、线上矩阵,不是所有的风口猪都能飞起来。一旦被分化,飞不上去,就不容易再上去了。
艺术行业是非刚需行业,鲜有和互联网结合的非常好的案例。短视频领域,你如果打开抖音,讲艺术史的、讲艺术故事的、拍自己画画的、讲艺术行业八卦的,最终粉丝都敌不过那些养宠物的随手一拍。因为互联网的轻松氛围,让艺术这种承载太多的文化形态难以自持。艺术的微信公众号仍然是很少头部,内容和质量非常有限。艺术app也只是细分领域的服务,像前面说的博物馆app一样。艺术业态竞争的马太效应让强者更强,弱者只能更弱,虽然这个“强”无法绝对。
坂本龙一
2020年的行业味道:原创与反垄断
但是这个被分化的挑战有抑制的趋势。年末,市场监管总局根据举报,依法对阿里巴巴集团控股有限公司实施“二选一”等涉嫌垄断行为立案调查。马云等创始人被约谈。这是一个反垄断的开始,头部的垄断及恶性分化出现被抑制的趋势。这几年,几乎所有的公司都在比谁的资金多,谁的概念多,但一有好的小公司出现,资金更多的人就直接下手买下来,然后拼命的用钱砸流量,试图用资本实现垄断。然后再用垄断去消灭好的创新者,并吞掉这个赛道的整个市场。所以,互联网的创新越来越少了,成了单纯的敛财垄断工具,如上所说互联网的分化和碎片化也越来越严重。你活在互联网当中会发现,自己的触觉会随着对刺激信息的上瘾而越来越迟钝,要么坠入谷底,要么进入大众视野,很少人留在中间。不过这些从国家主张原创开始有了转变,虽然是针对金融垄断的约谈,但也是一个趋势:国家会越来越支持原创,支持处于中部力量的中小企业,防止这种两极分化的继续加深。
这当然是一个机会,未来的资本会倾向于真正的价值叙事上,而不是单纯的游戏。还是注重原创能够使自身强大。当浪潮退去的时候,你会发现留在海滩上的裸泳的人,都是四肢肌肉发达、头脑灵活的原创者,而那些跟风者或投机者都会被一浪呜呼。2021年,艺术行业从业者和艺术家还是注重艺术本身价值更为妥当。
2020年的艺术家居机会
在《2020年中国互联网消费生态大数据报告》中,有一点谈到“家的重要性被重申,居住空间升级需求放大”。疫情期间居民隔离,或者更加依赖于住所,在家办公,家成了主要的活动场所,2020年第二季度线上家居类消费回暖,尤其是家具和家居装饰品类增速明显回升。消费的年轻化群体对于装饰性的艺术品有更明显的偏好。77.2%的消费者表示一件产品的文化内涵会影响他们的购买决策。这是一个应该被关注的趋势,艺术品作为家居装饰的属性开始明显被需要了。这也是一个机会。
如果你是艺术家,作品不易定价太高,聚焦在线上电商平台当中,创作一些装饰性的作品,应该会有一定的销量。
2020年的艺术责任:治愈与使命
2020年10月,上海油罐玩家艺术节,出现了“艺术专家门诊项目”,坐诊的是艺术行业一线大咖,从业者可以请“专家”指点事业迷津,爱好者可以聊任何问题,不过需要支付“挂号费”。活动结束后,坐诊的专家们表示因为跟不同的人思维碰撞,自己被治愈了。
(0)

相关推荐